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發卡管理、治理息費亂象——
信用卡業務告別“跑馬圈地”
日前,中國銀保監會會同中國人民銀行發布《關於進一步促進信用卡業務規范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專家表示,《通知》堅持問題導向,對信用卡發卡管理、信用卡息費亂象等業務明確監管要求,將推動信用卡業務從“跑馬圈地”的粗放發展階段邁入專業化、差異化、精細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
規范息費收取
近年來,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卡業務快速發展,在便利群眾支付和日常消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卡業務經營理念粗放、風險管控不到位,存在損害客戶利益等行為。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存在息費水平披露不清晰、片面宣傳低利率和低費率、以手續費名義變相收取利息、模糊實際使用成本、不合理設置過低的賬單分期起點或不設起點以及未經客戶自主確認實施自動分期等問題,導致客戶難以判斷資金使用成本,甚至加重客戶息費負擔。
為此,《通知》強調,銀行業金融機構在與客戶訂立信用卡合同時,對收取利息、復利、費用、違約金等條款、風險揭示內容應當嚴格履行提示或者說明義務,並以明顯的方式向客戶展示最高年化利率水平。
“金融機構應當切實提高信用卡息費管理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對信用卡息費收取做到定價合理、信息披露透明。”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信息官高峰表示,一方面,要按市場化原則科學合理確定信用卡息費水平,降低客戶息費負擔﹔另一方面,息費收取應做到提前告知,保障消費者知情權。此外,要不斷創新信息披露方式,多元息費通知渠道,確保消費者及時、准確知悉息費收取信息。
按照監管要求,商業銀行正全面加強分期業務的規范管理,將息費項目、年化費率和息費計收方式等關鍵信息,通過清晰、顯著的方式向客戶進行展示,幫助客戶准確理解使用成本。光大銀行信用卡中心有關負責人表示,當前對信用卡息費水平的科學制定,為滿足條件的優質客戶提供了信貸價格優惠,降低了客戶息費負擔。下個階段,該行將進一步提升差異化、精細化定價水平,促進信用卡息費水平合理下行。
值得注意的是,針對分期業務息費,《通知》專門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必須在分期業務合同(協議)首頁以明顯方式展示分期業務可能產生的所有息費項目、年化利率水平和息費計算方式﹔向客戶展示分期業務收取的資金使用成本時,應當統一採用利息形式,不得採用手續費等形式,法律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
此外,為全面加強信用卡分期業務規范管理,《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審慎設置信用卡分期透支金額和期限,明確分期業務最低起始金額和最高金額上限。分期業務期限不得超過5年。客戶確需對預借現金業務申請分期還款的,額度不得超過人民幣5萬元或者等值可自由兌換貨幣,期限不得超過2年。“針對信用卡分期業務,銀行業金融機構要明確最低起始金額和最高金額上限,統一採用利息形式展示分期業務資金使用成本,不得誘導過度使用分期增加客戶息費。”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
強化睡眠卡管理
睡眠信用卡管理是《通知》的亮點之一。《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持續採取有效措施防范偽冒欺詐辦卡、過度辦卡等風險﹔對單一客戶設置本機構發卡數量上限﹔強化睡眠信用卡動態監測管理,嚴格控制佔比﹔連續18個月以上無客戶主動交易且當前透支余額、溢繳款為零的長期睡眠信用卡數量佔本機構總發卡數量的比例在任何時點均不得超過20%,附加政策功能的信用卡除外﹔超過該比例的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新增發卡。
“睡眠卡率紅線的出台,對各家銀行的經營理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峰表示,一方面,銀行需要提高自身精准發卡、精准定位潛在用卡客戶的能力,在市場發卡前端分析客戶需求,盡量把對的卡配發給對的人,避免客戶卡片過多又疏於管理,避免銀行卡片在制作與后續管理方面的資源浪費。另一方面,銀行需要提升自身精細化經營能力,在客戶維護過程中,充分利用數據、模型辨識不同客戶的差異化經營點,做好客戶使用中卡片的動態管控,有效監測,管控措施不可缺失,避免因為管控疏漏出現的睡眠卡風險。
隨著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信用卡用卡業務快速普及發展,使用信用卡的客戶越來越多。為提高金融服務質效、強化審慎合規經營,確保客戶用卡安全,避免盜刷或丟失風險,《通知》對睡眠卡率制定了監管紅線。同時,部分銀行業金融機構由於盲目追求規模效應和市場份額,濫發卡、重復發卡情況突出,滋生了無序競爭、資源浪費、過度授信等問題。
“未來銀保監會還將動態調降長期睡眠信用卡比例限制標准,不斷督促行業將睡眠卡比例降至更低水平。”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不得直接或間接以發卡量、客戶數量、市場佔有率或市場排名等作為單一或主要考核指標。
在這種情況下,出台《通知》對加強信用卡業務管理不僅十分必要,而且具有緊迫性。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部分商業銀行信用卡經營管理過度經營指標化。從戰略角度出發,近年來多家銀行機構積極向零售轉型,信用卡作為資產類業務被普遍作為切入點和重點。但在業務開展過程中,也出現了單純以發卡量、客戶量等指標作為考核標准,缺乏科學的考核機制和激勵機制,勢必導致信用卡業務短期化。目前信用卡業務往往是各行投訴的“重災區”,一方面和該業務客群廣、交易量大有關,但另一方面因為關鍵要素不突出、合作行為不規范、管控不到位、催收管理不規范等情況,也造成了容易被客戶投訴。
為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開展信用卡外部合作行為,《通知》從多個方面進行了明確,逐步厘清權責邊界。《通知》要求,銀行業金融機構應當承擔本機構聯名卡的經營管理主體責任,確保聯名卡合作雙方在所有信用卡相關業務環節平等呈現各自品牌,不得直接或者變相由聯名單位代為行使銀行職責或者用聯名單位品牌替代銀行品牌。
銀保監會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針對聯名卡業務,《通知》禁止銀行業金融機構由聯名單位直接或變相代為行使信用卡業務職責,聯名卡合作的業務范圍僅限於聯名單位宣傳推介及提供其主營業務領域的權益服務。應當持續加強對聯名單位經營風險、聲譽風險和其他不利影響的分析和監測,嚴格防范風險向本機構傳導。
試點線上業務
目前,銀行間市場盡管已有豐富多樣的支付工具和借貸產品,但信用卡在社會經濟生活中仍然佔據重要地位。
近年來,在經濟增速換擋和金融嚴監管的雙重背景下,銀行傳統對公業務面臨瓶頸,許多銀行紛紛進行零售轉型探索新發展模式,而信用卡業務正是商業銀行零售轉型中的重要一環。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存量達到8億張(人均持卡量達到0.57張),同比增長2.83%,從2015年以來,發卡量接近翻番。信用卡作為各家銀行個人信貸業務的基礎工具之一,是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的重要支撐。
“2021年人均持卡量達到0.57張,相較於發達國家人均擁有近4張信用卡,這個數字還是比較低的。再考慮到一人持有多張信用卡的情況,實際上我國信用卡的普及率還有待提升。”中國人民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副主任羅煜表示,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我國居民缺乏透支消費的手段,因為近年來涌現了一些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且一定程度上與支付活動形成關聯,構成了對傳統金融機構發行信用卡的補充。
然而,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與信用卡相比的差異在於:一是信用卡開卡通常要到銀行網點線下辦理,而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所有的交易程序都是在線上完成的﹔二是作為持牌機構發行的信用卡准入門檻較高,審批較為嚴格,而互聯網消費信貸准入門檻相對較低,覆蓋面更高。羅煜表示,由此也帶來一些問題:一是傳統信用卡的使用便捷程度不如互聯網消費信貸產品﹔二是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過程中出現了一些誘導超前消費、引發過度負債等不規范現象,風險防控存在一定的隱患。
對此,《通知》明確提出將按照風險可控、穩妥有序原則,通過試點等方式探索線上信用卡業務等創新模式。高峰表示,在數字技術快速發展和疫情防控常態化背景下,客戶金融消費習慣發生重要變化,營業網點到客數量日趨下降。隨著業務模式不斷創新、產品類型不斷豐富、客戶服務不斷完善、使用成本不斷降低,開展線上信用卡業務將成為商業銀行深化數字化轉型、加快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創新的重要嘗試。
開展線上信用卡業務的關鍵環節在於遠程面簽。遠程面簽是提升客戶體驗、提升銀行運營效率的有效手段。高峰認為,試點開展線上信用卡應做好目標客戶的篩選、遠程視頻技術支持和線上業務流程的管控。一是在目標客戶選擇方面,可優先考慮存量借記卡客戶,以及消費場景內有真實消費需求的客戶等。二是在遠程視頻技術選擇方面,為避免音視頻帶來風險,可將運營操作鎖定在銀行端APP上等。三是在線上業務流程方面,借力人臉識別和聯網核查的同時,輔助必要的人工客服(遠程櫃員)與客戶線上進行辦卡意願和身份的核驗等。
今年初,銀保監會印發了《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大力推進個人金融服務數字化轉型。鼓勵銀行保險機構充分利用科技手段開展個人金融產品營銷和服務,拓展線上渠道,豐富服務場景,推動解決“數字鴻溝”問題。
“基於數字化的合規和風控能力將成為銀行信用卡業務的核心能力。”曾剛表示,目前對於銀行,合規和風控的要求更加豐富和具體,對於零售海量客戶,在不斷個性化經營的情境下,必須具有極強的數字化能力才能有效支持業務。這一能力需要長期的積累和持續的投入,部分銀行先行優勢較為明顯,是銀行信用卡業務的重要護城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