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科技賦能人文 彌補“聽覺遺憾”

人民網記者 夏曉倫
2025年10月23日11:17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城市公園的草坪上,李先生戴著無線音頻設備聆聽交響樂,卻總覺得耳邊的聲音少了些“生命力”:大提琴本該有的木質腔體共鳴變得模糊,小號的金屬摩擦質感也弱了幾分,仿佛原本立體的音樂被“壓平”了。

這樣的體驗,是許多追求高品質聽覺享受的發燒友共同的困擾。隨著無損音樂普及和音樂審美提升,人們對“聽原聲”的需求愈發強烈,但消費級音頻設備如何還原音樂現場的細膩質感,始終是行業難題。

深耕聽覺認知 從用戶痛點到專業共識

技術的進步,最終要服務於人的需求。在TWS(真無線立體聲)耳機市場穩定增長的背景下,用戶的需求正悄然發生著深刻變化。

“消費者對耳機中聽到的聲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從‘聽個響’逐步升級到‘錄音室級真實原聲還原’,並希望在音樂體驗中獲得更加沉浸的感覺。”vivo智能終端開發部總經理王友飛告訴記者。

這一轉變,驅動著行業、企業要更深入地理解“好聲音”的標准。vivo金耳朵聲學實驗室便深耕該領域多年,始終以建立科學的調音和音質評價體系為目標,希望為用戶提供“樂享非凡”的聽覺體驗。

同時,基於長期的用戶洞察,以及與專業音頻企業及行業專家的合作,特別是近幾年聯合高等音樂院校——上海音樂學院,在聽覺認知領域的深入研究,金耳朵實驗室逐步構建起對音樂制作與重放端核心要素的認知,並挖掘出不同類型用戶偏好的音質風格及聽音曲線標准。

上海音樂學院調音大師團的發現也印証了這一點,即使是專業院校的學生,年輕群體對中低頻、節奏感強的聲音有更明顯的偏好,而隨著年齡增長,對聲音的偏好會向更均衡的方向轉變。

這些源於真實體驗的研究發現,為產品定義、技術開發和調音評價提供了科學有效的指導,使技術能更精准地回應人的感性需求。

破解“聽原聲”難題 技術創新重構聽覺體驗 

明確了“什麼是好聲音”,更艱巨的挑戰在於“如何實現好聲音”。這需要平衡聲學指標與主觀聽感,還要把抽象的聽覺感受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方案。

“我們主要是把比較主觀的、普遍的審美標准,和這些客觀的數據相結合,達到比較適配的狀態,讓大家能夠知道什麼是好的聲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副教授、音樂科技與藝術教研室主任、一級音響調音員陳世哲說,我們將在音樂現場演奏和混音制作端對“好聲音”的深刻理解注入產品調校。

上海音樂學院調音大師團教授於陽、副教授陳世哲聽音現場。受訪方供圖

上海音樂學院調音大師團教授於陽、副教授陳世哲聽音現場。受訪方供圖

“空氣感”“氛圍感”,這些消費者常聽到卻難理解的聽覺術語,在雙方的合作中,被轉化為可落地的技術與藝術協同方案。

“用概念去解釋聲音的聽感,其實是很難,也很空洞的,因為聲音本質上是感受,同樣是“臨場感”,大家內心的體驗也是不同的。”金耳朵實驗室工程師認為,“空氣感”對應“清澈度和解析力”,需要將音樂現場的樂器帶動空氣的振動通過揚聲器真實地還原。“氛圍感”則對應“溫暖和層次”,從聽覺心理學的角度,溫暖和有層次的聲音才能更好地烘托出氛圍感,通常來說需要有厚實且清晰的中低頻,高中低三頻分布均衡且連接平順。

為了讓這些技術定義落地,雙方選擇將結構復雜、動態范圍大、音域寬廣的交響樂作為主要攻克場景。

“交響樂要表現出復雜節奏、旋律、音色跟和聲…這些特性要在TWS耳機上做好是很難的,首先需要從無線傳輸-音頻解碼-聲音單元實現全鏈路的無線真 Hi-Fi,而且還要有很深厚的調音和聽音審美能力。” 上述工程師解釋道。

“至臻大師音效”便是這一探索的實踐成果,作為剛剛發布的vivo TWS 5 Hi-Fi版本的核心功能,它致力於解構交響樂隊中各類樂器的共鳴特性,讓用戶真切感知到“樂器與空氣最本真的對話”。

探索“科技+人文”新路徑 跨界融合彰顯深層價值

“至臻大師音效”的落地,不僅是一次技術突破,更成為雙方探索“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典型實踐。在調音細節的打磨中,一場關於 “迎合市場”與“引領審美”的討論悄然展開,這也是科技與人文思維碰撞的核心焦點。

vivo金耳朵實驗室部分調音設備。受訪方供圖

vivo金耳朵實驗室部分調音設備。受訪方供圖

“如果單純迎合市場,我們可能會刻意強化高頻和低頻,讓聲音更‘抓耳’。”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工程系教授、系主任於陽坦言,當時的討論十分激烈,但最終雙方達成共識:以交響樂的平衡性為調音標杆,通過產品傳遞專業、均衡的聽感,潛移默化地引導大眾審美升級。

這場爭論的背后,是對消費級音頻產品社會責任的更深層思考。上海音樂學院調音大師團的老師進一步提出:“當前社會整體的音樂審美教育仍有欠缺,甚至影響了AI音樂生成等前沿領域的數據質量。未來能否通過科技產品的普及,從教育層面、從底層提升孩子的聲音審美?”在他們看來,一款優秀的消費級音頻產品,不應隻滿足現有需求,更要能創造和引領需求,推動全民聽覺審美的提升。

跨界融合中,不同思維的碰撞不可避免,但這種碰撞是必要且富有建設性的。

上述工程師介紹,上海音樂學院調音大師團從音樂審美和理論角度評價音質、指導調音,雙方共同在“如何將藝術感知量化、客觀化”這一課題上持續探索,“雖然產品是由科技做出來的,但最終它是服務於人的,所以還是會回到情感和藝術的感知上。”

從解決多場景的“聽覺遺憾”,到提供“聽原聲”的沉浸體驗,再到推動全民音樂審美的提升,科技與人文的跨界融合,讓消費級音頻產品超越了“工具”的屬性。它不再是冷冰冰的參數堆砌,而是承載著美學追求、傳遞溫暖情感、引領社會審美進化的載體。

在科技與人文交織的探索之路上,未來的聲音體驗,值得更多期待。

(責編:喬業瓊、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