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首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有了新視角
氧氣供應減少或是主因
2022年11月16日07:21 | 來源:科技日報

原標題:地球首次大規模滅絕事件有了新視角
南澳大利亞尼佩納·埃迪卡拉國家公園砂岩中的埃迪卡拉紀化石狄更遜水母(中)與較小的錨形帕文柯利納虫(左)的圖像。圖片來源:斯科特·埃文斯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的一項新研究將首次已知的、約5.5億年前埃迪卡拉紀末期出現的動物大規模滅絕的原因追溯到全球氧氣供應減少。該項研究近日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
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地球科學系博士后研究員斯科特·埃文斯牽頭的研究表明,在這段時間裡,大約80%的動物大規模滅絕,其中依賴大量氧氣的動物似乎受到了特別嚴重的打擊。這表明滅絕事件是受環境控制的,地質記錄中的所有其他大規模滅絕事件也是如此。
研究人員表示,環境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脫氧事件,可能導致動物的大規模滅絕以及生態系統的嚴重破壞和重組,這在地球歷史的研究中得到了反復証明。因此,這項研究讓人們了解了當前環境變化對生物圈的長期影響。
究竟是什麼導致了全球氧氣的下降?研究人員認為可能是火山噴發、板塊運動、小行星撞擊等的任意組合,但看到的結果是,滅絕的動物似乎是對全球氧氣供應減少的反應。
在另一項研究中,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科學家發現缺氧正在影響世界的淡水,原因是氣候變化和土地使用造成的過量污染物徑流導致水域變暖,變暖的水會降低淡水保持氧氣的能力,而淡水微生物對徑流中營養物質的分解會吞噬氧氣。
埃文斯說:“我們的研究表明,與地球過去的所有其他大規模滅絕一樣,第一次大規模動物滅絕是由重大氣候變化引起的,這只是一長串警示故事中的一個,証明了我們當前氣候危機對動物生命的危險。”
研究團隊指出,大滅絕被公認為地球上生命進化軌跡的重要步驟。無論大滅絕的直接原因是什麼,結果都是環境條件發生了多次重大變化。
(責編:羅知之、陳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