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才留才需要軟硬件結合(創新談)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引才留才不宜單打一、搞一錘子買賣,而要切實尊重人才成長規律、科技創新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圍繞如何激勵創新創業這一重點,既要在“真金白銀”等硬件方面拿出誠意、有諾必踐,也要在創新機制、人才服務、文化氛圍營造等軟環境改善上精耕細作
又是一年畢業季,盤點今年各地引才留才的舉措,與前些年相比有一個可喜的變化:除了在薪資補貼、落戶住房等“真金白銀”上各顯神通,更注重在機制創新、人才服務、文化氛圍營造等軟環境改善上下功夫。比如,河南省三門峽市進一步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完善人才“服務鏈”,持續優化人才發展生態﹔成都市大力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支持企業、高校院所通過“揭榜挂帥”方式創辦新型研發機構,鼓勵在蓉高校院所、科研人員、市場化專業運營機構探索“按份共有”結構下的成果轉化模式。
創新是第一動力,人才是第一資源。硬實力、軟實力,歸根到底要靠人才實力。引才只是招才引智的第一步,如何留住人才、讓他們充分施展才華、創新創業,進而為本地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作出貢獻,才是打造人才高地的最終目的。因此,引才留才不應單打一、搞一錘子買賣,而是要切實尊重人才成長、科技創新規律和市場經濟的基本規律,圍繞如何激勵創新創業這一重點,既要在“真金白銀”等硬件方面拿出誠意、有諾必踐,也要在創新機制、人才服務、文化氛圍營造等軟環境改善上精耕細作。
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曾在一篇文章中寫道:“環境與人才的關系好比是作物與土壤:種子的發育、作物的生長都依賴於土壤,貧瘠的土壤不可能培育出壯實的作物……人才的培養需要良好的環境,包括鼓勵創新的科技體制、著重能力培養的教育體制以及正氣理性的濃厚學術氛圍。”這一觀點,對於營造軟環境、更好引才留才不無啟發。
營造軟環境,要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上下功夫。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在科研經費使用、課題立項評審、人才評價標准、成果轉移轉化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改革舉措,為激活人才創新活力發揮了積極作用。但也要看到,上述舉措在落實落細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各地應根據各自的情況和存在的問題,在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上出實招、真招,早日打通“最后一公裡”,充分釋放政策紅利,進一步增強科技人員的獲得感、幸福感。
營造軟環境,也要在營造方便快捷、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上做文章。不同於高校院所的實驗室研究,創新創業以滿足市場需求為目標,具有很強的經濟屬性,所需要的要素和涉及的環節更多,是不折不扣的系統工程。推動創新創業蓬勃發展,相關政府部門除了要在“放管服”改革上繼續發力,還應不斷完善綜合服務和配套支持,努力營造公平競爭、勞有所得、有效保護知識產權的市場環境、法治環境,讓各類人才真正實現“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
營造軟環境,還應把重才、愛才、惜才的理念落到實處。當前,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日漸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要把共識轉化為實實在在的行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相關部門應轉變觀念,在相關事宜上因才施策、強化服務,在全社會營造重才、愛才、惜才的濃厚氛圍,讓科技人員集中精力做研究、心無旁騖搞攻關。
《 人民日報 》( 2022年07月25日 19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