數字化賦能“智能建造”產業 新職業打開就業新空間
“現在工地年輕人越來越少了,他們可能會選擇其他行業,比如互聯網行業等。但很多年輕人不知道,現在工地上也有新職業了。”1997年出生的劉志炎已與工地“打交道”兩年多,選擇留在建筑行業的他,則是被這個行業的新變化所吸引。
“選擇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時候,沒想過這幾年行業變化那麼大。”劉志炎畢業於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由於專業的原因,畢業后他主動選擇了加入博智林機器人公司,成為一名產業技師,主要負責機器人的測試及培訓一線建筑工人使用機器人。
智能建造行業的悄然興起,揭開了中國新興職業的冰山一角。“我是學建筑工程技術的,希望可以學以致用,將專業知識和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就這樣,懷揣著夢想的劉志炎開始了在公司智能建造產業一線的實踐及工作。
建筑領域的技術革新催生出新職業,也同時孕育著新機會,劉志炎對此更是深有體會。“原來由人完成的部分危險、繁重的工作已交給機器人這個‘智能工友’。”他告訴記者,通過掌中的平板電腦,他就能指揮地面整平機器人、地面抹平機器人、地庫抹光機器人有序作業。
“這就是智能建造產業技師的工作方式,我們除了要掌握傳統建筑作業的基本技能以外,對於新的智能建造技術如機器人操控、維保、現場協調管理、傳統施工邊角處理等都要熟悉。”劉志炎解釋道。
“2020年我就開始圍繞地面整平機器人、地庫抹光機器人、地面抹平機器人等機器人應用測試開展工作,從2021年7月至今,我主要針對混凝土天花打磨機器人、內牆面打磨機器人、螺杆洞封堵機器人開展測試及應用推廣。”劉志炎說。
“我跟長輩聊起(建筑行業智能化)的時候,他們覺得很神奇。我把視頻發給他們看,他們很驚訝,原來造房子也可以很簡單。”劉志炎還介紹,前兩年工地的智能化更多是單機作業,如今已逐步實現多機協作的模式。
據了解,為了讓機器人像人工一樣協調有序,博智林自主研發了一套完備的管理系統,包含BIM系統、FMS系統、WMS系統,並且打通了三個系統的界限,讓它們互相協作,實現了裝修階段建筑場景下多機器人協同的解決方案。
劉志炎介紹,近期他與同事在系統的協助下,不斷測試尋找混凝土產品線的“最優解”,讓多台機器人的作業時間既不會出現“打架”,也無需經歷漫長的空窗等待,達到更高的施工效率。“反復調試了大約兩個月。”劉志炎感受到了其中的成就感。
為了讓更多從業者熟悉智能建造,加入行業發展的推動大軍,劉志炎告訴記者,公司正在培養自己的核心智能建造產業技師團隊,針對不同施工工序,孵化培養掌握嫻熟技能的產業技師,並逐漸探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培訓之路。
去年7月開始,劉志炎開始了他的講師之行。在他看來,這也是智能建造產業技師學以致用的魅力所在。他說:“我們在學校裡就是學的對口專業,隨著建筑機器人與傳統建筑工地工序的深入融合,不但自己接觸到行業新技術、新發展,還能清晰地教給別人,讓別人也能理解、能學會,這樣的經驗對於我而言,非常難得。”
根據公司的智能建造產業技師培養體系,劉志炎等講師需要面向4類學員:傳統工人、應屆畢業生、跨行業新人,以及客戶施工方。他還提到,這套技術培訓通常在一周內完成,“具體操作系統並不難,比聊天軟件的功能更容易上手。”
目前,由博智林研發的建筑機器人已在佛山順德、惠州大陂、汕頭金平、江門棠下等建造項目中使用。在這裡,和劉志炎有著相似想法的多位年輕人被智能建造的“新”吸引而來,共同加入一場建筑行業智能化的轉型改革中。
成為一名智能建造產業技師,對於劉志炎來說不僅是一個專業對口的職業選擇,讓自己能夠學以致用,更重要的是他感受到了科技與智能帶來的巨大變化,而這種變化是能讓很多行業人員受益的:“我希望能培訓到更多人,通過自己開發的學習課程,結合工地的實際情況做出更科學豐富的內容,好好講課,總有人因你而改變。”
類似劉志炎這樣的智能建造產業技師,既是一項新興的職業身份,更是“產教深度融合,校企精准共育”、以生態鏈閉環高級定制人才培養的典型案例,“一切以就業為導向。”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院長助理兼智能建造工程系主任王斌表示。
2021年6月,人社部發布《“技能中國行動”實施方案》,強調技能是強國之基、立業之本。技能人才是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從劉志炎身上也能看到,與“80后”“90后”相比,“95后”“00后”畢業生的就業觀念更為新潮,他們不再執著於“鐵飯碗”,而是對於新興職業更加青睞,大膽擁抱新職業。
當下,新興職業已成為吸納就業的“蓄水池”之一。在建筑行業的發展中,這些智能建造產業技師同樣處於重要位置,“從過去融入未來”的接力棒,將由這些與智能建造一同成長的年輕人傳向未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