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引江補漢:連通南水北調與三峽工程

2022年07月10日08:46 | 來源:科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引江補漢:連通南水北調與三峽工程

  7月7日,湖北省丹江口市三官殿街道,備受矚目的引江補漢工程在這裡拉開建設帷幕。

  引江補漢工程是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首個開工項目,是全面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的重要標志性工程。工程全長194.8千米,施工總工期9年,靜態總投資582.35億元。據測算,工程建成后,南水北調中線多年平均北調水量將由95億立方米增加至115.1億立方米。

  “大水缸”聯手“大水盆” 為南水北調“開源”

  “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點水來也是可以的。”——這是毛澤東同志在1952年提出的偉大構想。

  歷經半個多世紀的論証、勘測、規劃、設計、建設,2014年12月,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工程實現全面通水。7年多來,累計調水540多億立方米,受益人口超1.4億人。

  北上的一渠清水,極大地緩解了北方受水地區供用水矛盾,也在悄然改變著當地的用水格局。原本規劃設計作為補充水源的中線工程已成為受水區的主力水源,以北京為例,人們每喝的10杯水中,就有約7杯來自南方。

  與此同時,水源區漢江生態經濟帶的建設,也對漢江流域水資源的保障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專家指出,一旦遭遇漢江特枯年份,丹江口水庫來水量少,在不影響漢江中下游基本用水的前提下,難以充分滿足向北方調水的需求。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開源”擺上了推進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議事日程。人們將目光投向了位於長江干流的三峽水庫。

  如果將多年平均入庫水量達374億立方米、總庫容339億立方米、調節庫容190.5億立方米的丹江口水庫比作漢江流域的“大水盆”,那麼多年平均入庫水量超4000億立方米、總庫容450億立方米、調節庫容221.5億立方米的三峽水庫則可看作是長江流域的“大水缸”,而且是一個水量充沛且穩定的“大水缸”。

  “通過實施引江補漢工程,連通南水北調與三峽工程兩大‘國之重器’,對保障國家水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將發揮重要作用。”水利部南水北調司司長李勇說。

  織密國家水網 多方協作尋求最優解

  歷經90天奮斗,一個千米鑽孔誕生,深1105.1米……今年5月,引江補漢工程勘查現場再傳捷報。該鑽孔是引江補漢工程勘查現場打出的第4個千米深孔,其深度在中國水利水電行業排名第二。

  線路長、埋深大,沿線山高谷深,斷層褶皺發育,軟質岩及可溶岩廣泛分布,地形地質條件十分復雜,岩爆、岩溶、軟岩大變形等工程地質問題突出,是引江補漢工程開展前期可行性研究過程中面臨的現實挑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長江設計集團董事長鈕新強帶領團隊,開展地質勘查、規模論証、線路比選等工作,綜合考慮地形地質、取水條件、社會環境等因素,力求找到最優解決方案。

  前后方並肩作戰,上千位工程師採用航測、常規鑽探、復合定向鑽探、大地電磁等傳統與高科技手段,對工程區8000多平方千米(相當於1.5個上海市面積)進行了全面“體檢”,為最大限度地避開極易導致隧洞災害的強岩溶區和規模巨大斷裂帶,尋找最佳線路打下了堅實基礎。

  通過技術、經濟綜合權衡,引江補漢工程從長江三峽水庫庫區左岸龍潭溪取水,經湖北省宜昌市、襄陽市和十堰市,輸水至丹江口水庫大壩下游漢江右岸安樂河口,採用有壓單洞自流輸水,是我國在建綜合難度最大的長距離引調水隧洞工程。

  “引江補漢工程的開工,標志著南水北調后續工程建設拉開序幕,國家水網的主骨架、主動脈將更加堅實、強勁。”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司長張祥偉說,下一步將深化東線后續工程可研論証,推進西線工程規劃,充分發揮南水北調工程優化水資源配置、保障群眾飲水安全、復蘇河湖生態環境、暢通南北經濟循環的生命線作用。(記者 付麗麗)

(責編:魯婧、初梓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