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就業的趨勢性變化及對策建議
近來,以大學畢業生為主要構成的青年群體就業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2022年我國應屆大學畢業生達到1076萬人,解決青年就業問題,已經成為積極就業政策關注的主要方面。及時把握大學生就業的變化趨勢,根據其就業特征的變化,不斷提升積極就業政策對這一群體的針對性,防止青年失業轉化成長期失業。
大學畢業生就業的趨勢性變化
近年來,青年失業率持續上揚,2022年8月15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2年7月份,全國城鎮調查失業率為5.4%,其中,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達到19.9%,較上年同期高出3.7個百分點,較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高出15.6個百分點,反映出青年人群面臨更為嚴峻的就業形勢。國家統計局公布的16-24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包含了該年齡段的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兩個主要群體。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21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2021年,16-20歲、21-30歲的農民工分別佔農民工總量的1.6%、19.6%。考慮到農民工群體的失業率相對較低,2022年7月,外來農業戶籍人口(這部分人員主體是農民工)調查失業率為5.1%。因此,大致估算可知大學畢業生失業率較高,這將造成人力資源的較大浪費,亟需出台針對性政策予以應對。另外,青年失業率的持續攀升和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速提高,不僅造成了我國近年來人力資本投資的較大浪費,也使得一些中長期的矛盾在短期內更快暴露。
由於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持續增加,青年失業率的變化逐漸呈現出季節性失業與長期趨勢疊加的態勢。以往以大學畢業生為主體的青年失業大多具有摩擦性失業的特征,即在畢業季失業率升高,隨著時間的推移,勞動力市場上供求信息逐步得到消化,青年失業率就會逐步下行。但目前青年失業率長期上揚的趨勢已經形成,意味著短期的摩擦性失業有可能越來越多地轉換成長期失業。青年人長期脫離勞動力市場,一方面將導致個人失去“干中學”提升人力資本的機會,另一方面,在勞動力市場總體供求關系趨於緊張的情況下,加劇了就業的結構性矛盾。近年來,由於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不斷疊加,畢業季更高的失業率,在其后雖稍有回落,但難以恢復到畢業季前的均值水平。大學生失業的不斷累加意味著部分大學畢業生可能陷入長期失業的困境,需要進一步摸清長期失業的具體情況。從就業統計看,僅僅觀察失業率指標的變動,已經不能完整地反映青年失業狀況的主要性質,針對個體失業時間的統計越來越重要。同時,從積極就業政策的應對看,針對處於失業周期不同階段的大學畢業生需要有差異化的政策。這對積極就業政策體系提出了新的挑戰。
大學畢業生等青年群體在勞動力市場上表現出更多的脆弱性。從過去兩年的情況看,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對勞動力市場帶來了嚴重的負面沖擊,但其他群體很快恢復到正常的失業率水平,而青年群體的失業率卻居高不下,並一直上揚。這意味著同樣的沖擊,對青年群體更容易形成持續性的影響。當前,要高度關注疫情沖擊消退后不同群體就業狀況的分化。
總體上看,我國當前的青年失業問題既有與其他國家相類似的普遍性因素,也有中國特定發展階段的特征與特定的政策舉措相關。從很多國家的情況看,青年失業率高企與經濟成長速度低、新增崗位不足、勞動力市場就業保護程度高有關。我們既要分析造成我國青年人就業困境的共性因素,也要理解中國特定發展階段青年失業的原因,才能解決好當前的青年失業問題。
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是長期的結構性矛盾與經濟下行壓力增加所產生的短期周期性矛盾交織作用的結果
一方面,導致當前大學生失業率高企的周期性矛盾較為突出。從失業的性質看,失業率既包括因勞動力市場摩擦性因素和結構性因素所致的自然失業,也包括由於需求缺口形成的周期性失業。當前,經濟下行壓力較大,不少行業的需求缺口明顯,導致周期性失業佔失業人口的比重不斷增加。
大學畢業生是對周期性失業較為敏感的群體,主要有兩方面原因。其一,大學畢業生是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群體,其就業崗位大多數來自於新創造的就業崗位,在經濟下行壓力大、需求缺口明顯的情況下,新就業的增長速度由於經濟收縮大幅下降,甚至停滯,大學畢業生失去了最重要的崗位供給來源,就業困難自然凸顯。其二,在總體崗位縮減的情況下,就業保護程度高的群體,崗位損失的可能性小。“穩就業”的措施往往強調對現有崗位的保護,工作經驗越多的勞動者,受到保護的程度越高,相比之下青年群體的失業率可能因此抬高。
另一方面,當前大學生就業困難源於結構性因素的長期積累,需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化解矛盾。高校擴招一直被認為是大學生就業困難的主要原因。從大學畢業生就業的供求關系分析,高校擴招的確在一段時期內集中增加了大學畢業生的勞動供給,從而形成了就業壓力。但如果簡單地將當前的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歸因於高等教育擴張,則既無助於理解當前青年就業的主要問題,也無益於尋找恰當的解決方案。高等教育的擴張從總體上看是順應發展需要的。一方面,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要素積累的模式轉向以全要素生產率推動,必然對技能型人才產生更高的需求﹔另一方面,中國人口老齡化的加速推進,也迫切需要新加入勞動力市場的勞動者勞動生產率的不斷提高。提升勞動生產率的基礎,必然是勞動者人力資本水平的提升。當前更重要的是將高等教育擴張的結果在勞動力市場上轉換成積極的因素,利用好這個紅利。近年來,一些產業部門的發展已經使我們的工程師紅利初露端倪,例如,信息技術、藥物研發外包服務、部分高端制造業等技術密集型行業,由於豐富的人才儲備已經逐漸展現出一定的國際競爭力。說明隻要找到契合經濟增長方式的發展模式,完全可以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和大學生就業的兼容。
在發展與改革中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
首先,保持一定經濟增長速度不斷提供新就業崗位。周期性因素產生的勞動力市場波動,對以大學畢業生為主的青年群體就業產生了更明顯的影響。2022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經濟增速預期目標的設定,主要考慮穩就業保民生防風險的需要”“財稅、金融等政策都要圍繞就業優先實施。”在經濟下行壓力已經對勞動力市場產生明顯影響的情況下,應該及時出台刺激經濟增長的政策工具,化解周期性因素對大學生就業的不利影響。
對於新進入勞動力市場的大學畢業生而言,其就業崗位無非有兩個來源:新就業崗位的創造和已有就業崗位的調整。調整已有的就業崗位,有可能導致原有崗位上的勞動者失業,有悖於“穩就業”的政策宗旨。顯然,為了保持勞動力市場的穩定,新創造的就業崗位數量越多,越有利於解決青年就業。但近年來,城鎮就業的增長逐年趨緩。影響城鎮就業總量增長的因素很多,既與經濟增長的短期波動有關,也和經濟增長的就業彈性相關聯。但從客觀上看,一旦新增就業崗位的速度放緩,對即將進入勞動力市場的青年人會產生更大的負面影響。
較之於促進勞動力市場既有崗位的流動而言,實現就業崗位總量的增加可能是更有效的手段。跨周期和逆周期宏觀調控政策要針對大學生就業的主渠道發力,分析表明,服務業是為大學生提供就業機會的主要行業,但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服務業增加值缺口一直沒有得到彌補。當前迫切需要出台專門的措施,實現服務業的穩定和增長,緩解大學生的就業困難。
其次,加大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公共就業服務。一方面,通過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和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為大學畢業生創造就業崗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暴露了我國在公共衛生和防疫體系建設中的短板,加強相關的軟硬件基礎設施建設非常必要。同時,我國面臨著日益嚴峻的、快速的人口老齡化,社會化養老服務、專業護理機構等的人員配置面臨日益嚴重的短缺。目前,從事醫療衛生和社會護理行業的大學畢業生約佔畢業生總量的7%。如果將該比例由7%再提高1.5個百分點,並適當向專科生傾斜,將會為畢業生增加15萬個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增加機關事業單位和科研機構的見習崗位。對於一時難以就業的大學畢業生,臨時的見習機會有助於拓展他們的就業視野、提高就業能力、延長擇業周期。目前,機關事業單位和科研機構的總就業約為2000萬人,按1%的比例設置3個月的見習崗位,可以為20萬大學畢業生提供見習機會。按每人每月補助2000元計,從財政就業專項資金中列支12億元,即可實施該計劃。
最后,不斷深化勞動力市場制度改革。大學生失業率不斷累積、攀升,是一些長期的結構性因素推動的結果,需要通過不斷深化改革解決這些矛盾。解決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困難,首先需要提高社會各界對解決問題重要性的認識。在當前人口結構發生重要變化、人口老齡化加速演進的情況下,大學生就業趨勢的不斷惡化以及失業周期的不斷延長,對勞動生產率的提升和經濟持續發展會產生不良后果。因此,要把大學生等青年群體作為積極就業政策的主要瞄准對象,實施具有針對性的就業促進方案,避免青年人長期脫離勞動力市場,避免失業由短期失業、摩擦性失業向長期失業、結構性失業轉化。另外,從長期看,要不斷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通過增強勞動力市場的靈活性,為青年人就業打開空間。
青年是創業的最主要群體,而大學生應該成為青年中創業的中堅力量。創業帶動就業是實現就業倍增、緩解青年就業緊張的重要途徑。但創業受到經濟周期的影響很明顯,要利用好現有的支持青年創業就業的政策體系,加大財政、金融手段對青年創業的支持力度,解決好青年創業的融資難問題。另外,為大學生創業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大學畢業生初涉市場,缺乏經營和管理的經歷,抵御風險的能力相對不足。降低創業門檻,減少創業的制度壁壘,就是對大學畢業生創業的支持。此外,還需要完善創業失敗的社會化支持體系,通過延伸失業救助等手段,擴大對創業就業的支持范圍,降低大學畢業生因為創業失敗所需要承擔的風險,增強他們的創業意願。
在新發展階段促進經濟結構調整是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必然要求。當前,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主要方法是將經濟增長方式由以往依靠生產要素的積累,轉變到依靠全要素生產率的改善上來。雖然促進經濟結構調整的出發點是提高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以及不斷提升勞動生產率,而不是僅僅為了解決大學生就業的問題,但促進經濟結構調整,以及由此引發的就業結構變化,在客觀效果上可能有助於緩解大學生就業的困難。已有的研究表明,就業結構變化引起技能需求變化,而年輕勞動力的人力資本水平對結構變化的勞動力市場有更強的適應性。因此,不斷深化各個領域的改革,繼續推動新發展階段的既定目標任務落實,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將會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產生積極效果。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