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探索建立現代農業市場體系,發揮聯農帶農作用
鄉村特色產業的增收“密碼”
“今年的紅橙品質很好,想吃的朋友趕緊下單哦。”在廣東湛江廉江市青平鎮禾坡地紅橙種植基地,果農劉志豪正給自家紅橙“帶貨”。
“看著果園裡碩果累累,隔著屏幕都覺著甜。”廣州市天河區市民胡雯欣毫不猶豫下單,一口氣買了兩箱紅橙。
日前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落實產業幫扶政策,做好“土特產”文章,依托農業農村特色資源,向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多元價值要效益,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要效益,強龍頭、補鏈條、興業態、樹品牌,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增強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
在廣東,一根網線連起產地和市場,農民學著吆喝帶貨,網紅主播走進田間地頭,讓米、菜、果、魚等農產品由消費者看著長大、成熟﹔線上下單,消費者買到的不光是農產品,還有烹飪秘訣和特色體驗……農產品生產銷售不再看老天“臉色”,背后正是“12221”這串神奇密碼激發的化學反應。
什麼是“12221”?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1”即建立1個農產品的大數據,以大數據指導生產引領銷售﹔3個“2”即組建銷區採購商和培養產區經紀人兩支隊伍、拓展銷區和產區兩大市場、策劃採購商走進產區和農產品走進大市場兩場活動,最終實現品牌打造、銷量提升、市場引導、品種改良、農民致富等“1”攬子目標。如今,“12221”市場體系建設按下快進鍵,推動廣東農業高質量發展邁出新步伐。
跟著市場走,“粵字號”農產品增產又增收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作為經濟大省、農業強省,2021年廣東全省農林牧漁業總產值8305.8億元,位居全國第四位﹔水產養殖產量全國第一,水果產量全國前五。如此大的產業規模,能否有效破解農產品銷售難問題,直接關系著農民的錢袋子能不能鼓起來。
“每3個中國菠蘿就有1個來自徐聞”。湛江市徐聞縣,是全球知名的菠蘿產地。2022年,徐聞菠蘿創下產量約79.6萬噸、產值約25億元、收購均價每斤1.5元的新紀錄。在當地菠蘿種植大戶陳如約看來,“這在4年前,真是想都不敢想啊。”
2018年,徐聞上億斤菠蘿集中成熟。然而,豐收的喜悅未在農民臉上挂多久,便遭遇了罕見的銷售“寒冬”——市場價跌到每斤0.2元,也鮮有商家問津。“很多果子爛在了地裡,大家看著心疼卻又無能為力。”陳如約回憶。
果農正一籌莫展之時,廣東省農業農村廳“12221”工作組來到徐聞。調研發現,徐聞菠蘿產業存在市場體系建設不足、品牌培育不足、大數據研究利用不足等問題。要解決這些難點、痛點,必須聯動攻堅,抓住採購商和重點銷區市場,著力構建農產品市場體系。
“我們以湛江徐聞菠蘿為策源地,建設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的初衷,簡單說就是要幫農民把菠蘿都賣出去。”時任工作組組長的廣東省對外經濟與農民合作中心副主任黎小軍坦言。
2019年春,第一場菠蘿產銷對接大會召開,數百名優質採購商到場。陳如約把握機會,大力推介自家的菠蘿新品種,成功將產品賣到俄羅斯、日本等國家。受益的不隻陳如約,對接會后一統計,徐聞全域被訂購的菠蘿超過1億斤。
同年,菠蘿大數據系統上線。簽約全國數千個檔口,建立市場行情大數據,定期發布菠蘿市場價格指數和採購商指數。大數據的使用,給了徐聞農民底氣:菠蘿賣到哪裡,哪裡價格高,市場在哪裡……心中都有“數”。
跟著市場走,徐聞菠蘿產業迅速發展。2018年,產值9.8億元﹔2019年,15億元﹔2020年,22億元……曾經躊躇不定的果農重拾信心。“賣得好了,大家搶著包地,種植菠蘿熱情越來越高。”陳如約說。
“‘12221’整合生產、市場兩端,涵蓋政府部門、農業專家、龍頭企業和果農等多方資源、信息、力量,‘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合力,帶來的是思維方式的變化、理念的變化——大家不再‘靠天吃飯’,改變了‘重生產、輕市場’﹔巧用大數據,跟著市場走,‘以市場引導生產’。”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說。
2020年以來,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逐步在全省范圍內不斷探索農產品“12221”市場體系建設成功模式。如今在廣東,銷售額連年走高的特色產業又何止一顆菠蘿!廣東荔枝暢銷全球,梅州柚成為“金柚”,翁源蘭花、遂溪火龍果、澄海獅頭鵝等特色農產品成功出圈……念活了“12221密碼”的“粵字號”農產品,擺脫“豐產陷滯銷、增產不增收”的困擾。
瞄准需求側,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寒冬臘月,珠海斗門的漁民們格外忙碌。12月28日至30日,首屆中國“年魚”博覽會在珠海舉行。滿載著漁民對美好生活的期許,這是廣東“12221”市場體系創新消費新場景、提升農產品效益的新嘗試。
廣東漁業歷史悠久,海水養殖和淡水養殖齊頭並進,水產品總產量、養殖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產業規模大,如何能做強?廣東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表示,瞄准需求側,適應消費升級,進一步延伸“12221”農產品市場體系的外延,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一產在生產標准和品質提升上做文章,二產在科技創新和精深加工上下功夫,三產則加快農旅、產業+文化等深度融合,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
賣得好,產得好是基礎。“白蕉海鱸”是廣東水產首個國家地理標志產品。從生產端提升品質,廣東加強海鱸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推進“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等現代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組織實施技術攻關、養殖技術推廣、病害檢測防治技術和市場信息咨詢服務。
經過多年發展,海鱸產業已形成集種苗、繁育、養殖、生產、加工、倉儲、冷鏈、運輸及貿易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運營模式。目前僅在珠海斗門,養殖面積就達3.9萬畝,產量佔全國50%﹔市場遍布全國各大城市,全產業鏈總產值達170億元。
“現在年輕人想吃魚,又不願意跑菜市場,我們適應這種變化,把魚加工成預制菜,讓年輕人輕輕鬆鬆就能煮出一道美味。”恆興集團新零售主管陳華麗說。
賣得好,離不開精深加工。珠海斗門水產深加工示范園內,集中建設了36萬平方米水產品深加工廠房以及10萬噸低溫、超低溫冷庫。目前,多家外地水產品深加工企業已簽約入園,一些本地水產企業也紛紛加強深加工產品研發,開發出魚醬、魚柳等產品。
高州市根子鎮橋頭村是遠近聞名的荔枝產業村。在橋頭村,游客不僅能在風雨廊橋上,觀兩岸荔枝林、看水清岸綠,欣賞秀麗的鄉村美景﹔還能在農家小院,品嘗特色農家美食。
“產業鏈越長,產業的生命力就越強。”在根子鎮黨委書記袁海峰看來,隻有不斷催生新業態,才能讓小荔枝變成大產業。根子鎮元壩、柏橋、茅坡等村及周邊地區形成的荔鄉產業帶,除了種植、加工外,還大力發展民宿、文旅等業態。2021年,產業帶累計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荔枝產業鏈創造產值達4.2億元,在元壩村,農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5.8萬元。
強化政策幫扶,鄉土人才成為產業振興生力軍
走進高州市豐盛食品公司實驗樓,水果自動拋光機、去核機等機器安靜地矗立在一樓展示廳裡。
“以前果肉去核隻能依靠人工,要整夜守著爐火烘干,耗時費力。”公司負責人何達為自2012年返鄉創業以來,一直在研究自動去核裝置。如今,第五代去核機已研制成功。“與人工相比,自動去核效率高出近10倍。”何達為說。
效率提升,收購量猛增。2021年,何達為以高於市場價的價格收購鮮果,帶動周邊近360戶荔枝種植戶增收近350萬元。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農村市場的巨大潛力正在被激活,吸引越來越多的人才投身鄉村振興。高州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龍國源說,這些愛農業、愛農村、懂科技、懂市場的高素質農民正是農業農村現代化的希望所在。“這幾年,有上百名大學畢業的年輕人回到家鄉創業,把祖祖輩輩挑著大筐找買家的荔枝,通過互聯網賣到了全世界。”
在“12221”市場體系牽引下,廣東多措並舉,將家庭農場經營者、農民合作社帶頭人、農業經理人等作為培訓重點,開展產業發展、農業技術應用等多個領域的技能培訓。圍繞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全產業鏈聚合起一大批鄉土人才,有1萬多名95后成為農產品電商的新生力量。
人才幫扶機制不斷完善。目前,“12221”已聯動財政、商務、海關、電商、物流等各方力量,形成了社會化扶農助農機制,幫助返鄉人才突破創業瓶頸。建設各類產業園,推動種養更加科學、規范,提升品質保障﹔讓倉儲、包裝、加工、物流等環節進入田間地頭,破解了農產品保鮮難題﹔搭建購銷平台吸引客商前來採購……在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周建華看來,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凝聚各方力量,以培育鄉土人才夯實產業發展根基,是促進鄉村特色產業振興的有效舉措。
“返鄉創業正好趕上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大好時機,‘12221’市場體系不斷完善,把創業過程中的難題逐一解決,我們發展產業、和鄉親們一起致富的信心更足!”何達為說。
《 人民日報 》( 2022年12月30日 17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