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全年財政賬單出爐 積極財政進一步加力提效
2022年,面對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環境和多重超預期因素疊加沖擊,各級財政部門全面落實疫情要防住、經濟要穩住、發展要安全的要求,扎實推進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落地見效,推動經濟總體回穩向好。
近日,財政部召開2022年度財政收支情況網上新聞發布會,介紹2022年度財政收支情況。數據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0.37萬億元,增長0.6%,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9.1%。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突破26萬億元,增長6.1%,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良好 重點支出保障有力
“2022年,預算執行情況總體良好。”財政部有關負責人在發布會上表示,受國內外錯綜復雜因素影響,二季度經濟下行壓力加大,疊加實施大規模增值稅留抵退稅政策,稅收收入一度大幅下滑,下半年隨著穩經濟一攬子政策和接續措施逐步落地見效,工業服務業生產經營等經濟活動總體上有所恢復,全年相關稅種實現不同程度增長。
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稅收收入下降3.5%,扣除留抵退稅因素后增長6.6%。據了解,2022年,各項稅費政策措施早出快出,形成組合效應,預計全年新增減稅降費和退稅緩稅緩費達4.2萬億元。其中,增值稅留抵退稅約2.4萬億元,力度是近年來最大的。
支出層面,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各級財政部門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強度,大力優化支出結構,為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必要財力支撐,民生等重點領域支出得到有力保障。”
數據顯示,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增長6.1%,具體來看,2022年,教育支出39455億元,比上年增長5.5%﹔科學技術支出10023億元,比上年增長3.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36603億元,比上年增長8.1%﹔衛生健康支出22542億元,比上年增長17.8%﹔交通運輸支出12025億元,比上年增長5.3%。
“2022年積極財政在抗疫紓困、穩定市場主體、擴大總需求等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防范化解經濟社會風險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粵開証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院院長羅志恆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一是財政持續落實減稅降費退稅,有效緩解了企業現金流,提高了企業抗風險能力﹔二是財政積極支持疫情防控,為維護正常的生產生活秩序和正常的市場經濟運行模式發揮了重要作用﹔三是財政在支出端持續發力,通過專項債等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的投入,一方面提振了基建投資擴大了總需求,另一方面有利於優化長期供給結構﹔四是財政支持化解經濟社會風險,尤其是支持化解房地產風險、金融風險等。
積極財政加力提效 重點把握五個方面
積極的財政政策加力提效,體現了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兼顧了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發展與安全。展望2023年,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加力提效?財政部有關負責人表示,“加力”,就是要適度加大財政政策擴張力度﹔“提效”,就是要提升政策效能,將重點把握好五個方面:
一是完善稅費支持政策,著力紓解企業困難。綜合考慮財政承受能力和助企紓困需要,在落實好前期出台政策的基礎上,根據實際情況進一步完善減稅降費措施,突出對中小微企業、個體工商戶以及特困行業的支持,促進企業轉型升級和提升創新能力,為企業增活力、添動力。
二是加強財政資源統籌,保持必要支出強度。統籌宏觀調控需要和防范財政風險,加大財政資金統籌力度,優化政策組合工具,集中財力辦大事,在打基礎、利長遠、補短板、調結構上加大投資,落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對標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調整完善財政政策,增強針對性有效性,更加注重可持續。
三是大力優化支出結構,不斷提高支出效率。堅持有保有壓,黨政機關過緊日子,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加強“三公”經費預算管理,努力降低行政運行成本。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積極支持科技攻關、鄉村振興、區域重大戰略、教育、基本民生、綠色發展等重點領域。完善財政資金直達機制,促進財政資金規范高效使用。
四是均衡區域間財力水平,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持續增加中央對地方轉移支付,提高地方財力保障水平。推進省以下財政體制改革,健全縣級財力長效保障機制,推動財力下沉。推進基本公共服務保障標准體系建設,完善地區間支出成本差異體系,促進轉移支付資金分配與公共服務成本相銜接,增強資金分配科學性合理性。
五是嚴肅財經紀律,切實防范財政風險。堅持依法行政依法理財,硬化預算約束,嚴格財政收支規范管理,健全監督監控機制,堅決查處違法違規行為。遏制隱性債務增量,穩妥化解存量,堅決制止違法違規舉債行為,規范地方政府融資平台公司管理,牢牢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底線。
羅志恆認為,2023年積極財政要加力提效,特別要加強財政政策與經濟政策尤其是與貨幣金融政策的配合,進一步擴大政策性金融工具規模,發揮其落實項目資本金的作用,提升杠杆作用。此外,貨幣金融政策要為財政營造良好的環境,從價格和數量等層面給予支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