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額存單為何一單難求

□ 大額存單的發行規模需由商業銀行在年初向人民銀行報備審批,在滿足相應監管要求后方可發行,使得大額存單天然具有限量稀缺特征,且容易呈現年初額度充裕、年末額度緊張的周期性狀態。
□ 銀行理財不再剛性兌付,可供選擇的穩定高收益存款類產品逐漸減少,加上投資產品“破淨”現象更加普遍,進一步放大了投資者對於大額存單的需求。
近日,記者發現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等多家銀行的手機銀行APP上2年期和3年期大額存單均顯示售罄或沒有剩余額度,僅有面向新客戶銷售的產品。
記者走訪北京地區多家銀行網點了解到,20萬元起存的2年期和3年期大額存單供不應求。“近期大額存單很受客戶歡迎,但是額度比較緊張,目前多數產品已經售罄。”北京西城區某銀行網點的客戶經理表示。
大額存單是商業銀行為個人和企業客戶提供的一種存款產品,起存門檻較高,一般為20萬元或30萬元起不等,可以在到期前轉讓,流動性較好。今年以來,大額存單業務經過多次降息調整,目前部分銀行2年期和3年期大額存單年利率已下調至3%左右,仍擋不住投資者的搶購熱情。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李一帆認為,大額存單的發行規模需由商業銀行在年初向中國人民銀行報備審批,在滿足相應監管要求后方可發行,使得大額存單天然具有限量稀缺特征,且容易呈現年初額度充裕、年末額度緊張的周期性狀態。
“受疫情、LPR報價連續下調等各因素影響,存量貸款重定價及新發生貸款利率下行,銀行資產端收益率持續承壓,銀行體系迫切需要加強負債成本控制。部分銀行結合自身的資產負債形勢,對大額存單等高成本負債進行了規模管控,所以出現‘一單難求’。”光大証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表示。
今年初,資管新規結束過渡期后正式落地,銀行理財不再剛性兌付,投資者可供選擇的穩定高收益存款類產品逐漸減少。加上公募基金、銀行理財等可選投資產品“破淨”現象更加普遍,放大了投資者對於資產的避險情緒。
“我傾向於穩健投資,所以風險較大收益較高的理財產品就排除在外了。雖然近期市場利率整體下降趨勢明顯,但是大額存單利率相較普通存款利率依然具有收益優勢。”在北京豐台區某銀行網點咨詢大額存單業務的客戶張軍告訴記者。
今年以來,流動性充裕,商業銀行也相應保持了較好的存款增長態勢。人民銀行發布2022年前三季度金融統計數據報告顯示,前三季度人民幣存款增加22.77萬億元,同比多增6.16萬億元。據今年上市銀行三季報,多家國有大行和股份制銀行定期存款佔比較上年末有所上升,在期限結構上,存款定期化現象不斷凸顯。
李一帆表示,銀行存款定期化現象是其他理財收益率下行、市場主體回避超預期因素沖擊進而偏好長期穩定存款產品的綜合結果。一方面反映了近期居民及企業儲蓄率上升的趨勢﹔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市場預期可能偏弱、消費和投資動力不足。短期來看,存款定期化現象提高了商業銀行吸儲效率,同時影響負債結構,增加高成本負債比例﹔長期來看,持續的存款定期化會提高商業銀行的利息支出,增大穩定息差的壓力。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國有六大行中,多家銀行淨息差持續收窄,非息收入對商業銀行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教授江萍表示,在未來長期低利率背景下,投資者將更偏好提前鎖定長期固定收益的理財產品,這也對銀行資產管理能力提出挑戰:如何在優質房貸萎縮的背景下,提高銀行資產收益和質量。
銀行如何才能更好滿足消費者投資理財需求呢?“首先,持續豐富財富管理貨架,優選機構投研實力強、產品長期業績好的資管產品,精准提供匹配客戶風險偏好的產品﹔其次,結合資本市場環境,為客戶做好大類資產配置,例如,當前可適當增加中低風險基金和理財產品、保險產品等穩健型投資品種的供給﹔最后,引導消費者更加充分了解市場環境,理性看待金融產品的淨值波動,樹立長期投資理念。”王一峰建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