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產智慧仿生微創介入手術系統面世 搭載“智慧眼、智慧手、智慧腦”

記者2022年12月31日獲悉,科技部“十三五”數字診療裝備重點研發專項之一——智慧仿生微創介入手術系統uAngio960在上海發布。這一設備融合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多模態融合等領先創新技術,將推動介入手術進入智能精准診療時代。
如今,對於心血管疾病、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基於造影系統引導的微創介入治療已逐漸發展為最主流的治療手段之一。據介紹,微創介入治療損傷小、並發症少。中國介入治療患者數量不斷增加。但是,國產品牌“身影”難覓。據了解,因涉及學科種類多、技術門檻高,自介入治療引進中國以來,絕大多數介入手術設備依賴進口,高端介入手術系統更存在技術“代差”。
智慧仿生微創介入手術系統uAngio960由中國高端醫療影像企業“聯影醫療”牽頭成功完成研發並實現產業化。中國科學院院士、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教授葛均波,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介入治療科主任顏志平,同濟大學附屬同濟醫院院長程英升等多位專家共同見証了相關發布。
據悉,uAngio960搭載了“智慧眼、智慧手、智慧腦”三大仿生體,能夠從患者躺上病床那刻起獨立完成所有計算、規劃、模擬,避免不必要的劑量暴露。據介紹,當患者躺在操作台時,手術系統配置的三組攝像頭能在第一時間自動實時捕捉患者體型和姿態信息,並將數據以“孿生”形式同步模擬呈現在醫生的操作界面上。醫生無需再手動反復操縱搖杆選擇體位,隻需在界面上一鍵點擊所需選擇的患者部位,就可自動實現微導管的路徑規劃、運動避障、圖像採集等,操作步驟從9步縮減至2步,擺位時間從40秒縮減到10秒。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以往,在介入手術治療中,醫生不僅需要專注手術本身,還需要將很大一部分精力用於操作介入手術系統,使實現“患者、醫生、手術系統”之間充分協調配合。以顱內動脈瘤手術為例,醫生首先需要進行調試設備、患者擺位、手術路徑規劃等准備工作,之后開始將微導管通過大腿處米粒小的創口,沿著股動脈,一路經過腹、胸、頸等直徑不超過1cm的大血管。最終到達人腦“不定時炸彈”——顱內動脈瘤體處,填入彈簧圈,防止其破裂導致死亡。在這個過程中,誤差不得大於0.1mm,且需持續1小時。
實際上,在手術過程中,不同醫生的臨床治療及使用習慣,往往因人而異,因經驗而異,難以量化。葛均波院士31日對記者說,“介入治療最關鍵的是精准化和標准化。” “我們希望打造圖像精准、操作智能極簡的技術平台。”“聯影醫療”董事長兼聯席首席執行官張強對記者表示,“如果以前醫生1/3的時間在操控機器,我們希望能夠把操控機器的時間降低到1/10,甚至更低,幫助醫生減輕負擔,讓其更專注手術本身。相信介入手術治療操作更加智能化、標准化,將進一步推動介入手術的推廣與普及。”
據悉,uAngio960通過人工智能強大算法和深度集成,就為手術設備賦予了“智慧腦”。比如,在介入治療顱內動脈瘤時,在智慧腦的賦能下,手術系統就可以實現自動規劃精准手術方案,輔助醫生及時獲取高清圖像,還能在迂曲復雜的顱內血管“迷宮”中,迅速精准找到通往隱秘的動脈瘤的最佳路徑。
葛均波接受採訪時表示,他已經通過uAngio960率先完成介入手術,“操作很順手,圖像質量也很好”。 這位專家表示,希望未來繼續攜手聯影醫療,共同聚焦心血管、腦血管、腫瘤等重大醫學難題,通過深度醫工合作,攻關行業關鍵技術。他還希望通過創新技術下沉與推廣,培養基層人才團隊,切實造福更多患者。
據透露,uAngio960還將與更多產品深度融合,集成數字化、智能化技術,形成數智化多模影像復合手術室,開拓診療融合新范式、新場景,為心腦血管、腫瘤等疑難雜症的介入治療保駕護航。(記者 陳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2021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7.9% 佔GDP比重12.44%
- 人民網北京12月30日電 (記者楊曦)國家統計局30日發布數據顯示,經核算,2021年全國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為142983億元,比上年增長17.9%(未扣除價格因素,下同),比同期國內生產總值(GDP)現價增速高4.5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12.44%,比上年提高0.47個百分點。 從內部結構看,新裝備制造業規模最大,增加值為38452億元,佔專利密集型產業增加值的比重為26.9%﹔其次是信息通信技術服務業,增加值為30636億元,所佔比重為21.4%﹔再次是信息通信技術制造業,增加值為28546億元,所佔比重為20.0%﹔規模最小的是環保產業,增加值為3228億元,所佔比重為2.3%。…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