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部分基层商业银行人员对贷款发放的态度,就是与其因形成风险被严厉追责,还不如从严慎重操作。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放水”,但商业银行从防风险的角度并未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再次宣布降息降准。从去年11月至今,央行连续4次降准,释放流动性达3万亿元;与此同时,商业银行业绩也出现迅速下滑。工行、农行、中行3家银行在8月28日前发布的2015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净利润合计为3440亿元,仅比上年同期增长0.7%,与2014年全年增长6.7%相比大幅下降。建行今年上半年净利润增速也大幅滑落,较上半年同期仅增长0.97%,增速位列四大行中第二。
在8月31日召开的建行中期业绩发布会上,建行董事长王洪章解释称,上半年利润大幅下滑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去年11月份以来央行多次降息,尤其是非对称性降息导致银行利差收窄;二是不良贷款今年暴露较多,动用收入冲抵不良资金。谈及不良贷款问题,建行副行长章更生表示,今年以来不良贷款继续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环境不好,尤其是制造业领域面临产能过剩和产业升级的转型期。
商业银行面临不良贷款增加和业绩下滑的压力,正在进一步强化风险防控措施。有报道称,商业银行信贷审批权力普遍上收,增量贷款授信几乎全部集中在省级分行,从而造成企业获取新增贷款的难度加大,并延长了获取贷款的时间。多数银行还加大了责任追究力度,如对当年发放劣变贷款实行“零容忍”等。目前部分基层商业银行人员对贷款发放的态度,就是与其因形成风险被严厉追责,还不如从严慎重操作。
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银行经营是顺周期性的,在经济下滑期,银行不良率上升,风险偏好下降,倾向于安全性高的短端投资,惜贷情绪必然严重。也就是说,中央银行通过降低存款准备金“放水”,但商业银行从防风险的角度并未将资金投放到实体经济。
破解经济下行期商业银行反而“蓄水”魔咒,首先需要相关监管部门引导商业银行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简单地对信贷风险“零容忍”,无益于自身经营和经济发展,应该适当提高中小企业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提高基层行信贷投放积极性。另外,相关监管机构应监测降准资金流向流量等情况,督促商业银行将资金用到国家政策要求支持的产业项目、领域上,并建立商业银行资金流向流量考核体系机制,使降准等货币政策真正发挥效力。再就是,相关政府部门应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税收优惠、融资担保机制和风险补偿基金等政策措施,尽可能打消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后顾之忧。
□孔昙(银行职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