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紧环评"篱笆"促多方共赢 国开行"绿色信贷"走向国际--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理财频道>>银行频道

扎紧环评"篱笆"促多方共赢 国开行"绿色信贷"走向国际

2013年08月07日09:36    来源:人民网-银行频道    手机看新闻

人民网北京8月7日电 7月28日,随着中缅天然气管道开始向中国供气,这条备受世界关注的能源动脉开始发挥作用。全长793公里的中缅天然气管道穿越马德岛两大海沟,翻越若开山,穿越或跨越伊洛瓦底江、米坦格河等多条大的河流,被称为世界管道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之一。该管道由中缅韩印四国共同投资兴建,国家开发银行融资支持了该项目的建设。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中缅天然气管道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工程”、“环保工程”,实现了多方共赢。这项经过3年建设的跨国基础设施项目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评价,与国开行对国际项目的高标准环评紧密相关。近年来,作为我国最大的对外投融资合作银行,国开行国际业务发展迅速,在支持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国开行坚持推行“绿色信贷”,始终把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作为重要原则和约束边界,严把授信评审关,严控环境和社会风险,促进多方共赢。

多年来,国开行倡导并坚持“可持续发展”、“绿色信贷”理念,是中国第一个加入联合国全球契约的金融机构,并主动加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可持续金融行动计划。作为全球契约计划的成员,国开行高度关注业务发展中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于2008年2月成立了“赤道原则”工作小组,逐步在业务发展中导入“赤道原则”的理念,在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应有的贡献。作为银行机构的代表,国开行全程参与了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绿色信贷指引》的制定。同时,该行从组织管理、政策制度、流程管理和环境效益管理等方面不断提高自身要求,防范环境和社会风险,提升自身的环境和社会表现,并以此优化信贷结构,提高服务水平。

国开行首先扎紧授信评审制度的“篱笆”。该行参考联合国全球契约十项原则等国际指南,对内建立了一整套完整的针对国际业务的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体系。在借款人评审中,将企业环境和安全事故风险作为信贷准入评审的重要内容;在项目政策性风险评审中,对项目建设的环境风险进行分析,依照项目所在国(地区)的环保政策,研判项目是否符合当地相关法律法规。国开行规定,借款方在借款合同签订前,必须获得所在国(地区)政府正式批准的环评文件,否则不予贷款。截至目前,国开行海外贷款项目的环评通过率达到100%。

国际项目在当地的社会效益,也是国开行授信业务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不同业务种类,该行对环境和社会风险的分析评价作出更细化的规定。在风险与收益评审环节,重点对企业环保责任以及所在国(地区)要求企业履行的特殊社会责任进行分析。以化工行业为例,国开行要求对此类项目的环保审批权限、审批意见内容,以及项目“三废”处理技术、当地环境容量、社会效益等进行重点分析和评审。此外,境外律师对包括环评在内的书面意见,也是国开行国际合作项目贷款评审的一项必要条件。

国开行十分注重管控国际项目的贷前贷后环境风险。在客户信用评级中,该行将项目是否取得环评审批手续作为重要参考,对因环境问题受到处罚的客户,降低其信用评级。对项目实施贷后环评风险监控,对环境违法违规或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企业下调资产质量等级,特别严重的进行限贷,甚至停贷。

在国内,国开行是“绿色信贷”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将金融资源向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领域倾斜。从2007年起,国开行逐年制定环保及节能减排工作方案、系统的风险防范体系和信贷政策,围绕水环境、大气环境等重点热点领域,推进环境友好领域的贷款发放,取得良好成果。仅2013年上半年,该行就发放环保及节能减排贷款934亿元,重点支持环巢湖生态修复二期、长沙污水处理等项目,推动火电行业节能减排。截至2013年6月底,国开行已累计发放环保及节能减排贷款逾8000亿元,成为环保及节能减排领域的主力银行之一。

国开行董事长胡怀邦日前在该行二季度工作会上表示,下一步将继续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环保,实施“绿色信贷工程”,严控“两高一剩”行业和落后产能项目贷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开行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的统一。

(责编:曹华、刘阳)

相关专题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