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劉東:興產業惠民生 中國數字基建加速躍遷

2025年10月16日15:59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人民網北京10月16日電 (記者夏曉倫)“互聯網接入中國30余年來,從‘能連上網’到‘連得准、連得快、連得安全’,從‘連接人與設備’到‘連接智能與文明’,中國數字技術發展始終與國家命運同頻、與民生需求共振。”下一代互聯網國家工程中心主任、2025世界互聯網名人堂入選者劉東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筑牢數字新基建 讓技術紅利直達民生“最后一公裡”

數字基建的價值,終究要落到“便民、利民、惠民”的實處。劉東將IPv6比作互聯網的“新地基”:它為每一個人、每一台設備、每一份數據賦予唯一“身份証”,讓網絡連接從“能通”升級為“精准通、安全通、高效通”,而這一技術升級的最終落點,正是鄉村振興、普惠醫療等與群眾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領域。

在鄉村振興裡,它能讓農田裡的傳感器、冷鏈車輛、農產品溯源系統都互相連通,更可信、更安全,農民在手機上就能看到農作物生長數據,銷路也能直達全國市場﹔在普惠醫療中,它讓基層醫院的設備和大醫院的專家平台實時互通,讓遠程會診、在線問診都能又快又穩。

過去群眾辦事“跑窗口、排長隊”,如今通過IPv6實現政務數據跨部門實時流轉,辦件效率大幅提升﹔過去基層系統數據上傳“慢、錯、漏”,如今依托 IPv6 網絡通道,遠程數據快速匯聚、精准核驗。

劉東表示,IPv6讓互聯網真正進入了“服務民生的新階段”。它不只是技術升級,更是數字中國的基礎工程。就像當年修公路一樣,IPv6鋪的是數字時代的“高速路”,讓醫療、教育、政務、農業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服務,都能跑得更快、更穩、更遠。

協同創新 構建從基礎研究到產業應用的閉環

面對日趨激烈的國際技術競爭,“自主可控”與“可持續創新”成為中國數字技術發展的關鍵命題。劉東強調,創新不是“單點突破”,而是“鏈式協同”,隻有打通“基礎研究-技術突破-產業應用”的全鏈條,才能掌握數字發展的主動權。

劉東表示,自主創新的關鍵是“可控”和“可持續”。第一,要夯實基礎。包括網絡協議、數據技術、算力算法這些底層能力。第二,要匯聚力量。要用體系化方式推進,比如通過國家重大專項、創新聯合體和標准組織,把“科研-轉化-應用”擰成一股繩。第三,要開放合作。自主創新不是關起門來自己做,而是在開放中掌握主導,在合作中形成優勢。這也是我國在下一代互聯網領域能走到世界前列的重要經驗。

他認為,未來的競爭,不僅是技術的比拼,更是體系的較量。我國的優勢在於有世界上最豐富的應用場景和最龐大的用戶群,這是天然的創新“試驗田”。只要把基礎研究做深、把關鍵技術做透、把產業生態做強,就一定能形成可持續的創新閉環。“從IPv6到智能體互聯網,我們已經有了清晰的發展脈絡。下一步,就是要在可控的基礎上,把我國的創新優勢轉化為全球的話語權。”

重構數字文明基礎設施 貢獻互聯網發展“中國方案”

如果說IPv6是數字時代的“高速路”,那麼智能體互聯網(IoA)就是數字文明的“新樞紐”。

劉東指出,傳統互聯網讓人能互聯、信息能流動,而智能體互聯網讓智能體能理解、能協作。過去的網絡更多是“人指揮機器”,未來的互聯網則是“智能與智能在協作”。

對制造業來說,IoA意味著生產系統將真正具備自優化能力。智能體可以根據設備狀態、能耗、訂單和材料情況,自動調整排產計劃,實現“無人調度、動態最優”。這對工業企業來說,不僅提升效率,還能節能降耗。

對服務業來說,IoA讓服務變得更“主動”和“個性化”。例如,醫療服務中的智能體可以理解患者需求、協調醫生資源﹔在政務服務中,智能體可以主動完成表單、推送辦事進度,讓群眾少跑腿、少等待。

劉東認為,互聯網到今天已經完成了從“點對點通信”到“全社會協作”的兩次跨越。如今,當人工智能全面融入社會生產生活的各個層面,互聯網正經歷第三次歷史性躍遷——從“連接信息”走向“連接智能”。

“中國在這方面有場景、有體系、有政策優勢,完全有機會走在世界前列,提出‘中國方案’。”劉東說,未來,互聯網不再只是信息高速公路,而將會成為“人類智能文明的基礎設施”。要用開放協作推動未來創新,共同構建一個“理解世界、連接智能、共生共榮”的新型智能體互聯網。

(責編:郝帥、高雷)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