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业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七项建议--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银行业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七项建议

连平

2013年07月08日08:16    来源:证券日报    手机看新闻

银行业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七项建议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长期超过50%,处于相对高位。总体来看,通过贷款期限管理盘活信贷存量的余地较大,适度控制长期贷款增量规模,提高中短期贷款占比,可以作为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近日国务院提出,金融业要围绕支持实体经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下面就银行业如何“用好增量、盘活存量”的具体措施提出以下七点建议:

  一、主动对接政策导向,积极调整信贷投向

  信贷资产是商业银行最主要的资产,也是社会融资规模中增量部分的重要来源。因而必须促进银行资源的合理配置,用好信贷资产增量资源,推动银行信贷资源向运行效率较高的产业和部门倾斜。

  一是要按照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更多地投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小微企业、三农产业、保障性安居工程等领域;二是应加大对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兼并重组与并购贷款等方面的支持,扶植新的龙头企业,提高行业运行效率和集中度,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在减退部分行业贷款的同时,要适度支持受政策扶持力度大、发展前景好的细分行业和企业(如:对光伏行业中的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等),避免造成行业性信用风险。

  二、加大小微企业和个人金融投入,支持经济转型

  提升小微企业经营能力和刺激个人消费支出,是激发实体经济活力的重要途径,而银行对这两个领域的支持应主要体现在增量上。

  一是积极推进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相对于垄断企业、大型企业,民营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经营管理能力不足,普遍缺乏合格的抵押物,导致企业信用低、风险大、回报低,融资能力不足。然而,小微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科技创新、增加就业与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有积极作用。银行要针对小微企业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差异化、综合性的金融服务,适当提高对小微企业信贷不良贷款率的容忍度等,提高小微企业贷款可获得性。

  二是调整按揭业务策略,大力发展消费信贷业务。一方面,按政策导向重点支持保障性住和中等收入家庭的自住需求,做大按揭业务;另一方面,应进一步创新消费金融产品,增加消费信贷投入,助推消费升级。重点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新增城市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等群体的金融服务需求,加大对大宗耐用消费品、教育、旅游等消费类需求的信贷投放等。

  三、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大力盘活信贷存量

  大量长期贷款的存在限制了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导致资源配置效率相对偏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占比长期超过50%,处于相对高位。总体来看,通过贷款期限管理盘活信贷存量的余地较大,适度控制长期贷款增量规模,提高中短期贷款占比,可以作为盘活信贷存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是短期贷款对搞活实体经济的作用更加明显。中长期贷款一般投入固定资产项目,这些项目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而短期贷款一般用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投入产出的流程相对较短,因此相对而言短期贷款对提高实体经济活力的作用较为明显一些。二是短期贷款有利于商业银行进行风险管理,在经济下行期风险点的暴露往往更为频繁,增加短期贷款的投入有利于商业银行在发现风险和问题的情况下,及时进行相应的调整。

  四、规范票据业务,增加实质性贷款投入

  票据融资具有期限短、灵活度高等特点,商业银行在考核期内倾向于通过票据业务加强资产管理。然而票据业务的快速扩张有较大风险:首先,过度追求票据业务量增长,会导致对商品交易的真实性把关不严,导致票据业务本身风险度提高;其次,票据过度扩张造成资金空转,这种票据业务扩展带来的存贷款额增加,游离于实体经济之外,一旦企业信用破裂,对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都会造成严重后果。

  根据相关统计数据,6月份前十天,全国银行信贷增加很快,但有些银行70%以上是票据融资,一般性贷款增加不多。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发展,信贷资源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会进一步减弱。未来,商业银行应增加一般性贷款投放,严格执行票据业务各项规章制度,减少票据扩张,防止信贷资金“空转”。

  五、积极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

  银行信贷资产证券化是盘活货币信贷存量,提高银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的有效手段。首先,信贷资产证券化为银行提供了股权融资之外的另一种资本补充方案,有助于缓解银行中长期融资压力,在保持银行一定资产扩张能力的同时,降低银行对资本市场的资金需求。其次,通过资产证券化的形式,商业银行可将流动性相对较弱的信贷类资产在资本市场上进行流通,并获取资金,这既有利于优化银行资产负结构,改善银行体系流动性状况,也有助于拓宽社会资金的投资渠道。再次,资产证券化增加了银行风险管理工具,有利于降低实体经济风险在银行体系积累的水平,提升银行抗风险能力。

  2012年5月资产证券化重启后,相关项目推进整体较慢。其中既有试点额度相对偏小(500亿元),也有金融机构标的资产储备和相关准备工作不充分的原因。未来为了更好地发挥资产证券化在盘活存量方面的作用,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加大资产证券化的推进力度:

  一是在资本市场接受的范围内,较大幅度地增加银行资产证券化的规模;二是扩大参与机构的范围,鼓励管理规范,风险管控能力较强的银行和其他类型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三是在现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基础上,增加可成为资产证券化的入池资产的种类,提高金融机构参与的积极性和交易的选择性。

  六、正确认识金融创新,理性发展非信贷融资

  2011年以来,信托理财等非信贷类社会融资超常规增长,带动社会融资总量的快速提升,然而在业务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风险,监管部门从去年起就加大了对这些产品的监管力度。随着产品和市场的整顿和规范,创新型的非信贷产品在盘活存量货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方面仍可继续发挥作用。商业银行应正确认识金融创新,在提供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依托综合化经营平台,有效整合投资保险(放心保)、信托等金融资源,理性发展非信贷业务,为支持新兴产业、小微企业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七、积极引导民间资本,优化金融资源配置

  进一步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充分发挥民间资本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以国有资产为主导的银行体系在短期内很难改变抓大客户、做大项目,做大资产规模的经营模式。因此,在部分小微企业发展较快的区域,应积极吸引民营资本投入地方性或中小型银行类金融机构,在引进资本的同时也要引进新的经营和管理理念。尤其是应引导民营资本创办一批客户定位为小微企业的小型商业银行,以调整存款市场结构,并优化信贷市场的增量结构。通过战略决策层面的转变,引导这些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等急需资金的实体经济部门的资源投入。在优化信贷资源配置的同时,引入一定的市场竞争,推动传统银行体系业务转型的步伐。

(责编:达昱岐、乔雪峰)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