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經濟效益凸顯 “藍色引擎”提質增效動能澎湃
海上風電、海洋牧場、濱海旅游……近年來,海洋發展潛力不斷被激發,成為促進經濟發展的“藍色引擎”。6月8日是第十五個“世界海洋日”和第十六個“全國海洋宣傳日”,今年的活動主題是“保護海洋生態系統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我國是擁有18000多公裡大陸海岸線、11000余個沿海島嶼以及300多萬平方公裡管轄海域的海洋大國,多位專家在接受人民網採訪時表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充裕的資源稟賦為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相較於陸域經濟,韌性更強、潛力更大、活力更足。我國海洋經濟正逐步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興增長引擎。
海洋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國家海洋信息中心發布的《2022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海洋經濟發展指數為114.1,比上年增長3.6%,我國海洋經濟呈現穩中向好態勢。
報告顯示,近6年來,我國海洋制造業增加值佔海洋生產總值比重保持在三成左右,實體經濟根基進一步夯實。2021年,重點監測的海洋科研機構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是2015年的2倍,海洋專利授權數、科技成果轉化收入分別比上年增長26.3%、43.4%,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
近年來,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洋清潔能源產業蓬勃發展,產業規模快速擴張,產業集群加速培育,成為海洋經濟增長的新動能。
據了解,2018年以來,廣東省級海洋經濟發展專項共投入3.52億元支持海上風電產業創新發展。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湛江)建成了國內首套50千瓦級海洋溫差能發電系統及實驗測試平台。廣東省自然資源廳海洋規劃與經濟處處長黃國銳介紹,截至2022年,全省海上風電建成投產裝機約791萬千瓦,佔全國海上風電總裝機量的26%,居全國第二。
“海洋產業結構中第二產業的比例逐步提升,尤其是海上風電、海洋油氣化工、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集群快速增長,使制造業的規模和結構不斷優化,競爭力不斷提升。”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向曉梅表示。
“加強海洋產業鏈的發展至關重要。”向曉梅認為,可以加快推動產業集群化,並從強鏈、補鏈和融鏈三個方面著手,不斷健全、強化產業鏈,補齊產業鏈短板。推動形成海上風電等產業集群,海洋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能夠帶動海工裝備等相關產業的發展。
業內專家建議,應進一步把海洋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與戰略性新興產業上,持續提升海洋產業國際競爭力。強化港產城整體布局,做大做強臨港重化、海工裝備、濱海旅游等產業,推動海洋生物、海洋電子信息、海洋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聚力打造千億級、萬億級海洋產業集群。
海洋生態效益不斷顯現
綠色可持續的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海洋生態產業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將推動海洋經濟質效齊升,有力支撐生態經濟效益的和諧統一。”寧波大學東海研究院副院長胡求光教授表示。
在廣東汕頭,海洋經濟已駛入高質量發展“快車道”。煙墩灣是位於汕頭市南澳縣雲澳鎮的一個自然海灣。從幾年前的雜草叢生、垃圾成堆、海岸海灘受損侵蝕,到如今水清沙幼、成為游客慕名而來純天然的親海空間,煙墩灣的改變見証著藍色生態發展的新機遇。
南澳縣土地儲備中心主任賴澤泓介紹,煙墩灣的今天得益於2017到2021年的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近年來,南澳立足生態立島,進行海灣生態環境整治,多方位推動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持續提升海洋生物棲息地環境,強化海洋生態多樣性監測監管能力,充分發揮公眾力量,實施全民行動,推動人與海洋和諧共生。
南澳縣海洋生態修復項目建成后,經濟效益成效顯著,旅游綜合收入明顯提高。南澳縣自然資源局副局長蔡錦芳表示,南澳島入島游客從2017年593萬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802萬人次,“五一”假期接待入島游客約45.66萬人次,根據銀聯消費數據測算,假期消費總額達到2.93億元,其中購物、住宿、餐飲消費佔消費總額比值超過80%。
蔡錦芳介紹,藍色海灣整治行動項目不僅增加了當地群眾和轉產轉業漁民的就業門路,整治后附近村民開民宿和餐廳增加了50家,而且大大提升了岸線的防災減災能力,煙墩灣海堤可以保護所在村約8000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除此之外,還進一步提高了群眾生態保護的意識,實現了“水清、岸綠、灘淨、灣美、島麗”的海洋生態文明目標。
“藍色糧倉”建設繼續提速
在南澳島深澳鎮,彩色生態浮球規范有序地排列著,形成一幅巨型的“彩虹海”景觀畫,這是南澳島新晉“網紅”打卡地,而在這片“彩虹海”的背后,是鮮美的“南澳牡蠣”和“南澳紫菜”產地——深澳鎮。
南澳縣深澳鎮政府工作人員表示,目前深澳有淺海灘涂約5萬畝,規劃為吊養片區(含紫菜養殖區)、網箱(漁排)片區、底播片區等三大類功能區,共規劃養殖面積約3萬畝,是紫菜、龍須菜、海帶、牡蠣等海貝藻類的良好養殖基地,全域採用生態套養的模式,將貝類與藻類混養,保持生態平衡、水質穩定且提高產量。依托海洋養殖,打造“藍色糧倉”,2022年深澳鎮海水產品產值超2.1億元。
在科技的“加持”下,深海養殖更高效省力。6月6日,廣東深遠海養殖平台——“海威2號”正式投產,這是廣東目前已投產的、規模最大的海上養殖平台,也標志著廣東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提速。借助平台搭載的海上智能化養殖管理系統,可以實現自動投餌、在線監測等,可節省60%的人工成本。
“建設現代化海洋牧場,養殖裝備是基礎支撐。”廣東海洋大學水產學院教授陳華譜介紹,當前,廣東正加快推進現代化海洋牧場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新的增長極。廣東是最早開啟深水網箱養殖的省份之一,並最早實現重力式深水網箱裝備國產化推廣應用,養殖裝備總體水平國內領先,海洋裝備產業的集聚發展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胡求光表示,目前我國海洋基礎設施建設還有相當長一段路要走。海上核心技術設備有較大發展空間,搭建海洋數字化技術從近岸向中遠海、從水面向水下和海底延伸的多層次、多元化的應用服務體系仍需要不斷探索與完善。(實習生王嫻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