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開展務實合作  提升工業化水平(命運與共·全球發展倡議)

2022年07月10日08:14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圖①:埃及埃克薩迪亞500千伏變電站項目一角。
  本報記者 沈小曉攝
  圖②:在中烏姆巴萊工業園內,一名當地工人正在杜比馬斯音響工廠內檢查音響設備。
  烏干達天唐集團供圖
  圖③:中埃建設者在埃克薩迪亞項目內部檢查設備。
  本報記者 周 輖攝
  圖④:泰中羅勇工業園俯瞰圖。
  泰中羅勇工業園供圖

  工業化是全球發展倡議聚焦的重要領域之一。通過建立工業園、開展工程項目合作、舉辦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中國與發展中國家開展務實合作,在提升當地工業化水平和人才能力建設的同時,創造大量就業機會,為滿足發展中國家緊迫需求、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做出不懈努力。

  

  泰中羅勇工業園——

  促進泰國工業和產業發展完善

  本報記者  趙益普

  沙卡的家鄉在泰國東北部偏遠山區,2014年進入位於泰中羅勇工業園的富通集團(泰國)通信技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通”)工作。憑借個人努力和公司培養,他從一線操作員工成長為制造科科長,並在2021年榮獲公司“年度先進工作者”稱號。工作穩定,生活逐漸富裕,沙卡買了房子,把家人也接到羅勇府居住。“8年前,我還是一名流水線工人。”沙卡說,“現在的生活,超出了之前的想象。”

  在富通,85%以上的員工是泰國人,他們像沙卡一樣通過自身奮斗改善生活。在富通的通信光纜廠工作的技工潘帕娜告訴記者,中國企業薪資待遇較高,在這裡工作內心有一種自豪感:“我們的工廠是東盟地區規模最大的通信光纜廠,泰國市場上的光纜,超過50%都來自這裡。這裡生產的光纜在泰國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中發揮了很大作用。”

  泰中羅勇工業園2005年成立,地處泰國“東部經濟走廊”核心區域,是泰中兩國政府合作示范園區,也是中國首批境外經貿合作區之一。作為共建“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重要載體,羅勇工業園已吸引170多家企業入駐,帶動中國企業對泰投資超41億美元,累計工業總值超220億美元。目前,園區內有泰國員工4.5萬余人,待全部開發后,將為泰國創造多達10萬個就業崗位。工業園的泰國投資方安美德集團總裁邱威功說:“工業園有力拉動了就業,創造巨額外匯,為羅勇當地和泰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大動力。”

  走進園區,各類廠房、倉庫、辦公樓鱗次櫛比,遠處工地上,吊車、挖掘機正在忙碌。羅勇工業園總體規劃面積20平方公裡,其中一區12平方公裡,二區8平方公裡,包括一般工業區、保稅區、物流倉儲區和商業生活區,入園投資的中國企業涵蓋汽摩配、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家居、機械電子等產業。

  泰中“一帶一路”合作研究中心副主任唐隆功·吳森提蘭谷告訴記者,羅勇工業園近年來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共建“一帶一路”的推進。“泰中共建‘一帶一路’合作蓬勃發展,促進了中國企業參與泰國‘東部經濟走廊’建設,也給羅勇工業園帶來巨大發展機遇。”他表示,羅勇工業園是集制造、倉儲物流、商業生活區於一體的現代化綜合工業園,充分發揮了中國傳統優勢產業的集群效應,促進了泰國產業的細分和完善,推動了泰國本土工業化的發展。

  今年1月1日起,《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正式生效。泰國參議院外交委員會顧問、泰國法政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阿頌西認為,RCEP的生效將推動中國同東盟國家經貿往來,泰國在東盟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也為羅勇工業園的發展帶來新機遇。“羅勇工業園內的中國企業大多立足泰國、輻射東盟,借助RCEP的東風,這些企業將在東盟國家獲得更加廣闊的市場,也將為泰國經濟注入更多活力。對泰中兩國而言,羅勇工業園是雙贏合作的典范。”阿頌西說。

  泰國投資促進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是泰國第二大投資來源國。羅勇工業園總裁趙斌告訴記者,不少中國企業選擇到泰國投資,羅勇工業園在為相關企業搭建全方位服務平台的同時,也努力推動著泰國本土的工業化。“中國企業入園,為泰國帶來了資金、技術、人才,也改善了就業和社會民生,羅勇工業園是泰國工業化和經濟發展不可忽視的推動力量。”

  

  西電國際埃及分公司——

  荒漠中有序推進超高壓設備建設

  本報記者  沈小曉

  在埃及蘇伊士省靠近紅海的一片荒漠中,中國企業承建的埃克薩迪亞500千伏變電站項目已經初具規模。中埃兩國建設者正進行最后階段的設備安裝和調試,保障項目如期投產。

  上午10時,埃及工程師穆罕默德·德拉爾和中方技術人員周鵬飛一起,對變壓器蝶閥和散熱片的安裝情況進行檢查和驗收。“500千伏變壓器採用強油風冷式循環散熱,必須確保散熱系統運行良好。如不仔細檢查,在自身產熱和室外高溫下可能導致事故。”德拉爾說。

  該項目由中國西電集團子公司西安西電國際工程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西電國際”)以聯合體形式總承包,是該區域重要電力基礎設施項目,也是埃及國家電網主干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涵蓋了從22千伏到500千伏的埃及主要輸電網絡全部電壓等級,變電站中的14台變壓器、57個間隔的高壓開關及戶外設備,全部由中企生產。目前,變電站各項建設有序推進,預計今年內完工。

  近年來,埃及計劃將蘇伊士運河發展軸打造為中東和非洲區域最大的貿易中心,將有大批工廠和企業搬入蘇伊士運河經濟區。同時,埃及新行政首都基礎設施建設也對蘇伊士運河經濟區產生大量電力需求。由於埃及本土企業還不具備生產超高壓設備的能力,區域電力供應面臨嚴峻挑戰。

  西電國際埃及分公司副總經理張鵬博介紹,埃克薩迪亞500千伏變電站建好之后,將通過不同電壓等級的輸電線路連接埃及新行政首都、蘇赫奈泉發電廠,以及該區域重要工業用戶和周圍城鎮。“項目將優化該地區整體電網結構,提高供電網絡運行安全性和可靠性,極大改善當地用電緊張狀態,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可靠的電力供應支持。”張鵬博說。

  沙漠空氣干燥,遇上沙塵暴天氣,漫天遍地都是沙土。惡劣的外部環境對變電站中的變壓器和高壓開關等主要設備安裝和維護都帶來了很大的挑戰。“如果在安裝過程中對設備清潔與維護管理不到位,很容易導致設備運行出現問題。”張鵬博介紹,為減少沙漠環境對設備安裝的影響,安裝團隊積極改善安裝環境,“比如設備安裝廠房的門窗採用隔板、塑料布封閉,有效減少風沙﹔工作人員進出需要除塵,避免沙塵進入廠房內。”

  今年31歲的德拉爾一直從事電力設備安裝工作,去年來到變電站參與變壓器安裝。他表示:“參加這裡的工作,我不僅掌握了500千伏變壓器的安裝工序,還從中國師傅那裡學到了嚴謹的工作態度,對個人技能提升和職業發展很有幫助。”德拉爾說,由於供電系統仍不完善,埃及停電現象時有發生,“期待埃中兩國在電力領域擴大合作,促進埃及電力系統的發展和升級”。

  截至目前,中國西電集團下屬的西電國際、西電—EGEMAC公司已在埃及市場參與並完成30多個變電站成套工程項目,為20多個變電站提供了66千伏至500千伏電力變壓器、避雷器等輸變電設備。這些項目提升了埃及本土電氣設備的生產能力,促進了當地電力行業的快速發展。埃及國家電力與可再生能源部新聞發言人阿依曼·哈姆扎表示,埃及在電力生產、分配、傳輸和服務等領域與中國有著全面的合作,將派技術人員到中國學習技術經驗,並鼓勵埃及本地電力公司與中國公司合作。“期待埃中保持良好的合作勢頭,促進雙方取得更多互利共贏的成果。”哈姆扎說。

  

  中烏姆巴萊工業園——

  讓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本報記者  閆韞明

  烏干達姑娘迪賽雅一隻手握著電焊筆,另一隻手嫻熟地把電線焊接到燈泡底座上。一會兒工夫,工作台上的幾摞燈座都焊接完成。

  “以前在家裡務農,兄弟姐妹多,生活很拮據。”在中烏姆巴萊工業園內的明珠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明珠科技”)找到這份工作后,迪賽雅的收入改善了家裡的生活。“現在我的工資不僅可以供兩個妹妹上學,還為家裡購買了兩塊地。”迪賽雅希望兩個妹妹畢業后,也能到工業園工作。

  明珠科技是入駐中烏姆巴萊工業園的第一家企業,公司每年生產約300萬隻LED球泡燈和日光燈等照明用品,銷往烏干達及肯尼亞、南蘇丹等國家。公司負責人陳誠介紹,此前烏干達LED燈具多以進口為主,中國企業的到來填補了市場空缺,創造了上百個就業崗位,培養了一批像迪賽雅一樣的本土熟練工人。如今,工作3年后,迪賽雅已經成為新員工的“師傅”,向他們傳授燈泡焊接技術。

  中烏姆巴萊工業園佔地2.51平方公裡,由烏干達天唐集團投資建設。姆巴萊是烏干達通往肯尼亞蒙巴薩出海口的交通樞紐城市,工業園毗鄰東非標軌鐵路和3條國家級公路,可以輻射周邊2億人口市場。自2018年3月啟動以來,園區已吸引23家企業入駐,其中15家企業已投產運營,涵蓋冶金建材、機械制造、日化母嬰用品、服裝紡織、家用電器、電力設備等領域。

  走進園區內,魯班工坊的招牌格外醒目。這座魯班工坊由天津工業職業學院、埃爾貢烏干達技術學院、天唐集團共同建設,2020年正式揭牌運行。30歲的桑代在天唐集團工作近10年,去年,公司推薦他進入魯班工坊接受為期3年的培訓,學習計算機和焊接技術。“以前我隻會做些簡單的工作。在魯班工坊裡,中國和烏干達老師共同授課,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效果非常好,我掌握的技術越來越多。”桑代說。

  桑代的很多同學都是由中國企業推薦入學。“在這裡,我們無需交納學費,就學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識。”桑代如今已經給家裡建了新房,孩子上學也有保障,“我會繼續努力學習技術,過上更好的生活!”

  園區行政助理伊布拉告訴記者,“有了工業園,周邊村鎮的面貌也煥然一新。”從前園區周邊條件簡陋,如今嶄新的道路、樓房、設施隨處可見。以前附近有所小學的孩子們沒有書本,沒有紙筆,甚至有的連鞋都穿不起,在園區的支持和幫助下,現在也完全變樣了。

  烏干達總統穆塞韋尼表示,建立工業園對以農業經濟為主的烏干達意義重大,有助於提升烏工業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據了解,園區將於2024年完成全面開發,屆時將吸引約60家企業入駐,創造1.5萬個就業崗位,打造集加工、制造、進出口、海外倉、投資服務及管理、商務咨詢於一體化的綜合性、國際化新型工業園。

  

  徐工巴西——

  所產裝備廣泛參與各領域生產建設

  本報記者  陳一鳴

  10年前,阿曼達開始在徐工巴西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徐工巴西”)工作,她也是這家公司在巴西的第一名當地員工。

  巴西米納斯州包索市是徐工在海外的首個全資生產基地,這裡也是阿曼達的家鄉。2012年,畢業不久后,她在包索市一家酒店打工,碰巧遇到了正在當地建廠的徐工員工。因為懂英語,阿曼達主動承擔了中方員工的接待工作。不久后,她正式成為徐工巴西的員工。

  10年多來,從前台接待到銷售員,從業務部經理到大客戶總監,阿曼達在自身成長中見証了徐工巴西的發展,以及公司給當地帶來的變化。“很多巴西員工在中國工廠獲得了培訓、掌握了技能、提高了收入,變得更加自信。”阿曼達告訴記者。

  2014年6月,徐工巴西制造基地在包索市正式建成投產,並實現本地化運營。“徐工是一家掌握核心零部件技術的工廠,自主研發生產的變速箱、液壓件等設備,獲得了巴西乃至世界各國的認可。”徐工巴西工藝技術部經理道格拉斯向記者介紹。道格拉斯大學畢業后在工程機械行業工作多年,2016年加入徐工巴西。“7年來,我在這裡學習到不少先進的生產技術、管理經驗,還收獲了愛情。”道格拉斯表示,徐工在巴西當地採用的是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大噸位的技術創新戰略,生產的裝備廣泛參與到巴西礦業、農業、基礎設施、重大項目等各個領域的生產和建設中。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巴西許多企業減員關廠。但徐工巴西不僅不裁員,反而擴大招聘本地員工,員工數量從疫情初期的400多名,增加到800多名。為解決巴西面臨的設備短缺,市場需求無法滿足等困難,徐工緊急協調資源,保障工廠不停工,助力巴西經濟恢復。“這體現了中國制造業的強大實力和完整的產業鏈支撐。”阿曼達說,“感謝徐工給我們提供就業崗位,疫情防控期間,工廠為幫助員工渡過難關,主動為員工和家屬提供防疫物資,組織員工接種疫苗,無微不至的關懷讓我們倍感溫暖!”

  徐工設備在巴西市場越來越受歡迎。今年4月舉行的第二十七屆巴西農業技術博覽會上,徐工巴西針對當地不同工程所在地的具體情況,推出了液壓挖掘機、裝載機等多款產品,可用於農場、水利、園林等不同農業場景。展會上,徐工巴西和巴西最大的礦用設備銷售和租賃商達成戰略合作,簽署了2億美元的新能源設備供應協議,包括600多台新能源產品。5月18日,世界第一大鐵礦石生產和出口商巴西淡水河谷與徐工巴西簽訂了首批礦山設備採購協議。親身經歷了與徐工巴西洽談的淡水河谷採購代表馬可·布拉加深有感觸地說:“中國企業成為我們的供應商,讓我們能夠借助中國制造業幾十年發展所積累的規模和技術,推動巴西工業化建設實現更好發展。”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10日 07 版)

(責編:魯婧、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