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帝国“六大连池”:与影子银行如影随形--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理财帝国“六大连池”:与影子银行如影随形

对于利用理财资金池通过“通道”而“躺”着赚钱的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两个月前银监会下发的“8号文”显然是个噩梦。专项对接信托受益权,再对口信贷资产的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方案也有券商上报,目前也在论证中。
2013年05月28日08:28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对于利用理财资金池通过“通道”而“躺”着赚钱的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两个月前银监会下发的“8号文”显然是个噩梦。

  但不可否认,在负利率背景下,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且风险相对较小,与股票基金相比,有明显优势。对于有着巨大理财需求的汹涌资金洪流,“8号文”意味着拧紧了一个水笼头,需要另外的出口释放。结果可能是造成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池子”间的流转。而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没有哪家金融机构会轻易放弃。

  由于资金池从发展之初就一直被监管部门禁止,因此,资金池的投资模式也在监管的打压下不断变化,与资金池配套的通道也从银信合作变化为银信证合作、证信合作、证信险合作、信险合作等通路,继而从最初的银行理财资金池,发展出寄营池、信托TOT池、保险资产委托代理池、基金子公司专项池等。

  目前,各资产管理行业几乎都有自己的资金池。银行理财池、寄营池、信托TOT池、券商理财池、险资委代池、基金子公司资金池构成了资本市场的“六大连池”。

  资金池业务的潜行与影子银行的规模膨胀如影随形,二者互为表里,其“野蛮生长”根植于同样的土壤。而从更深层次看,影子银行的兴起和扩张,是长期利率管制导致的必然结果。

  业内人士指出,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才能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

  资金池的玩法

  在错配的融资类项目高额的收益诱惑下,银行、券商、信托、保险、基金子公司都逐渐加入了这场资源抢夺战

  在《围城》中,当知道分开数年的苏文纨在重庆和香港间给阔太太们“倒腾”化妆品、药品、自来水笔这些“私货”时,方鸿渐给出的评价是“从前的风雅不见了,变得唯利是”——这也是国人对“掮客”的惯常评价。

  几十年后的现实生活中,随着大资管时代的到来,金融领域里也活跃着无数的掮客,出生于1985年的小陆就是其中的一员。小陆两年前还在某地产企业做着企业融资的工作,由于熟悉企业如何对接银行、信托、券商等各类金融机构近年来发展的资金池等创新业务的操作流程,小陆后来正式变身为金融市场的一名掮客,活跃在各类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为他们“讲课”,并为融资企业和有资金的金融机构搭建桥梁,过手的资金经常以亿、十亿元计。小陆缘何能有如此大的资金能量?这就不得不提及他以之为生的资金池——银行理财池、寄营池、信托TOT池、券商理财池、险资委贷池和基金子公司池。

  银行理财池玩法

  最近,小陆正在操作一个对接银行资金池的地产融资项目。

  小陆以此为例向记者解释了资金池项目的大致操作流程。“A银行资金池这段时间需要一个央企地产企业权附加回购的融资项目。于是我通过朋友介绍找到了深圳红星房地产公司,他们正需要为其下属的平原里小区在建项目从银行融资10亿元。”

  但是,由于红星房地产公司的抵押条件发放的额度不足以达到银行信贷的要求,而相比之下,A银行资金池的要求比较低,于是,他们双方就达成了合作意向。

  第一步,A银行对红星房地产公司进行授信;第二步,红星房地产公司就可以以平原里项目的土地或者在建项目的土地、在建工程为抵押,成立一个规模为10亿元的平原里改造项目券附加回购的信托计划;第三步,A银行“慧智”理财计划购入10亿元的平原里改造项目信托计划,从而使得红星房地产公司获得10亿元的变相信贷,红星公司和银行达成协议,每个月按时付息;最后一步,两年信托计划结束时,红星房地产公司的平原里项目信托计划向A银行“慧智”理财计划兑付本金和收益,即红星房地产公司对A银行还本付息,顺利还贷。这是大致的操作流程。

  原则上,A银行的“慧智”理财计划受托期限是35天,即每隔35天左右滚动结算发售一次,但是由于投资了10亿元的平原里改造项目信托计划,最近资金池资金不足,那么“慧智”理财计划也可以临时增加产品的发售,上调理财计划的募集规模,延长理财计划的受托期限。如果某段时间信托贷款的需求量不足,A银行的“慧智”理财计划就可以适当降低预期收益,缩减一定规模。

  为什么说这是资金池项目呢?按照业界的普遍界定,所谓资金池就是具有“滚动募集、集合运作、期限错配、分离定价”特点的资金,换言之,资金池资金入口是不同期限的理财产品滚动发售形成稳定的资金供给,资金池出口对应的是含有多种资产的资产池,投资是集合运作,形成期限错配。

  “红星地产这个项目比较特殊,就是只对应了A银行私人银行部发行的一个专门系列的理财产品,虽然每个月滚动发行,但还是对应了‘慧智’融资这一个理财产品。在资金池中,更多的项目是我们项目方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项目对接的是哪个产品,和我们接触的只是银行的金融市场部或者投资部的投资经理。更不要说理财产品的投资者,由于产品没有信息披露,他们是不太可能知道自己的资金具体投向哪里。”小陆称。

  随后,记者查询了小陆所说的A银行“慧智”理财产品,从产品说明书上,只能看到每期募集规模10亿元左右,认购金额以100万元为起点,预期最高年化收益4.3%左右,投资范围覆盖现金、货币市场、信贷资产、信托贷款、信托受益权、委托债权、央票、企业债、非公发行定向债务融资工具等。据小陆介绍,类似的信托融资类项目是银行资金池的主要业务,大约占银行资金池投资项目的60%左右。除了地产、地方政府融资的基建项目、路桥建设、BT项目都是信托融资的主要需求方。

  为什么错期配置的信托贷款项目会成为银行理财池的主要投向呢?

  小陆向记者解释,“从融资企业来看,信托贷款的项目往往比银行信贷的要求灵活多变。例如抵押率可以不超过50%,抵押条件多种多样,这样融资企业可以更为便利地解决融资问题。”

  从A银行“慧智”理财计划来看,购买信托计划时获得的收益是年化8%左右,除了偿付给理财客户的年化4.4%左右的收益外,除去管理费等,可以获得年化3%左右的超额收益。按照理财计划说明书,这部分收益大部分由银行享有。而银行理财产品之前惯常投资的债券等固定收益产品只有5%的年化收益,偿付给理财产品投资者承诺的收益后,基本不太可能获得超额收益。

  “而在其中搭桥的信托公司,也通过给理财产品资金池和融资企业搭桥获得了1%左右的通道费。”小陆称,“而且,这笔信托贷款是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运转,不影响本行的信贷规模。说白了,就是信托协助银行发放表外信贷,达到几方共赢。”

  小陆表示,除了信托贷款外,资金池里的融资项目中还有很大比例的业务是为了把银行表内资产转移到表外,便利扩大业务规模,或者优化资产负债表结构,例如票据转让业务、信用证业务,甚至银行同业间的短期资金拆借。小陆向记者举例说明了票据转让业务的操作流程。某段时间银根紧缩贴现率上涨到7%,A银行票据业务增速过快,但是还有进一步扩大票据业务的需求,就告诉合作的信托公司需要转出一笔20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这时信托公司就会根据A银行的需求,找到B银行资金池,A银行和B银行资金池投资经理会在转让前事先约定好转让条件例如3个月到期的A行承兑汇票,A约定给B一个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收益,双方就通过信托计划进行转让。

  首先由B银行资金池出资大约20亿元成立一个信托,间接购买A银行的这20亿元的银行承兑汇票。3个月到期后,20亿元的承兑汇票到期兑付,B银行资金池获得了高于同期银行存款的收益,A银行在利用原有票据融资后可以继续扩大票据业务,信托公司也获得了年化千分之一左右的管理费。但是,这笔资金有可能就来自B银行资金池里某几只理财产品的错期资金。

  “这两种业务是银行资金池融资类项目中最受外界关注的两种业务,由于都是通过信托计划或者券商理财计划搭桥才能完成,因此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通道业务。在目前国内分业经营的情况下,要想发展资金池的错配投资项目,必然要有通道业务辅助。”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券商“创新”异军突起

  “虽然证监会严令禁止证券公司开展资金池或类资金池业务,但资金池的存在却是行业里公开的秘密。”某中小型证券公司的孙经理向记者讲述了自己听到的同行券商资金池业务的开展情况。“国泰君安、中信资管规模目前已有2000-3000亿元,据说资金池的规模都接近1000亿元,而像海通、东方、宏源等资管规模在1000-2000亿元的券商,资金池的规模也有以百亿元计。甚至,现在一些小型券商都有自己的资金池。”

  与银行的理财池不同,券商的资金池很大一部分是银行理财池的寄营池,也就是银行理财池流出体外的池子,表面看是属于券商的理财池,但实质上是银行和券商共同管理的。

  孙经理称,“首先,由银行的资金池出资做一个定向资产管理计划,然后通过资产管理计划买入票据、信用证等银行需要出表的信托资产。资金由银行资金池提供,融资项目实际由信托方运作,券商只是通过专向资产管理计划提供通道,收取万分之八到千分之一的年化管理费,虽然费率不高,但是通道业务对券商短期内增加资管规模立竿见影。”

  尤其是2012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后,证监会公布了11条推进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措施,将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扩大券商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这给券商取代信托成为银行资金池的通道提供了可能性,其后券商的寄营池规模逐步壮大。某大型券商资管部负责人向记者描述了这种寄营池的运作模式。

  此前,由于“银行+信托”模式,这种寄营池在信托规模最大,后来随着券商、基金子公司和保险资管与银行理财池的对接,这种缘起于银行理财池的寄营池在这些领域开始扩展开来。

  由于不满足于寄营池的微薄利润,一些券商也通过不断发售小集合玩起了券商理财池,由于理财池需要独立投资项目,对项目的审批风控能力要求很强,而且要不断滚动发行理财产品,要有很强的销售能力。由于资金池覆盖了资管的渠道,需要自营提供流动性,需要后台支持,因此也只有已经拥有大平台的几家大券商才能真正做起理财资金池。

  “可是,不管是寄营池,还是理财资金池都是钱,都是规模,因此不管大小券商都是趋之若鹜。”

  孙经理还向记者讲述了某次证监会现场检查某小型券商资管情况时发生的“趣闻”来说明目前券商资金池业务开展之普遍。

  “当时证监会检查人员发现该公司资管账户上一直有几十亿现金没有投资就询问资管负责人为何这几十亿元没有投向,当时资管负责人就使劲解释计划投向、等待更佳的投资机会等等,完事资管负责人出了身汗。其实,就是这个券商先发了集合理财产品,原本看好的信托项目没有合作成,资金池里就有一笔错配资金一直没有投出去,就那么趴在账户里。”

  “大家都意识到理财资金池迟早会被规范,因此都想抓住目前的监管真空期多干快上、壮大资金池规模。我听到的各个券商几乎都在内部展开头脑风暴搞‘创新’,说白了,就是利用券商在证券投资方面的专业背景知识,把过去银行发展的融资项目做得范围更广,为融资方创造更便利的条件、拉到更多的融资类项目。”

  孙经理用现在业界开展较多的股权质押回购的融资方式的诞生,来举例说明券商行业目前如火如荼的资金池业务开展现状。

  “浙商证券·聚银1号专项理财计划是证券业协会备案的以券融资的第一个产品,做出的第一个项目是南洋科技——股权质押回购资产管理计划,”孙经理称,“其实这个股权质押融资方式说起来很简单,无非是把融资方以前只能选择的土地、在建项目等资产,预期收益债券、应收账款等抵押标的物扩大到了股票资产,对股票收益权进行转让和约定回购从而达到融资目的。”

  自从这种模式在市场出现,立刻被各大银行资金池、券商理财资金池复制。孙经理称,“该方式看似很简单,可是之前有法律问题、监管部门审批等条件的制约,无法实现。一旦市场上第一个项目找到突破方式,第二天大家都会复制这个模式创设相关产品。一个新业务模式在推出第二天就可能被全行业复制,理财市场就会推出层出不断的理财产品,时间就意味着资管规模和经济收益,因此,各大券商都在争分夺秒。”

  WIND统计显示,从2012年5月份至年底7个月时间,券商共承接上市公司股权质押31笔;到了2013年3个月间,券商已承接超过40笔融资项目,银行以及信托公司分别承接233笔和188笔同类业务。

  乱战

  在错配的融资类项目高额的收益诱惑下,不只是券商,信托、保险、基金子公司也逐渐加入了这场资源抢夺战。

  此前信托主要通过充当银行资金池融资类项目的融资平台扩大规模,但随着近年银监会对银信合作的限制,信托业开始谋求自有资金池的发展出路。然而,由于信托公司不得异地设立分公司,传统的信托销售渠道非常薄弱,80%以上依赖银行,没有自己的销售渠道,没有资金来源,也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建立资产的可能性。

  但现在,像中融信托等创新能力较强的信托公司已经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第三方销售队伍,他们发展的LP基金融资模式目前在市场上非常流行,这样的公司制设立的基金融资审核条件更低,目前在社会上发行得较多,每个月滚动发行形成资金池。

  “此外,还有一些中西部或者中小信托公司热衷于TOT产品,TOT产品分为不特定投向和特定投向两大类,其中不特定投向的TOT产品又包括高流动性和长期两类,其中的长期类产品也是用来构建资金池的。”上海某信托公司的项目经理如此向记者描述信托公司目前的资金池情况。

  某保险资管公司负责人表示,目前,信托融资的收益达到10-12%左右,而保险资金发行委托理财产品承诺的预期收益是2.5%左右,刨除保险资管的管理费、销售保单费用大约1.5%,保险委托理财产品的募集成本是4%左右,如果把这笔钱放给信托投资融资项目,赚取的利差就是起码在6-8%,这么巨大的利润诱使保险委托资金也通过设立资产管理计划参与信托或者券商的融资项目。

  上述负责人透露,“前不久,某保险资管的负责人喊出了‘1+1+0.5’,也就是保险资管要100%取代信托通道、100%取代基金通道、50%取代券商通道,也就是除了券商的衍生产品设计能力无法被保险取代,其他通道都能被保险资管取代,保险介入资金池业务的迫切性可见一斑。”

  据该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保险资管公司资金池的规模各家少则也以百亿元计。

  此外,一些基金公司的子公司也开始跻身资金池业务。

  “目前,基金主要还是参与银信合作的通道业务,成为信托或者券商对接银行资金池的通道赚取通道费,但是由于一些基金子公司在合伙制股权投资基金方面很有优势,因此,不少银行资金投资这类项目的大多与基金子公司合作,以LP模式向银行理财池提供地产等项目的股权投资项目。毕竟基金的销售渠道薄弱,不能确保稳定连续的资金源,自有资金池不可能做大,主要还是发展源于银行资金池的寄营池。”某基金子公司的负责人向记者表示。

  面对资金池的风险问题引发的外界关注问题,某券商资管负责人如此向记者表明他对资金池的观点:“外界关于资金池是庞氏骗局的说法由来已久,在我看来,只是由于资金池运作不透明,资金流向错综复杂,外界认为很神秘,有风险。然而,这种错配的资金池运营所使用的现金流测算管理方法却是早已有之,风险也并非不可控。”

  该负责人还表示,从理财产品投资者的角度看,近年来,股票等权益类投资项目收益不佳,固定收益类产品越来越被青睐,而融资类项目的巨大收益是确保固定收益类产品高收益的一个重要来源。银行理财池的错配正是保证短期理财产品和长期融资类项目对接的关键;而从融资企业的角度看,资金池的融资类项目也给他们提供了银行信贷外的另一种直接融资的手段。

  因此,从资金池的资金来源和项目投向看,资金池的存在都是由市场需要决定的,资金池短期内应该不会消失。记者 张冉 曲瑞雪 汤雅婷

  “猫鼠游戏”

  监管日严,但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没有哪家金融机构会轻意放弃,结果可能是造成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池子”间的流转

  对于利用理财资金池通过“通道”而“躺”着赚钱的各家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两个月前银监会下发的“8号文”显然是个噩梦。

  但不可否认,在通货膨胀和负利率背景下,各类理财产品收益率明显高于存款,且风险相对较小,与股票、基金相比,有明显优势。对于有着巨大理财需求的汹涌资金洪流,“8号文”意味着拧紧了一个水笼头,需要另外的出口释放。结果可能是造成资金在不同金融机构“池子”间的流转。而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下,没有哪家金融机构会轻易放弃。

  日前,新华信托一位高管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是通过创新,绕开新规,还是利用政策漏洞,打‘擦边球’?各类金融机构的选择不同,但可以肯定,都已在积极行动”。

  围堵通道业务

  “8号文”有两项重要规定:“商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商业银行应实现每个理财产品与所投资资产(标的物)的对应,做到每个产品单独管理、建账和核算。”

  据国泰君安统计,截至2012年末,行业理财产品余额为7.1万亿,意味着监管机构可容许2.45万亿“非标债权”投资,另外大约还有3500亿元“非标准债”需银行处置。摆明的处置方式有两种:发行大约1万亿元的不含“非标债权”投资的理财产品将其摊薄比例;或出售超出规定部分的“非标准债”回表。

  发行1万亿不含“非标准债”理财产品已属不可能的任务,因此如何把超出规定的“非标准债”转移出资产负债表,再次成为拥有较大规模资金池的各家银行面临的当务之急。

  值得注意的是,银监会“8号文”颁布后,记者从多家券商、基金了解到,“8号文”后证监会已经叫停了通道业务。

  “本来,‘8号文’出来后,银行还可以通过券商成立小集合的方式对接信托贷款,通过券商通道买断‘非标债’项目,使超规的非标债项目再次出表,但现在很多公司这类业务也都暂停了。这也是证监会对券商、基金等机构从事通道业务首次亮明态度——不能接盘与银行资金池对接的信托贷款项目。”近日,多家券商、基金公司向记者表示。

  一夜之间,如火如荼的通道业务、资金池业务似乎都偃旗息鼓了。

  某行业里排名前5的基金公司机构部经理向记者如此描述“8号文”前后公司的变化:“之前子公司股权投资基金业务做得好,只是从信托、银行挖了几个有经验的人,加上财务、法律的,不到10个人,对接银行资金池一年间规模就达到了我们公募规模的一半。他们的项目设立方式很灵活,而且不需要市场披露,盈利也非常可观,银行投资方也很欢迎。这真的让我们很迷茫,感觉公募基金已经没落了。但是‘8号文’一经发布,公司暂停了所有定向业务,现在一切似乎又回到了过去。”

  某城商行的同业部经理则表示,从江浙、广东传来消息,民间信贷利率已经开始上浮。原本通过信托贷款融资方的成本和银行信贷的成本相差不多,只需要付出不到0.1%的通道费,总体成本不超过8%;但是“8号文”后,如果企业到银行资金池融资,需再对接券商小集合,融资成本起码不低于13%。而且,现在证监会对券商通道业务也叫停了。

  因此,现在手里还有信托额度的小银行资金池业务近期在市场很受欢迎。

  资金池限定政策三级跳

  其实,这已经不是银监会第一次针对资金池问题出台限定政策。

  资料显示,银行理财业务自2004年起不断壮大,尤其是2005年牛市来临,促使银行通过和信托合作开展融资类项目,提高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收益率,随即以“银行+信托”模式发展起来的银行资金池规模逐渐壮大,至2011年底,理财产品余额已达4.57万亿元。

  由于银监会通过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和资产负债表的存贷比指标,实现对信贷规模的严格管控,而存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外的资金池业务开展的融资类项目,却不受这些管控手段影响。出于担忧变相“信托贷款”积聚的风险,银监会开始针对资金池问题出台限定性政策。

  2010年8月,银监会发布《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并要求商业银行在2011年底以前将银信合作表外业务转入表内。政策一出,银信合作规模应声回落,从2010年7月2.08万亿元下降到年末1.66万亿元。

  然而,面对银监会对银信理财合作的封堵,银信合作开始通过银行资金池之间的融资产品“对敲”绕开监管,即A银行资金池和B银行资金池相互购买对方成立在信托计划中的融资项目来规避风险。

  2011年年初,银监会再次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的通知》,敦促各商业银行在2011年年底前将银信理财合作业务表外资产转入表内,并要求原则上银信合作贷款余额应当按照每季至少25%的比例予以压缩,而且将银信合作发放信托贷款,受让信贷资产和票据资产业务的风险资本系数设定为10.5%,而一般的业务风险资本系数仅为1.5%左右。

  银监会希望通过加大银信合作对信托公司净资本的消耗,迫使信托公司放弃此类业务。

  然而,融资项目巨大的利润却驱使金融机构以巨大的“创新”热情,不断发展出新的模式规避监管政策的制约。

  尤其是2012年5月“券商创新大会”后,证监会公布了11条推进证券公司创新发展的措施,将券商集合资产管理计划由“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并扩大券商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这给券商取代信托成为银行资金池的通道提供了可能性,也使证券公司以全新的通道代言人形象搭上了银行资金池的顺风车,终结了银信合作的传统模式。

  “非标”资产标准化

  多位受访的业内人士表示,随着监管趋严,银行腾挪表外的工具大幅减少,为资产证券化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契机。

  所谓资产证券化,是指将预期能产生现金流的资产或资产组合,转变为可在资本市场上转让和流动的证券,这些证券能够公开进行认购,并由特定机构登记托管并交易,还可以引入中介机构参与。这些资产包括企业应收款、信贷资产、信托受益权、基础设施收益权等财产权利,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等等。资产证券化的过程中,资产所产生的现金流作为偿付支持,并通过结构化方式进行信用增级。

  “现在我们的通道业务都已经停了,主要精力都放在了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上。证监会也很支持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这些金融创新的品种,目前还有专项资金管理计划对接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方案上报证监会审核。”国泰君安从事创新业务的人士表示。

  5月3日,隧道股份(600820.SH)发布公告称,证监会核准其设立BOT项目专项资产管理计划。这单信贷资产证券化专项资产管理计划正是通过上海国泰君安资管公司发起设立融资。

  据公告显示,本期拟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为“大连路隧道专营权文件”约定的2012年10月20日至2016年7月20日间每年约定日期(每季度一次)应收专营权收入扣除隧道运营费用户的合同债权及其从权利。发行规模不超过人民币5亿元,期限不超过4年。项目计划综合融资成本不高于项目公司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筹措的资金拟提前归还项目公司部分大连路工程项目款。

  据国泰君安该人士表示,这个由券商发起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项目早在去年4月就已经开始运作,直至今年5月才得到证监会核准,这也是专项资产管理对接信贷资产证券化的业内首例。目前已经有其他券商开始上报此类项目了。

  “该项目无疑会是银行资金池表外非标准化债权合规的一个重要手段,如果项目推广开来,券商取代信托通道已经完全成为可能。”某银行同业部人士如此评价国泰君安该项目。

  过去,银行通过信托、券商、基金子公司等通道进行融资类项目主要是通过理财计划购买实际融资方的应收账款、收益权等各种非标准债券,表面上看这类从银行资产负债表里转移到表外的非信贷融资已经和银行无关,但实际上由于没有第三方信用评级,有银行的隐性担保,银行承担的风险并没有减少。

  尤其是通过表外对接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托贷款可能积聚的风险,是银监会不愿看到的。据业内的不完全统计,隐藏在表外的非标债权资产大约12万亿,多数最终债务人是政府支持的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非标债权阳光化是大势所趋。信贷资产证券化正是化解这种风险、解决非标准债权问题的首选。除了国泰君安外,记者还从中信证券了解到,中信证券的一款名为“欢乐谷主题公园入院凭证的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也在等待证监会审批。

  此外,专项对接信托受益权,再对口信贷资产的创新信贷资产证券化方案也有券商上报,目前也在论证中。

  “其实,之前银信合作的融资类项目基本已经有了资产支持筹资的雏形,在技术层面上,可证券化资产的实质就是能产生可预期的稳定的未来收益的流动性较差的现金流,信贷资产包产生的现金流就是此类概念。但是这些类资产证券化项目缺少最后一步——设立融资公司,找到资信评估机构授予融资公司尽可能高的信用等级,并把项目未来收益权转让给融资公司,最后,项目融资公司在市场上发行债券筹集项目建设资金。最后这一步看似很简单,但由于缺乏具有操作经验的熟练人才,目前不管是从券商操作资产证券化项目、监管层审批资产证券化项目,甚至上市后市场的接受程度各方面都在磨合。”宏源证券新业务负责人表示。

  证监会机构部副主任王欧也坦言,现在会里接到的关于资产证券化的咨询多,但实际上报的项目少;业界组织的培训多,实战操作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少,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人才不足。

  4月22日,深交所发布了《深圳交易所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4月23日,深交所又召集各大机构进行为期三天的资产证券化培训。业界也有传闻说,深交所在开发配合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化产品发行的新型交易品种。

  王欧也表示证监会鼓励证券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等创新业务。证监会下一步将开展相关培训;完善案例总结,定期将成熟的案例总结汇编;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区分成熟产品与创新产品,简化成熟产品审批流程。

  然而,某从事创新业务的券商人士却向记者表明了另一种可能性——信贷资产证券化也可能成为通道业务的重要一环。

  “此次出台的‘8号文’主要通过‘非标准债’的规模限定资金池规模,而随着未来信托、券商,甚至基金公司各家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开展,未来如果资产证券化这种标准化产品成为通道业务的重要工具,那么,到那时银监会又将如何限定资金池的规模呢?”该券商人士最后表示。记者 汤雅婷 张冉 曲瑞雪

  “影子银行”膨胀之谜

  资金池业务的潜行与影子银行的规模膨胀如影随形,二者互为表里,其“野蛮生长”根植于同样的土壤

  影子银行规模为何会在最近几年间迅速飙升,成为业界探讨的一个重要话题。监管层近期清理整顿的资金池业务,正是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的一种表现形式。

  近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指出,影子银行系统的兴起,主要来自融资方、投资方以及投融资中介三方面的旺盛需求。

  “从影子银行融资方来看,源自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与中小企业的旺盛融资需求;从影子银行产品投资方来看,源自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旺盛投资需求;从投融资中介来看,源自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行为。”报告指出。

  而从更深层次看,影子银行的兴起和扩张,则是长期利率管制导致的必然结果。业内人士指出,只有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才能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

  规模膨胀

  根据中国社科院研究,中国影子银行体系自2010年起迅速扩张,目前已具备相当规模。

  如果采用最窄口径,即认为中国影子银行体系只包括银行理财业务与信托公司,则2012年底中国影子银行规模达到14.6万亿元(基于官方数据)或20.5万亿元(基于市场数据)。前者占到GDP的29%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1%,后者占到GDP的40%与银行业总资产的16%。

  影子银行的发展壮大与社会融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社会融资总量及其非银行信贷的对比数据中,业界捕捉到了影子银行悄然爆发的踪迹。

  “在中国本轮经济周期的范畴内,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从2012年二季度开始迅速扩张,使得大数统计上的银行贷款规模虽温和增长,社会融资总量却快速井喷。”西南证券研发业务总监许维鸿称。

  瑞银证券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判断。其研报指出,2012年中以来,大部分信贷扩张来自银行表内贷款以外的信贷活动。包括银行购买的债券、表外信贷,以及作为信托资产一部分的信托贷款迅速发展并成为了额外的信贷扩张的主要来源。

  瑞银进一步指出,近期信贷扩张的性质,也就是大多数额外新增信贷均来自贷款以外的信贷活动,揭示了今年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大概率风险,即监管层控制一些“影子银行”活动可能造成流动性收紧,引发经济波动。

  而央行近期公布的2013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以及社会融资规模统计数据,再次暴露了影子银行跨越式增长的身影。

  该数据显示,当季社会融资规模为6.16万亿元,比上年同期激增2.27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2.76万亿元,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44.7%,同比大幅降低了18.6个百分点。

  相比之下,委托贷款、信托贷款、未贴现的银行承兑汇票和企业债券净融资则分别多增加2426亿元、6443亿元、4381亿元和3560亿元。

  这意味着,在新增人民币贷款相对平稳的情况下,社会融资规模又出现了大幅增长。而其主要原因就是信托贷款、委托贷款等影子银行渠道资金的快速增长。

  另外,从信托和银行理财产品这两个影子银行主要“领地”的扩张中,也能窥见影子银行的迅速壮大。

  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信托业全行业65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达7.47万亿元。事实上,近三年来,信托资产已经步入爆炸式增长阶段——2010年底,这一数据是3.04万亿,2011年底就达到4.81万亿——三年间几乎以每年2万亿的规模飙升。至2012年,信托资产已经超过保险业资产总额,成为中国金融业中第二大金融体。

  同样,银行理财产品发售的规模也在高歌猛进。仅2012年,商业银行针对个人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就高达28239款,较2011年上涨25.84%,而发行规模更是达到24.71万亿元,较2011年增长45.44%,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继续创下历史新高。

  需求驱动

  传统信贷渠道远远无法满足的旺盛的社会融资需求,被认为是影子银行迅速做大的重要动因。

  “中国式的影子银行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央行信贷额度管制和宏观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信贷资源难以通过传统银行中介渠道在经济主体中形成均衡分配,导致资金供需双方通过影子银行这种非传统方式建立联系。”瑞穗证券亚洲公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指出。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则指出,影子银行的融资主体,主要来源于宏观调控方向转变背景下重点调控行业,即房地产与地方投融资平台以及长年被融资难题困扰的中小企业。

  2010年后,地产调控和融资平台清理使二者均出现资金链紧张,被迫寻求外部融资。而众所周知,中小企业如今在经济活动中所占比重超过了国企。但相关数据显示,它们仅能获得官方融资的30%至40%,因此,不得不在正规渠道贷款之外付出更高代价来获得资金。

  甚至,在银联信分析师朱青松看来,影子银行正是为弥补近年中国巨大的社会融资缺口的需要而产生的。

  “一方面,房地产、地方政府拉动经济增长等资金需求量大,四万亿投资后所形成的大量企业项目滚动形成再融资需求;另一方面,资金供应上,传统银行信贷又受到资本充足率、信贷额度以及贷存比考核等监管约束。”朱青松分析,银行信贷年均供应仅约9万亿元,资本市场的标准化产品(股票+债券)年均提供融资量不到1.9万亿元。其间存在了约2.5-3.5万亿元以上融资缺口。这需要影子银行来弥补,并按约3-5万亿元/年的增长速度累积规模。

  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还认为,“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产生与成长具有合理性。中国式影子银行的产生实质上是中国商业银行在金融抑制环境下自发实施的一种金融创新行为,既扩展了传统金融服务的边界,又缓解了金融抑制的程度,有助于提高金融体系的储蓄投资转化能力与资源配置效率。同时,也能够为各类型企业提供必要的流动性缓冲,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宏观调控的不确定性对企业生产经营的负面冲击。

  值得注意的是,“影子银行”推高了企业整体负债率。

  瑞穗证券亚洲公司研究报告称,“‘中国式影子银行’业务的资金提供方所获年息大都在10%左右。更有信托贷款利率在20%左右,远高于一年期银行贷款6%的基准利率。2012年中国企业500强的收入利润率才为4.67%,工业企业利润2012年三季度才首度由负转正。而对比动辄10%以上的利息,实体经济根本承受不了这样高的资金成本。”

  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则向记者表示,容易拿到信贷的大型国有集团在某种意义上成了资金的“二道贩子”。他们拿到信贷之后并没有做产业升级更新换代,而是去买一些理财类的产品。这种行为导致了各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增长很快,也是推高企业负债率的一方面原因。

  利率管制后果

  影子银行的兴起和扩张根源于金融管制,尤其是利率管制,而影子银行体系的膨胀实际上是各方对当前利率管制的一种突破。目前,这一观点正逐渐成为金融业界的一种共识。

  业内人士分析,影子银行体系得以发展壮大,是因为正规金融领域的利率受到严格管制,并保持在狭窄的区间内。

  从银行角度看,这一管制的后果是其几乎没有贷款给私企的动机,因为除了风险考量外,它们无法收取更高的利息,所以贷款给还款能力更强的大型国企成了所有银行共同的选择。前述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原因之一也由此而来。

  而从投资人角度,拥有过多储蓄的企业家和其他富裕个人数量正在不断增多,但金融抑制环境下居民部门的投资需求无法从正规渠道得到满足,影子银行则顺应了居民对更高回报率需求。

  朱青松指出,2011-2012年,高通胀率导致存款负利率,理财产品收益率远超出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这就促使居民存款大量向表外转移,逐渐脱离了传统银行信用渠道,被投入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去。

  中国社科院的研究报告指出,从投融资中介来看,商业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来规避贷存比、资本充足率与贷款限额等监管指标的需求,也推动了影子银行的发展。

  因为对于银行来讲,通过理财产品这种表外业务的创新,银行可以在不用计提拨备、少占用资本的情况下,变相发放贷款,并且同样能够实现接近于传统存贷业务的收益。

  有分析人士认为,影子银行对于推进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是有益处的。 “中国式影子银行连通了官方管制利率市场和自由利率市场。”有业内人士指出,在中国,不同金融机构资金的成本、收益差异是很大的。所以通过这种产品创新来拉平不同产品之间管制带来的收益差异,对中国的金融市场深化是有积极作用的。当影子银行膨胀到足够大时,利率管制效果就可能大打折扣。从这一逻辑出发,与其限制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不如加速推进利率市场化。

  “在中国讨论影子银行,更多的是要从中看到市场对利率市场化强烈的需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指出,因为金融管制导致不同金融市场隔离,产生不同金融产品收益巨大差异这种现实。

  巴曙松表示,当前要针对影子银行问题,不是重新加强审批让它回到传统的、单一的存贷款业务模式,而是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放松金融管制。让资金价格“随行就市”,这是在解决“影子银行”产生的根源性问题。

  中国社科院研究报告也建议,监管当局应该加快金融改革的步伐以降低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机理,例如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改变分业监管格局以应对金融机构综合经营的新趋势,将数量型调控方式转变为价格型调控方式等。

(责编:曹华、乔雪峰)

相关专题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