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這十年: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

人民網記者 許維娜
2022年06月29日09:2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中國這十年”新聞發布會現場。圖片來源:中國網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發生新的歷史性變革,改革開放和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

6月28日,中宣部舉行“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辰昕,副秘書長蘇偉、歐鴻、楊蔭凱介紹完整、准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情況,並答記者問。

趙辰昕表示,回顧這十年,我國正在加快邁向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之路,我國的經濟實力、科技實力、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持續增強,我國以實際行動交出了一份人民滿意、舉世矚目、可以載入史冊的中國答卷。

十年來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

這十年,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中國經濟總量由53.9萬億元上升到114.4萬億元,佔世界經濟比重從11.3%上升到超過18%﹔

這十年,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6300美元上升到超過1.2萬美元﹔

這十年,中國人民實現全方位生活改善,9899萬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這十年,中國改革開放開創新局面,境外投資存量從不足6000億美元增至超過2.6萬億美元﹔

這十年,中國民營企業數量翻了兩番,從1085萬戶增長到4457萬戶﹔

這十年,中國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

這十年,中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2021年網民人數達到10.32億人,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趙辰昕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實力躍上新台階。在轉向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不斷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經濟發展既保持了量的合理增長,也實現了質的穩步提升。

“面對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相互疊加的復雜局面,經濟社會發展面臨不少新的挑戰,但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機遇大於挑戰。”趙辰昕表示,我國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有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經濟社會發展奠定的堅實基礎,有應對各種風險挑戰的豐富調控經驗,完全有信心有決心、有基礎有條件推動經濟平穩健康可持續發展。

十年來高技術產業規模實現了翻番

楊蔭凱介紹,十年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提高3倍,國內發明專利、PCT國際申請量躍居全球第一。

楊蔭凱表示,十年來,我國科技創新事業發生歷史性、整體性、格局性重大變化,我國全球創新指數排名從十年前的第34位提升到現在的第12位,成功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創新和高技術發展領域取得了四個方面的巨大成就。

一是高技術產業體量更大。十年來,高技術產業營業收入從2012年的9.95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9.91萬億元,規模翻了一番。高技術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2年的9.4%,提高到2021年的15.1%,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工業企業數從2012年的2.46萬家,增長到2021年的4.14萬家,成長出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創新型領軍企業。

二是高技術產品質量更優。十年來,高技術產業研發投入強度從2012年的1.68%,提升到2021年的2.67%,實現了“從低於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0.23個百分點,到高出0.23個百分點”的重大轉變。平板電視、無人機、智能手機、太陽能光伏等產品深受國際市場青睞,中國高鐵、第三代核電、載人航天、北斗導航等大國重器成為國家新名片,中國高技術產品的國際形象發生根本變化。

三是高技術產業基礎更牢。十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始終把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開發擺在突出位置,布局建設了上海光源等40多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全力打造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懷柔、張江、合肥、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基礎研究經費提高3倍,國內發明專利、PCT國際申請量躍居全球第一。我國建成全球規模最大的5G網絡,2021年網民人數達到10.32億人,連續9年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網絡零售市場。

四是創新創業創造活力更強。十年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大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創新環境,我國成為全球高度活躍的創新創業沃土。日新增市場主體數量的紀錄不斷被刷新,2013年以來新增的涉稅主體納稅額已達4.76萬億元。我國數字經濟蓬勃發展,規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人工智能、區塊鏈、量子通信、智能駕駛等新技術開發應用走在全球前列,快遞外賣、互聯網醫療、線上辦公、新個體經濟、無人經濟等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創造了數以億計的靈活就業崗位。

楊蔭凱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統籌發展與安全,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不斷優化創新創業創造生態,為早日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建成世界科技強國不懈奮斗。

十年來我國糧食供應有充分保障

歐鴻介紹,過去10年間,我國糧食產量增加了近7000萬噸,總產量已連續7年保持在6.5億噸以上。

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俄烏沖突等多種因素影響,國際糧價大幅度上漲,國內糧價也不可避免受到波及,但國內糧價漲幅明顯低於國際市場。

歐鴻表示,目前,我國糧食供應有充分保障,今年夏糧豐收已成定局。未來一個時期,實現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糧食安全目標,既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也具備基礎和條件,通過努力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他同時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相關部門,堅定不移推動落實藏糧於地、藏糧於技戰略,以“提高產量、優化結構、增強能力、引導消費”為重點,在更高層次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提高產量。加大對糧食生產的支持力度,堅持並完善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和種糧補貼制度,加快糧食作物保險,保障農民種糧合理收益,保護好農民種糧積極性。將有限的水土資源優先用於稻谷、小麥等口糧生產,鞏固提升玉米生產能力。大力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進一步抓好大豆和油菜、花生等油料生產,提高生產水平。

二是優化結構。貫徹落實大食物觀,堅持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形成與市場需求相適應、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匹配的現代農業生產結構和區域布局。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前提下,推動用地與養地相結合,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不斷提高糧食生產現代化水平。

三是增強能力。加大耕地保護和農田建設力度,實施好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持續推進中低產田改造。加快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在水土資源條件適宜地區建設改造一批大中型灌區。深入實施國家黑土地保護工程,支持將符合條件的鹽鹼地等后備資源適度有序開發為耕地。強化現代種業等科技支撐,實施種業振興行動,推進現代種業提升工程建設,加快構建糧食產購儲加銷體系。

四是引導消費。引導糧食深加工業有序發展,避免糧食深加工與人畜爭糧。更好保障飼用玉米需求,合理發展玉米深加工產業。積極推廣節糧減損適度加工技術。落實反食品浪費法,實施糧食節約行動方案,大力推動健康消費,引導糧食消費方式從“過度消費”向“健康營養”轉變,形成科學合理的膳食結構、勤儉節約的社會風氣。

十年來解決1.3億人的城鎮就業問題

楊蔭凱介紹,我國十年來解決了1.3億人的城鎮就業問題,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

“今年以來,國際形勢復雜,國內疫情反彈,城鎮調查失業率特別是青年失業率上升,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壓力加大”。楊蔭凱指出,5月以來,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效果初步顯現,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相關政策落實落地,就業形勢已出現積極變化。

楊蔭凱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繼續加大就業優先導向的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細化實化就業優先政策,千方百計拓展市場化社會化就業渠道,全力做好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就業工作。

一是不斷夯實青年群體就業的經濟基礎。扎實推動穩經濟一攬子政策措施盡快落地見效,推動形成更多的就業增長點。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造更多有利於發揮青年群體智力優勢的知識型技術型崗位。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鼓勵高校畢業生到城鄉基層就業和返鄉入鄉創業。

二是務實推動市場主體穩崗擴崗。認真落實助企紓困政策,推動更多企業復工達產,進一步增強市場主體的用工能力。指導各地盡快落實支持中小微企業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的補貼政策,對吸納高校畢業生就業達到一定數量且符合相關條件的中小微企業,在安排紓困資金、提供技術改造貸款貼息時給予傾斜支持。

三是積極支持青年群體創新創業。不斷優化創業環境,深入開展創業帶動就業專項行動,進一步增強雙創示范基地引領服務作用,引導大學生積極創業和靈活就業。指導各地盡快落實支持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的相關政策,政府投資開發的創業載體安排30%左右的場地免費向高校畢業生創業者提供。

四是大力加強青年群體就業服務保障。為高校畢業生等青年群體提供不斷線的就業服務,加快推進地方公務員、事業單位、中小學幼兒教師、基層就業項目等方面的招錄工作。深化產教融合,探索產訓結合,聚焦青年群體,大規模多層次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城鎮困難失業青年就業援助幫扶。

十年來我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

“十年來,我國堅定不移擴大對外開放,利用外資取得重要成果。”蘇偉表示,一是利用外資規模穩定增長。我國引資規模一直穩居發展中國家首位。2021年我國實際使用外資達到1.15萬億元人民幣,位居世界第二,較2012年增長62.9%。

二是外商投資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2020年外商投資法正式實施,以對外開放為主基調,確定了外商投資促進、保護、管理的基本制度,為外商投資權益提供了更全面、更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現了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時代特征。

三是對外開放水平大幅提升。2017—2021年,我們連續五年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全國和自貿試驗區限制措施條目分別縮減至31條、27條,在制造業、採礦業、農業、金融業等領域推出了一系列重大開放措施,吸引更多外資企業來華經營。

四是外商投資環境明顯改善。我們連續三年清理與外商投資法不符的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累計推動500多份文件“立改廢”,充分保障了外資企業公平競爭待遇。作為全球最大、增長最快的市場之一,我國擁有完善的產業配套體系、豐富的人力資源、良好的創新環境和無可比擬的內需潛力,外資企業始終看好中國經濟發展前景,願意扎根深耕中國市場、與中國經濟共成長。

蘇偉表示,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持續推動對外開放和穩外資各項政策措施落地。一是修訂擴大《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二是推進重大外資項目。三是加強外商投資服務。四是優化外商投資環境。

(責編:王仁宏、呂騫)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