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2023CDF好聲音”系列報道

黃奇帆:依托大市場潛在優勢 把握產業鏈布局主動權

2023年03月25日21:59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栗翹楚)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3年年會於3月25至27日在北京釣魚台國賓館舉行。本屆論壇以“經濟復蘇:機遇與合作”為主題,圍繞中國大市場機遇、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穩定、綠色低碳轉型、產業高質量發展等議題進行交流研討。

當前,經濟全球化在曲折中上升,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布局產生一定影響。論壇期間,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黃奇帆表示,“在此背景下,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是應對各種‘脫鉤斷鏈’挑戰的重要基礎﹔目前出現的產業轉移現象是多重因素的結果,從長遠看未必是壞事。”

黃奇帆表示,過去十幾年,中國經濟在勞動力紅利之后迎來市場紅利。就規模而言,中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比例接近20%。就市場結構而言,中國是一個單一大市場,即是一個法律體系統一、稅務體系統一、商業規則統一、語言文化統一的市場。就工業基礎而言,中國是全要素全門類全產業鏈集成的經濟體。這三者疊加在一起將產生三方面的紅利:

一是“規模經濟”成本攤薄效應。制造業進入中國市場,達到一定規模后便能大幅攤薄研發、固定資產投資、採購、人力、物流和開拓市場的成本,形成產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

二是“引力場”效應。從需求的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超大規模的本國消費市場和超大規模的進口貿易量﹔從生產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市場分工更加深化,有利於全產業鏈各環節之間、各工序之間可以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形成相互嵌套、相互共生的產業鏈集群﹔從時間角度看,超大規模市場意味著供給和需求互促共生現象將會十分顯著。在此背景下,不僅需求端在不斷更新升級,吸引越來越多市場主體去“供給”,作為供給端的生產本身也會具有“學習效應”,帶來越來越多的創新產品,從而形成“供給”創造“需求”,二者互相促進,相互吸引。

三是“大海效應”。與小國經濟不同,在面臨外部沖擊時,超大規模市場可以讓本國經濟具有更大的內循環余地,具有更強的抵御外部風險的能力。一般的“狂風驟雨”無法掀翻這個“大海”。對企業來講,對基本面的預期十分重要。中國經濟的超大規模造就了其如“大海”般穩定。

“以上三種效應是中國超大規模單一市場所帶來的,是中國發展到如今這個階段自然產生的新紅利,這也是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所蘊含的自然邏輯。”黃奇帆表示,在大市場的帶動下,跨國公司合理的產業鏈布局邏輯突出體現在產地銷、銷地產兩個方面。產地銷,即利用當地的綜合要素成本的優勢組織生產,面向本地市場和全球市場進行銷售。銷地產,即面向本地市場組織生產,更好地組織供應鏈響應消費者需求變化,即“在中國、為中國”。所以,一些人鼓吹“脫鉤斷鏈”是不會成功的。

針對當前出現的產業轉移現象,黃奇帆認為,應對當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調整,要著重把握產業鏈布局的主動權,重點在於三個方面:一是要進一步擴大開放加快補鏈擴鏈強鏈。二是要培育並形成一批技能組織上中下游產業鏈水平分工,又能實現垂直整合的制造業龍頭企業,同時要培育中國自己的生態主導型“鏈主”企業。三是謀劃和布局一批符合未來產業變革方向的整機產品。

(責編:王連香、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