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經濟·科技

青春華章︱千裡水脈的“智慧大腦”:淮河這樣被精准調度

人民網記者 歐陽易佳
2025年10月23日11:29 | 來源:人民網222
小字號

點擊播報本文,約

秋雨潤澤,淮水安瀾。站在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現場,花園湖進洪閘依河矗立,勾勒出防范洪患的“鋼筋鐵骨”。

作為國務院確定的172項重大節水供水工程之一,花園湖進洪閘2022年建成運行,是淮河干流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工程單孔淨寬10米,設計行洪流量3500立方米每秒,泄洪能力遠超過去土壩的行洪模式。

“它把過去‘無序滯洪’的花園湖行洪區,升級為有閘控制、可精准調度的規范化行洪區,與淮河上游的王家壩閘形成上下游協同的防洪格局。”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治淮工程建設管理局副局長李晶說。

曾幾何時,淮河被稱為中國“最難治理的河流”。“十四五”時期以來,淮河流域統籌推進水災害、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治理,一座座水庫水閘拔地而起,一道道堤防大壩巍然屹立,一項項保安瀾、惠民生的水利工程從藍圖變為實景。

智慧治水 筑牢流域安全屏障

在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信息中心)的調度中心,大屏幕上實時跳動著全流域的雨水情數據。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員會水文局(信息中心)水情氣象處副處長趙夢杰告訴記者:“在防洪‘四預’系統支撐下,如今淮河干流控制站最大流量預報相對誤差基本控制在10%以內,洪水預報預見期可達3至7天。”

數字是最好的見証。“十四五”時期以來,以進一步治淮38項工程為重點的治淮工程建設紛紛按下“加速鍵”:出山店水庫等工程通過竣工驗收,淮河入海水道二期等工程加快建設,淮河干流浮山以下段、峽渦段行洪區調整和建設工程開工在即……截至目前,流域建成水庫8600余座、堤防8.6萬公裡、蓄滯洪區24處、水閘4萬余座,基本形成“上攔、中滯、下排”的流域防洪工程格局,具備防御新中國成立以來流域性最大洪水的能力。

數字技術賦能防汛決策。“十四五”時期以來,淮河流域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建設持續加強,防洪“四預”(預報、預警、預演、預案)系統全面投入實戰化應用,現代化水庫水閘運行管理矩陣加快構建,推動流域防洪實現從單點治理向系統調控、從經驗決策向智慧調度的轉變。

織密水網 潤澤萬家滋養民生

金秋時節,安徽六安裕安區蘇埠鎮大巷村的稻田裡,沉甸甸的稻穗預示著又一個豐收年。

“我在蘇埠鎮種了6000多畝的地,水稻種完再種小麥和蔬菜。之前回鄉創業種地,就是看中咱們這個總灌區,有它的水利保障,能讓糧食旱澇保收,每畝能產1200∼1300斤。”種糧大戶劉長樂指著田裡的秋糧介紹說。

他口中的灌區,就是新中國成立后興建的全國最大灌區——淠史杭灌區。灌區以淮河流域內大別山區佛子嶺、梅山等六座大型水庫為主水源,構建起“長藤結瓜”式的灌溉工程體系,保障著保障區域內合肥、六安1400多萬城鄉人口的生活用水安全。

“今年,灌區遭遇了春灌前和出梅后的階段性干旱。通過加強監測預警和形勢研判,充分發揮蓄、引、提、調供水功能,今年以來合計灌溉引水21.8億立方米,保障了灌區962萬畝水稻的生產用水。”安徽省淠史杭灌區管理總局灌溉調度處處長朱善斌介紹。

“十四五”時期以來,淮河流域以增進民生福祉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持續增強水資源優化配置能力和節約集約安全利用能力,不斷提高流域水安全保障水平。

如今,淮河流域已形成以南水北調東中線一期、引江濟淮等工程為“四縱”,以沿淮水資源開發利用為“一橫”,以水庫水閘等為“多點”的“四縱一橫多點”水資源配置體系。這張水網,正成為滋養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命線。

河湖新生 厚植淮河幸福底色

從上游河南息縣的淮河博物館,到中游安徽蚌埠的濱河景觀帶,再到下游江蘇盱眙的古堰景區,千裡淮河正展現出各具特色的生態畫卷。

在安徽蚌埠淮河岸邊,市民張曉麗正帶著孩子漫步親水平台:“以前汛期總要擔心,現在這裡成了全家最愛來的地方。”

這種變化源於淮河流域持續推進的幸福河湖建設。“十四五”時期以來,淮河流域統籌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持續強化水生態、水環境治理,河湖面貌煥然一新,極大提升了流域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目前,淮河流域陸續建成1800余條(個)幸福河湖,完成191個重要及跨省河湖健康評價,健康及以上等級佔比超八成。

數字背后是實實在在的治理成效:17條(個)重點跨省河湖主要控制斷面生態流量目標達標率持續維持在90%以上,淮河干流和南水北調東線一期輸水干線水質常年維持在Ⅲ類及以上,淮河流域(含山東半島)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實現“雙下降”、81個地下水超採區嚴重超採區面積下降超70%,京杭大運河連續第4年實現全線水流貫通。

千帆競發,百舸爭流。每一滴水的精准奔赴,正匯成一條大河的浩蕩前行。

(責編:喬業瓊、呂騫)
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關注公眾號:人民網財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