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鰲亞洲論壇年度報告:需拓展發展融資來源 創新發展融資形式
人民網北京3月28日電 (王紹紹)28日,博鰲亞洲論壇發布《可持續發展的亞洲與世界2023年度報告——亞洲發展融資:政府社會共行動》(以下簡稱《報告》)。《報告》指出,亞洲作為發展融資的焦點地區之一,目前需要拓展發展融資來源,創新發展融資形式,呼吁公共和私營部門應採取共同行動,維護國際社會團結並彌合分歧,推動世界重回可持續發展軌道。
《報告》指出,在全球宏觀經濟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缺口正在擴大,私營資本在發展融資重點額佔比不斷提高。目前,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投資缺口正在擴大,發展融資的資金規模增長了2倍多,從2000年的1342億美元增加到2021年4674億美元,同期的私營資金流增長更快,從709億美元增加到2538億美元。私營資本在發展融資中的佔比在不斷提高,在過去的二十年中平均佔發展融資總額的48%。
《報告》顯示,發展融資對亞洲經濟的迅速崛起做出了突出貢獻,在過去的六十多年裡(1960—2021年),亞洲經濟體獲得了近 2.6 萬億美元的官方發展援助,約佔全球官方發展援助總額的三分之一。
此外,亞洲在2016—2030年每年需要1.5萬億美元的投資以實現 2030年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一資金規模約佔亞洲地區2018年合GDP的5%,目前迫切需要拓展發展融資來源,創新發展融資形式。同時,發展融資在亞洲向更綠色、更智能以及更包容的轉型路徑中發揮著關鍵作用,大大推動了知識共享,進一步完善與發展了融資機構建設。
《報告》認為,亞洲的發展融資面臨許多挑戰。由於發達經濟體財政和貨幣緊縮,2022年上半年亞洲地區的資本流入量明顯下降,淨流出40億美元。亞洲不同地區之間的發展融資缺口存在較大差異,北亞和中亞、東南亞、南亞和西南亞等區域按照當前路徑難以在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解決這些地區的問題迫在眉睫。許多亞洲經濟體的財政空間有限,限制了公共部門對發展融資的支持。同時,目前較多亞洲經濟體的政策框架不足,難以推動產生可獲得銀行融資的項目。更重要的是,所有的發展融資參與者之間未形成合力,碎片化風險在逐步上升。
《報告》建議,目前亞洲發展中經濟體需要規劃長期可持續的健康、綠色和數字基礎設施,分享技術進步和綠色革命帶來的收益,縮小發展鴻溝。在亞洲發展融資的過程中,更好地利用公私伙伴關系(PPP)框架調動私人資本,促進多邊開發銀行、國別發展融資機構和其他發展機構多方合作,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發展融資項目的潛力。促進“一帶一路”倡議與七國集團全球基礎設施和投資伙伴關系之間的協同合作,可以對亞洲乃至全球發展提供巨大動力,從而共同解決亞洲和世界發展面臨的危機與困難。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