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高級工程師陳厚群——

為筑就巍峨大壩添磚加瓦(講述·弘揚科學家精神)

本報記者  王  浩  李曉晴
2023年03月21日08:09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陳厚群在參加學術會議。
  受訪者供圖

  人物名片

  陳厚群,1932年5月出生於江蘇無錫,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南水北調工程專家委員會主任。作為水利水電工程抗震專家,主編我國第一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和國家標准,負責研制我國第一台大型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模擬地震振動台,攻克東江、二灘、小浪底、三峽、龍羊峽、小灣等眾多大型水利水電工程關鍵技術。

 

  長江三峽,大壩臥江﹔南水北調,翻山越嶺。這兩大工程都留下了陳厚群的奮斗身影。冒著酷暑嚴寒,攀爬高山峭壁,這位身形消瘦、頭發花白的老人,常常戴著安全帽、穿著沖鋒衣,開展技術指導、質量驗收,為筑就巍峨大壩添磚加瓦。

  編制首部水工建筑物抗震設計規范和國家標准,主持了一系列國家重點攻關項目,完成一座座重大水利工程的技術指導……六十多載,陳厚群在我國水工抗震學科孜孜求索。如今,90多歲的他,戴著助聽器,聊起大壩,仍然滿含熱情:“隻有義無反顧向前,才能闖出新路子。”

  幾十年奮戰一線,攻克多項水利水電工程關鍵技術

  “隻要祖國需要,我隨時准備出發。”朴實的話語,為他的人生選擇寫下注腳。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出陶岔、穿黃河、依太行。從建設穿黃工程,到挖建膨脹土渠道等,一個個難題考驗著建設者。

  2011年,考卷交到陳厚群手中。隨著施工進入攻堅期,陳厚群被任命為第二屆國務院南水北調工程建設委員會專家委員會主任。“工程之宏大、復雜、艱巨,前所未有,我自知實踐經驗還有欠缺,隻有發揮所長,邊學邊干,才能不負重托。”陳厚群話語謙遜。

  安裝直徑達4米的超大直徑PCCP管道(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國內首創。已80多歲的陳厚群一次次現場踏勘。50厘米的管道檢修孔,空間狹窄,他不顧勸阻鑽入,一點點向前挪動。6米多高的臨時軟梯,搖搖晃晃,他抓緊繩索攀爬。“隻有親眼看,用腳踩,工程情況才能了然於胸,決策才能更加科學。”在陳厚群和專家組的共同努力下,一個個難題得到解決,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順利建成並一直安全穩定運行。

  “哪裡需要、哪裡艱苦,就到哪裡去。”陳厚群的每一次選擇,都體現著這樣的職業追求。上世紀50年代,陳厚群先求學清華,后出國留學,一回到祖國懷抱,他就在分配志願上寫下“去水電建設一線”。在他的再三申請下,領導把他安排到位於遼寧的桓仁水電站鍛煉。

  那段日子裡,他常常左肩扛著60斤重的風鑽,右肩搭著2米長的鋼钎,往返於施工現場。艱苦的環境激發斗志。他和同事設計了木制卷揚吊車,大幅減小勞動強度﹔積極推廣濕鑽,減少石粉對施工人員健康的損傷。

  危險常伴身邊。一次趕往爆破試驗現場的途中,滿載石頭的大車從陡坡上滑下。車子猛烈撞上陳厚群的后背,車轱轆從右腳碾過……陳厚群咬著牙說:“盡快進行爆破,不然工期就要滯后了。”他隨即摸出口袋中准備發往炸藥廠的電報稿,交給同事。

  從東北平原到西南群山,溪洛渡、大崗山、錦屏……一道道大壩高聳。從青春年華到青絲染白,陳厚群帶領團隊攻克了多項水利水電工程關鍵技術,見証了從新中國成立之初僅有1200多座水庫到如今近10萬座的巨大變遷,穿越時光的水利報國之夢成為現實。

  勇於探索創新,推動水利工程抗震研究

  1963年,水利工程研究領域的一扇新大門被推開。業界權威期刊《水利學報》發表《重力壩的動力分析》,全新的思路,讓學界開始重視水利工程抗震研究。

  “從0到1”的開拓,源自於扎根一線的深入研究。上世紀60年代初,廣東省河源縣新豐江水庫大壩蓄水后發生地震,這為水利專家提出了一道新課題:如何讓大壩更牢固、更安全?

  陳厚群第一時間奔赴現場,參與分析建筑結構、受力情況和抗震加固方案的研究——修建支撐牆,增強壩體橫向整體抗震性能。

  與此同時,陳厚群接到新任務,籌建水科院抗震組,以新豐江水庫大壩為研究對象,邊實踐邊研究,為今后的水利工程建設提供更為系統的理論支撐。

  “臨危受命,責任重大。”談起當時的心情,陳厚群記憶猶新,“這是一個涉及水利、土木、地質等多學科的交叉領域,隻能從頭一點點摸索。”

  無限風光在險峰。陳厚群克服一個個困難,取得了豐碩的原創性、開拓性成果——

  大型振動台,可模擬各種強度的地震。水利工程模型在振動台上接受一番“地動山搖”的考驗,才能檢驗其堅固性。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大型振動台試驗技術受制於國外。陳厚群帶領團隊,耗時7年,主持研制三向六自由度寬頻域模擬地震振動台。在安裝關鍵時期,陳厚群帶著被褥住進工程現場,參與解決隨時出現的問題。

  2008年,陳厚群加入國務院三峽樞紐工程質量檢查專家組。彼時,諸多難題擺在他的面前——三峽進入175米試驗性蓄水期,施工隊伍陸續撤離,質量管理形勢嚴峻﹔右岸地下電站和升船機續建工程進入關鍵期,標准嚴、難度大。

  “國之重器不能有絲毫質量瑕疵,我們要以最嚴的標准來確保三峽質量達標。”陳厚群說。2008年至2018年,檢查組共完成現場調研檢查36次,形成調研報告18份、檢查報告10份,有關專題報告、咨詢意見32份。2020年11月,三峽工程完成整體竣工驗收全部程序。

  抗震理論、應用基礎、數值模擬、軟件開發……一個個研究課題拼接出水工抗震的學術版圖。“路是人走出來的,隻有持之以恆、精益求精,才能成功。”陳厚群感慨。

  傳承嚴謹學風,培養更多人才投身水利事業

  桃李芬芳,綻放在大江大河,一批批優秀學子為我國水工抗震研究打下堅實基礎。他們有的活躍在深山工地,參與項目建設﹔有的站在三尺講台,成為水工抗震教育的生力軍。

  26年前,第一次師生見面的場景,讓涂勁難以忘懷。“沒有過多寒暄,老師就為我們普及拱壩、重力壩等知識,講起了規劃中的溪洛渡、大崗山等水電站。”陳厚群的學術熱情,讓涂勁深受觸動,“那一刻,我堅定了跟隨陳老師研究水工抗震的決心。”

  畢業后,涂勁來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程抗震研究中心繼續從事研究工作,參與了白鶴灘、烏東德等重大水電工程抗震安全研究。“我非常幸運地趕上了水電建設蓬勃發展時期,更見証了我國水工抗震專業不斷發展進步的風雨歷程。”

  一張寫滿密密麻麻符號和數字的演算紙,讓郭勝山記憶深刻。“幾十頁的報告,陳老師會一一推導裡面的公式。嚴謹的態度,值得我終身學習。”郭勝山說。凌晨時分仍能收到老師回復的郵件﹔老師深夜從醫院回家,第二天依然准時出現在會場……點點滴滴,打動著郭勝山。

  如今,陳厚群依然瞄准科學前沿。“我和團隊創建了全新的混凝土壩抗震理論體系,研發一整套包括高性能‘雲計算’在內的、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系統。”說起研究課題,陳厚群滔滔不絕,“水利工程對數據精度要求高,從前我們隻能用稿紙和筆,手算十幾個方程,現在我們用計算機,多大的數據量都能快速算出。”

  “如今的科研條件和鼓勵創新的環境前所未有,希望年輕人踔厲奮發,為我國水利事業添磚加瓦!”陳厚群說。

 

  矢志不渝  永攀高峰(記者手記)

  葛洲壩、三峽、烏東德、白鶴灘……一座座大壩在江河間聳立。大壩“個頭”越來越高的背后,是像陳厚群這樣的科學家不斷攀登一座又一座技術高峰的努力。從無到有,從“跟跑”到“領跑”,離不開細致研究、精密計算,更離不開的是敢於挑戰的創新精神、埋頭苦干的責任擔當。

  科學沒有平坦的大道,隻有不畏艱險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在實現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強、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征途上,唯有堅韌不拔、矢志不渝,才能肩負起科技創新重任。


  《 人民日報 》( 2023年03月21日 06 版)
(責編:趙欣悅、白宇)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