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全國生態日:讓“這一天”成為“每一天”

歐陽易佳
2024年08月15日08:4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綠道上騎行,海風輕拂,自然美景盡收眼底。”騎行愛好者張濤是這條綠道的常客,在他看來,還海於民、還景於民,為生態保護帶來了多重效益。

黃海之濱,山東日照。從靠海吃海的灘涂沙地,到 28 公裡陽光海岸綠道,碧海藍天變成了金山銀山。

陽光海岸綠道沿岸風景。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陽光海岸綠道沿岸風景。人民網記者 王天樂攝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聚焦建設美麗中國,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健全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推進生態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美麗中國綠色先行,8月15日是全國生態日,我們以青山為紙、綠水為墨、藍天為布,將答案書寫在青山綠水間,讓全國生態日“這一天”變“每一天”。

在發展中探索轉型“答卷”

板下綠意蔥蘢,花棒、沙柳肆意生長﹔板上發出綠電,沙海變“藍海”。

行走在億利立體生態光伏項目區,200萬千瓦光伏治沙項目“風光”生“綠金”,可年發送綠電41億千瓦時,減排320多萬噸。

被稱為中國第七大沙漠的庫布其沙漠,形成獨特的“產業與扶貧”“生態與生意”互促共贏沙漠治理模式。1/3面積得到了治理綠化,沙塵災害天氣減少了90%,干枯了千百年的湖泊涌出了清泉。

一望無際的光伏板。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一望無際的光伏板。人民網 歐陽易佳攝

為轉型發展注入更多“綠”意,庫布其沙漠不是個例。

最近,遼寧撫順西露天礦成為新晉“打卡點”。

站在露天礦旁,映入眼帘的是遼闊的蔚藍與綠意。“沒想到礦山也能變得這麼好看!”張女士自小在撫順長大,她見証了昔日風沙飛揚的礦山正在逐步變成綠樹成蔭的美麗花園。

經過由採轉治,與遼寧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生態修復項目規劃方案相統一,如今,這個垂直深度超過400米,面積超過10平方公裡的巨大礦坑已蝶變成為“城市森林”,城市的“老傷疤”有了“新面貌”。

西露天礦的“礦坑森林”。受訪者供圖

西露天礦的“礦坑森林”。受訪者供圖

《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日前發布,這是中央層面首次對全面綠色轉型進行系統部署。

生態美帶動經濟興,綠色發展方式在祖國大地上遍地開花。

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三北工程讓“砍樹人”變成了“管護員”﹔在陝西毛烏素沙漠,從“黃沙漫天”到“人金沙退”,農業發展與生態治理“雙豐收”﹔在浙江溫州洞頭諸灣,沙灘經濟、民宿經濟、漁村經濟“三線並行”,讓和美海岸變身未來產業……我國正在走一條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雙贏”之路。

在環境污染防治中增進民生福祉

“這排口還是得多盯一下。”“保潔都到位了吧?”一大早,以夏財桂為首的小分隊在福州鼓樓區勞動路沿線開始巡河。

作為鼓台水系28條河道的企業總河長,夏財桂的一天總是格外忙碌。“流域保潔、截污系統管護、綠化設施維護、沿岸排口管理等,都是我們關注的重點。光是河面保潔,每條河道每天至少得來回6趟。”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態環境好,老百姓就多了一份實實在在的幸福感”。

盛夏時節,一輪強降雨結束,高顏值藍天白雲持續“在線”,北京“藍藍天”再次刷屏朋友圈。

十年來,京津冀深入開展區域生態環境聯建聯防聯治,形成京津冀大氣污染傳輸通道“2+26”個城市協作機制、燃煤改清潔能源工程全面提速、四大燃煤電廠陸續關停、京西煤礦全部退出。2023年京津冀三地PM2.5年均濃度下降均達到六成左右。藍天常在,空氣常新,成為京津冀地區的新名片。

俯瞰北京“藍藍天”。人民網 皇甫萬裡攝

俯瞰北京“藍藍天”。人民網 皇甫萬裡攝

推進“無廢城市”試點建設,四川成都提升無害化治理水平,從源頭上減少土壤污染隱患﹔江西宜春積極推進環境損害鑒定機構建設,完成涉林地破壞和水土污染環境的損害鑒定131件﹔建立“增、保、養、調”體系,公主嶺黑土地有機質含量提高3%以上……各地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吹響污染防治沖鋒“號角”。

環境好不好,數據來說話。上半年,全國339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3微克/立方米,平均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為82.8%﹔3641個國家地表水考核斷面中,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為88.8%。

在守護生態系統多樣性中啟“新篇”

“人工授粉成功率約80%,非常不錯!”廣西雅長蘭科植物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技術員蔣強開心地說。

雅長,是我國唯一以蘭科植物命名並以其為重點保護對象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成立以來,蘭科植物由44屬115種增加到現在的64屬174種。

尖囊蝴蝶蘭盛開。生態環境部供圖

尖囊蝴蝶蘭盛開。生態環境部供圖

中華文明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多樣生態系統構建五彩生態畫卷,神州大地處處“生”機勃勃。

不久前,我國申報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順利通過遺產委員會評審,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我國已擁有15項世界自然遺產、4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保持全球數量第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認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具有獨特的生態系統功能,為45種受脅鳥類在內的絕大多數鳥種提供了生存保障。這一遺產的成功列入,對於保護具有全球重要性的人類共同遺產具有裡程碑意義。”

黨的二十大提出,要正確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基本條件。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

“喔——喔——喔——”天蒙蒙亮,72歲的護猴員余建華背上行囊,一邊朝著林間呼喊,一邊走向大山深處。

余建華所在的白馬雪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響古箐片區,有著由60余隻滇金絲猴組成的展示猴群,是目前唯一可供人們近距離觀察滇金絲猴的地方。朝夕相處的28年,余建華和滇金絲猴建立起深厚“情誼”。“我現在一天不見猴子就很想念。”

生態環境部自然生態保護司司長張玉軍表示,近年來,我國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獲得了很多成功的經驗。中國是“昆蒙框架”通過后第一個完成國家生物多樣性戰略與行動計劃更新的發展中國家,並創新地應用了生態保護紅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具有中國特色的實踐舉措,為“昆蒙框架”在國家層面的有效落實提供了全球樣板。

“中國是唯一一個每年都發布生物物種名錄的國家。”中國科學院副秘書長嚴慶說,中國科學院發布《中國生物物種名錄2024版》,該名錄共收錄物種及種下單元155364個,其中物種141484個,種下單元13880個。

統籌實施保護修復,生物多樣性“家底”越來越厚實。三江源國家公園實現了長江、黃河、瀾滄江源頭整體保護,藏羚羊種群恢復到7萬多隻。大熊貓國家公園保護了70%以上的野生大熊貓,連通了13個局域種群生態廊道。東北虎豹國家公園東北虎數量超過70隻,東北豹數量超過80隻。武夷山國家公園黃腹角雉數量保持在700隻左右,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進一步增強。

生態和美,萬物共生,鷗翔魚躍,青山綠水,一幅秀美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實習生徐皓萱對本文亦有貢獻)

(責編:孫紅麗、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