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起金銀灘 昔日“原子城”有了新動力新憧憬
風把雲吹出一道縫隙,陽光打在草原上,一隻高原鼠兔從綠草間探出身體張望,在它目光所及的地方,切陽什姐在趕著牛群。
這隻鼠兔無從知道,它眼中這個放牧的身影,在地球的另一端,創造過怎樣的歷史。它也不知道,它身下的這片土地,曾在歷史的選擇中見証過怎樣的風雲變幻,又如何在時代的機遇下煥發新生。
“運動能改變命運”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這片草原上,有兩種小花,金色的叫金露梅,銀色的是銀露梅,整片草原因此得名“金銀灘”。有漫長的幾十年,“金銀灘”並未出現在新中國的地圖上,而被稱為“國營221廠”,因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和氫彈在這裡研制成功,后來又得名“原子城”。而更早的年代,王洛賓在此採風,創作出傳世民歌《在那遙遠的地方》——那是這片草原的浪漫底色。
切陽什姐就出生在海北州海晏縣甘子河鄉尕海村的一戶牧民家中,大家喜歡叫她切陽。2012年在倫敦,她首次參加奧運會就取得女子20公裡競走第三名﹔而隨著前兩名成績被取消,她在十年后遞補為第一名,成為中國第一位藏族奧運冠軍。
切陽小時候的生活,就是“上午上山去放牛,下午上山再把牛趕下來”。這個場景在她的記憶中始終鮮活,“要是沒有選擇體育的話,我應該會在牧區吧”。
在學運會展露出的天賦,讓她的腳下從牧場變成了訓練場。她從西海民族寄宿制學校跑到海北州少年兒童業余體校,又跑到青海多巴國家高原體育訓練基地﹔隨著長跑改成競走,她“走”到北京,“走”到倫敦,或許還會走向巴黎。
“確實不知道,運動能改變命運。”切陽說。
2022年,31歲的她又成為首位在單屆田徑世錦賽上贏得兩枚獎牌的中國選手。這片土地孕育的“兩彈一星”精神寫道:“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於攀登”,正如切陽這十幾年。
回家的日子,切陽發現,更多牧區的小孩因為她,走上了體育的道路。
“我記得以前國家隊就我一個藏族的,現在有更多的藏族運動員了。”切陽說,“這裡還有人說,我女兒或者是我兒子,是因為你才選擇體育的……就覺得所有的堅持都值得。”
切陽說,其實她很羨慕現在的運動員。她在這裡的業余體校訓練時,跑步就在州府西海鎮的土路上,而現在,體校搬到了更開闊的地方,有“各種場地、各種器材”。隨著從這裡走出去的切陽、曹茉婕、仁青東知布在全國比賽中摘金奪銀,學校知名度逐漸打響。業余體校的牌子保留下來,同時成為海北州群眾體育指導服務中心。
而切陽曾經跑過的地方成了煥然一新的西海鎮居民文體活動廣場,鎮上的群眾都愛來這裡鍛煉。氣候最舒適的七八月間,中心會在這裡組織拔河、跳繩、籃球等群眾比賽。見証了切陽命運轉折的這片廣場,如今承載起更多人的健康與快樂。
“美麗壯大的地方”
離文體活動廣場不遠,有一片公園,一座紀念碑聳立在綠樹間。上面的一行大字,離得老遠也看得真切:“中國第一個核武器研制基地”。
“小的時候我們也不懂原子城,后來慢慢長大了,才知道(這裡)造了我們中國的原子彈,也造了這個氫彈。”坐在海晏縣哈勒景蒙古族鄉查庫太牧場的家裡,年過六旬的牧民才仁回憶道,“我們這個地方怎麼說……我普通話表達不出來,就是一個美麗壯大的地方。”
才仁家的客廳,擺滿了賽馬的獎杯和獎狀。用才仁的話說,他在馬背上的生活,“從六七歲就開始了”,十幾二十歲的時候,已經是有名的騎手。
獎杯之間,還擺著他去許多地方的旅游紀念。才仁說,現在肉價好,牧民還能拿到生態補助,手頭寬裕了,喜歡出去看看,他也喜歡游客來青海。“就騎自行車啊,騎馬啊,啥也要積極試試看一下。”
騎馬是愛好,也是生活必需。在牧區,放牧靠騎馬,而從牧區的家到縣城的家,主要是開車,路上還會經過一塊切陽什姐公益廣告的牌子。才仁說,切陽“了不起”﹔她的項目競走也讓他感到親切,和他練的走馬很像,“步子稍微亂一下就不行,取消比賽資格的!”
比賽對馬背上的人來說,是天大的事。才仁是當地賽馬協會的會長,不時要面對牧民們熱切的詢問,“賽馬會啥時候搞?運動會啥時候搞?”條件差時是這樣,現在條件好了更是這樣。才仁說,以前隨便搞一塊草地,插幾個旗子就是賽場。現在哪裡都有體育場,“把標語一貼,開始比賽就對了”。
去年海晏縣的一次比賽,參賽馬匹一再增加,三四千人把整個台子坐滿了,“各鄉各鎮誰都想拿個冠軍”。第一名獎金8000塊錢,但“獎金無所謂,主要就是為了榮譽,再一個就是為了鍛煉身體”。他說:“體育一個好就是對自己的身體好,不光是要搞好學習,體育方面還要加強鍛煉。”
才仁喜歡很多體育運動,最喜歡看的是籃球。他甚至搬了一個標准的籃球架,放在牧場屋外的草地上。家裡的小輩們特別喜歡,會在那裡投籃練球。籃球彈筐而出,滾下開滿野花的山坡,滾過拴在一邊吃草的白馬。
“在家門口改變自己的生活”
才仁家牧場的西邊,以萬年為單位的地質運動為青藏高原嵌上一顆奪目的藍寶石。在青海湖邊,洛桑尖措常哼起《在那遙遠的地方》。
2002年,青海旅游收入不足10億元,游客100多萬人次﹔20年間,這兩個數字變成了349.9億元和3973.42萬人次。許多人都是為青海湖而來,而20年間環青海湖國際公路自行車賽的舉辦,如才仁所說,讓很多人萌發了體驗環湖騎行的念頭。他們到達青海時,首先見到的,可能是洛桑尖措基地的接站員。
對於這些車友,洛桑和朋友創立的環青海湖自行車旅游綜合服務基地提供一站式服務:接站,租車,騎行的食宿與保障,直到送站。
洛桑當然也是馬背上長大的。不過他關於騎馬的記憶並不都暢快。他幼時讀書的課堂,曾是草原上的一個帳篷,騎馬過去要兩個多小時。有一次驚馬把洛桑摔了下來,他勉強趴在馬背上才回到家。
從空中俯瞰221廠舊址,能看到醒目的大字:“偉大的人民萬歲”。為了這項事業,這裡的牧民有的搬離,有的留下成為221廠的牧工,后者就包括洛桑的父母。后來221廠在這裡建立了礦區第四小學,“馬背上的學校”成為歷史。
因為家境清貧,為保証弟弟能一直讀書,洛桑曾退學去廣州闖蕩。回青海的火車上,他看到省藝術學校的招生簡章,去考了聲樂系,成為一名歌手。他參加了星光大道,又出國演出﹔無論到哪裡,他都會唱起《在那遙遠的地方》。
洛桑敏銳地感覺到,歌裡的家鄉,有了新的變化。環湖賽“越來越熱、影響力越來越大”,於是下決心創業。他們創立了環湖騎行服務基地,很快帶動了當地幾十家騎行俱樂部。他的企業辦得很有聲色,還成為當地兩家扶貧龍頭企業之一,資助了不少孩子。
“我想讓家裡人過好,讓身邊的人過好,再后來我就想,我們家鄉的老百姓,能帶動他們是最好。”洛桑說。
從天降大任的221廠到土生土長的環湖賽,從走進草原的王洛賓到走出草原的切陽,時代的召喚,自己的奮斗,讓包括洛桑在內的普通人,有了實現這種夢想的機會。
“我們就在家門口,改變自己的生活。”這句話,洛桑說得格外有力。
微風在毛皮上理出紋路,鼠兔咀嚼著綠草的清香。生生不息的它們,或許有一隻曾在草叢間見証過卓瑪輕輕抽向王洛賓的馬鞭,也曾有一隻驚訝於221廠的活動給地皮帶來的震顫。如今的它們,則更習慣於草原邊路上飛馳而過的自行車輪,或是牧民手機裡比賽直播的聲音。這片草原有了新的動力和新的憧憬,而這裡的人們創造美好生活的努力一如既往,像萬年不變、吹過金銀灘的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