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后靠房产实现财务自由 80后努力存钱还房贷--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60后靠房产实现财务自由 80后努力存钱还房贷

2013年01月13日12:14    来源:新民晚报    手机看新闻

  时间跨入2013年,久违了的暖意回归投资市场,楼市成交量苏醒价格回升,股市连续拉出漂亮的阳线。一年的理财大计,少不了早早定下。春燕衔泥般辛勤持家,谁都想把日子过得和和美美。为了给读者以启示,本报经济部邀请“60后”、“70后”、“80后”三个上海的普通市民家庭,聊聊新年的“投资理财经”。

  “60后”

  靠房产实现财务自由

  【人物速写】 王女士是“60后”中很早就有投资意识的人。她先生是新上海人。两人都是大学本科毕业的工薪族,投资靠白手起家,目前名下已有6套房产,其中3套出租,单凭租金,每月就有固定的现金净流入。

  【理财特点】 一心一意投资房产,财务自由初露端倪。

  【新年布局】 健康投资、教育投资。

  “房子是好东西。”小时候,王女士就朦朦胧胧知道这一点。那时,上海人的住房条件非常紧张。她记得妈妈业余时间常用来兜换房市场。她读小学那5年,家搬了三回,房子从没有煤卫配套最终换到了“煤卫齐全”。

  工作后不久,炒股盛行。王女士也尝试了一把,发现这并非自己的特长,K线图也看不来。刚结婚时,他们拿出积蓄在浦东买了套面积不大的老公房,有了孩子房子显得不够用了,从2001年开始了继续买房之路。

  没想到中意的房子陆续出现,触动了她童年就有的住房梦,买房投资从此一发不可收。王女士当机立断拿出家庭自有资金按照三成左右的最低首付一一购下,用房租来还贷款。先生下海开设建筑装潢的小公司,每次催到工程款入账了,就提前还掉一些贷款,或继续用于买房。有多少钱办多少事,虽有一定还贷压力,却没冒多大风险。就这样,一步步完成了房产的积累。

  “2007年以前买的房子,都是划得来的。”王女士说,钱放在银行里贬值,但是房子跑赢了物价上涨,当时的房租收益明显超过银行利息,现在每年的涨幅能和CPI持平。目前她家的3套出租房,联洋的三室二厅月租金7000元,黄浦区的二室二厅也是7000元/月,浦东内环以内的学区房虽然旧了些,每月的收益却不低,3000元出头。投资房产的铁律:地段、地段,还是地段。

  出租的房产都是自己住过的,不需要特别再投入资金装潢,但平时需要做维护工作,这件事由先生负责。房子的空置期尽量缩短,到搜房网或附近的中介门店挂牌,要价平一点,一般半个月内就能租出。她比较喜欢租给三口之家,毕竟房子越租越旧,有个女主人打理有助于房子的养护。家用电器需要维修时,在房子附近找熟悉可靠的维修部上门,网上找来的“李鬼”多,曾经吃过苦头。

  人到中年,理财的思路有了转变,努力挣钱、存钱不再是第一位的,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是王女士今年的理财重点。增加保健方面的投入,提高免疫力,身体健康是幸福生活的基石。购买保健品,出外旅游,该花的钱要花。此外,先生申请了多个建筑环保方面的专利,还在找买家的过程中。这块算还在投入期的资产。

  去年,她带读中学的儿子到美国自助旅游,顺便参观了斯坦福大学。孩子读的是民办初中,学费每年一万多,加上校外补课费用,一年学费5万元左右,一笔不小的开销。夫妇俩有打算等儿子高中毕业后送他出国深造。从全球看来,中国未来的经济是最有活力的,儿子毕业后回来工作机会更好。打听下来国外能提供奖学金的专业毕业后找工作困难,所以学费还靠自己负担。“到时候,考虑卖掉一套房子当学费。”她说。

  “70后”

  炒股票炒白银两不误

  【人物速写】 与身家丰厚的“60后”相比,“70后”赶上房产投资大潮的人不算多,把股市作为主要投资对象的更普遍。陈女士和张先生夫妇理财,各有自己的“称手兵刃”:太太专攻股市,股龄十多年;先生另辟蹊径,偏爱投资贵金属。

  【理财特点】 账户独立,多面出击,用投资收益提高生活质量。

  【新年布局】 指数基金、白银T+D。

  “炒”,是陈女士的最爱。休息天,她热爱下厨一“炒”大展身手,亮相在微博上的三菜一汤美食靓照周周不重样,令人艳羡;平时,她“炒”起股票来,也是一把好手。

  来源:新民晚报

  1/212 下一页 尾页

  新闻热搜

(责任编辑:杜燕飞、王静)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