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2022年財經專題>>鄉村振興·中國力量>>2022鄉村振興創新案例征集展示

四川省成都新津區: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實施鄉村振興戰略

2022年11月16日08:05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區農耕文明源遠流長。近年來,新津區堅持“農博引領+鄉村振興”發展主線,聚焦抓重點、補短板、揚優勢,以產業功能區為載體,按照“園區+特色鎮+新鄉村產業示范項目”發展思路,推動體制機制創新、三產融合共生、資源要素激活,積極探索鄉村新的發展理念、新的體制機制和新的產業業態,系統性整體性推動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工作起勢見效。

2021年,全區實現農業增加值19.4億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9130元,納入全國美麗鄉村重點縣建設試點、全國拓寬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路徑試驗區,獲評四川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先進區。

一、以創新思維構建產業功能區體制機制和組織架構

產業功能區作為打造區域經濟增長極、形成產業比較競爭力、促進產城融合發展的重要載體。新津區結合產業發展,規劃布局天府牧山數字新城、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天府智能制造產業園、梨花溪文化旅游區“一城兩園一區”全域產城融合發展格局,構建形成科學專業的工作機制和扁平高效的組織架構,為功能區發展注入活力。

打造功能區基本單元。以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納入成都市現代農業功能區建設管理體制改革試點為契機,結合撤鄉並鎮、村(社區)體制機制改革,把區域內5個鎮鄉整合為“農博、文博、漁博”三個特色小鎮、35個村(社區)撤並為26個村(社區),打造“農博+”“文博+”“漁博+”三大特色產業功能空間。規劃建設2.5平方公裡天府農博島和“2.5+X”平方公裡科創空間,增強產業功能區聚集產業、承載人口、輻射帶動能力,形成以產業功能區為基本單元的經濟地理格局。

設立管委會全面統籌。按照“政府主導、市場主體、專業運營”原則,堅持“小管委會+大平台公司”理念,成立副區級規格的中國天府農業博覽園功能區管委會,統籌策劃規劃、資源調配、招商引資、項目促建、基礎設施等重點工作,探索建立“管委會+投資公司+農民合作社”開發運營模式,由省、市、區國有公司共同出資成立四川天府農博園投資有限公司負責農博島投資建設及運營,以集體經濟組織為合作主體,構建形成多方互利共贏格局。

厘清職責關系推動職能歸位。強化農博園管委會經濟發展職能,由區委常委兼任天府農博園管委會黨工委書記、相關鎮黨委書記兼任黨工委委員,構建形成扁平高效的功能區管理組織架構。區公園城市局主導功能區規劃建設,發改、農業農村、文體旅等行業主管部門將產業發展融入功能區管委會。強化鎮街的社會事務職能,取消對鎮街的經濟考核。以“管委會+職能部門+鎮街”為架構,促進鄉村振興協同推進。

二、以場景營造厚植新鄉村發展本底和產業基礎

新津區全面推動鄉村功能從單純的經營農業向多種業態融合發展,以天府農博園為節點,加速鏈接城鄉資源要素,把“鄉村場景化、場景產業化”的思路植入商業邏輯,將綠道作為農業產業園區的脈絡肌理,深度植入鄉村生活場景、旅游消費場景、創新創業場景,加快培育以鄉村為場景、創新為驅動、農商文旅體科教融合為特征的新鄉村產業集群,夯實鄉村振興基石。

加快鄉村生態價值轉化。實施“公園城市+美麗鄉村”環境整治行動,以田園生態為本底,以鄉村綠道和川西林盤建設為牽引,打造了寶墩考古工作站、TINA庄園、中國農科院立體農場、梨園雅舍等56處沉浸式體驗場景,呈現了食物減法、稻田餐廳、不二餐吧等一批消費體驗類項目。依托68公裡農博綠道串聯鄉村生活場景、旅游消費場景、創新創業場景,構建“四河六岸串十景,一帶一環營田園”的綠道脈絡體系,探索公園城市的鄉村表達。

農商文旅體科教融合發展。充分挖掘農業“產品供給、文化體驗、生態涵養、休閑旅游”等多種功能,圍繞“農村農業農民”三農融合,推動“創新創業創投”三創耦合、“文博文創文旅”三文疊加、“生產生活生態”三生互動,以寶墩文化為載體成立研學旅行產業聯盟,帶動鄉村旅游文化場景串聯疊加﹔在興義鎮波爾村招募合伙人共建田園民宿、文創工作室、雙創工坊等業態﹔培育“農旅融合+合伙人”“新流量+新農業”等新業態,通過基地互助推介、人流共享空間、資源盤活對接、場景互聯互通等,推進區域農商文旅體科教疊加耦合、深度互融。

以黨建引領壯大集體經濟。實施“凝心鑄魂、骨干鍛造、固本強基、智匯鄉村、賦能增效、強村善治”六大行動,全力推進抓黨建促鄉村振興。組建“鄉村聯合體”“1+X黨建聯盟”,開展支部聯建、產業聯動、治理連抓、文化聯植“四大行動”,合力推進“一村富變村村富”。在興義鎮張河村成功試點“互聯網+共享經濟”模式,打造張河果園子共享農庄等集體經濟項目,在安西鎮月花村、寶墩鎮龍馬村探索黨建引領研學旅行產業發展新模式,完善市場主體、集體組織、在地村民互促互進互惠的利益聯結機制,推動集體經濟全面提質增效。

三、以數字經濟加速動能轉換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

立足數字經濟引領農業升級、數字技術帶動生產增效、數字平台賦能企業轉型,新津區聚力打造信息化、智能化數字化融合場景,積極引導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在天府農博園建造近40個相關應用示范場景,打造智慧農場100余家,農業數字化服務面積超過5萬畝,引進新鄉村產業化項目45個,總投資超過75億元。

加快數字鄉村智慧建設。大力實施“智慧新津”建設,構建“1+4+N”智慧服務體系,以中心鎮、中心村為單位打造一批智慧服務末梢單元,將70項法人事項、202項自然人事項下沉辦理。搭建“數字農博+鄉村振興”綜合服務平台,有效鏈接鄉村和城市,匯聚各類涉農數據管理平台54個,實現鄉村和城市的雙向在線、融合共生。在平台左端鏈接鄉村的人、地、貨資源。在平台右端鏈接城市的資金、市場、技術、人才等要素,通過平台實現鄉村資源和城市要素的交易互動,推進城市和鄉村協同治理、共榮共生。

培育現代鄉村產業體系。聚焦“農業+科技”“農業+文旅”“農業+食尚”等產業,出台數字賦能實體產業高質量發展等系列扶持政策,引導新型市場主體跨界鄉村,先后落戶新希望·智慧養殖、58現代農業、德康農牧等產業化項目35個,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32家。大力發展科技農業、精准農業、智慧農業,聯合中國工程院趙春江院士團隊,建設“空天地一體監測、人機物一網互聯、種管收一鍵操作”智慧大田3000畝,營造雲會議、雲逛展、雲洽談、雲交易等數字場景,打造“智慧農博”。

推動數字賦能服務升級。培育孵化中化MAP、農彩種苗、綠川合作社等社會化服務經營主體10余家,採用“O2O”線上線下相結合模式,創新農業服務數字化供給,提供涵蓋農資、育苗、植保、收耕、烘干、銷售等全過程的現代農業智慧化服務,全年開展各類數字化服務約50000余畝。引導漁耕田·魚菜共生農場建立“自媒體銷售+互聯網眾籌+平台化運營”模式,提供技術、設備和模式輸出服務,發展魚菜共生衛星農場70余家。

(免責聲明:該展示案例內容系發布單位或個人自主供稿,僅供學習交流使用。)

(責編:曹淼、李源)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