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商丘农民怎样增收(民生调查特别策划·十八大·一线探落实)--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探访商丘农民怎样增收(民生调查特别策划·十八大·一线探落实)

本报记者  商 旸

2012年12月10日07:1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商丘睢阳区果农刘同起将绿色无公害标签贴在自己种植的甜瓜上。
  崔申义摄

  资料来源: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促进就业规划(2011—2015年)

  【开栏的话】

  十八大对改善民生提出了新目标、作出了新部署,各地落实得怎样?

  本报记者近日奔赴一线,就农民增收、劳动关系、生态补偿等热点问题展开调查。

  我们用记者的所见所闻所思,告诉你一个发展中的真实中国。

                 

  【调查背景】

  商丘,地处豫东,农业人口近七成。

  农民增收速度快、水平低,这是农业欠发达地区的共性,商丘也不例外。

  纵向比,2004年以来,商丘农民收入步入快车道,年均增速达18.5%。

  横向比,商丘农民收入水平却一直低于全国和河南省平均水平。

  到2020年实现收入倍增,商丘农民能否做到、如何做到?

  带着一串问题,记者走进商丘。

           

  种地喂猪能否发家

  向规模经营要效益,用专业合作抗风险

  于以江老汉今年52岁,“拾掇了几十年的地”。2007年年底,他拾掇的土地增长了几十倍。

  “激增”的土地是租来的,他每年要给900名村民交租金:每亩700斤小麦。

  2007年年底到2008年年初,于以江所在的河南商丘市宁陵县阳驿乡后陈村,通过返租承包的方式,将全村各户1200亩耕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流转,以公开招标形式确定返租承包的主体,并成立包括于以江在内的7人农业合作社进行经营。

  土地被集中之后,出现过获得经营权的人以高出村民租金数倍甚至十几倍价格,转租给外来的企业情况。

  后陈村也有一部分土地被转租。北京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每亩土地1000斤小麦的价格,转租约400亩土地用于建设蔬菜大棚。

  “我们的办法是公开透明。在承包人和转租企业协商达成租金之后,即向全体村民进行通报,最后经过全体村民同意。”后陈村村支书于博说。

  农业合作社对集中后土地进行了统一规划,保证种植面积,便于机械化耕作和现代农业技术的应用。目前每亩土地比传统种植模式效益提高了3到5倍,粮食和其他农业作物的生产得到保障。

  “之前我承包5亩地,一年收入不过几千块。现在集中耕作,支付租金后纯收入有五六万。”于以江说。

  而对于“失掉土地”的李凤林来说,增收据称更有保障。

  李凤林在村里的蔬菜大棚中“打工”,成了“农业工人”,每月有1800元的基本工资。如果负责管理的大棚效益好,可以拿到最高30%的提成。“比自己单干收入高多了。”李凤林说。

  如何让商丘全市从事农业生产的239万人实现稳步增收,关系到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已被看成是新的制度保障。

  而规模经营保障增收,也可以通过农民之间的专业合作形成。

  39岁的魏新建加入商丘养猪业协会之后,感觉越来越踏实了。

  2006年上半年猪价大跌,平均一头猪要亏掉150元。魏新建一看到猪越长越大就心里发慌。

  在大多数养猪户的惶恐之中,商丘睢阳区人高星发起成立了商丘养猪协会,规模化效应增强了抗险能力。

  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猪价再次跌入波谷。养猪协会与东北玉米供应商达成协议,以每斤便宜两分钱的价格为全体养殖户购进饲料,又与上海和南京等地的大型屠宰场直接签订收购协议,并在全市范围内调配商品猪,帮助收购企业集中装车外运,减少运输成本,换取收购企业降价让利。

  最终,养殖户保住了每头猪40元的“利润”。现在,魏新建的猪舍每年能出栏种猪和商品猪2000多头,收益在40万元左右。 

          

  进厂务工是否稳定

  建支柱产业聚集区,让农民打工不离家

  上千辆电动车密密麻麻地停放在河南香雪海科技有限公司厂区南侧的车棚内。

  从2011年3月1日到今年冬天,每一个早晨,车间工段长王建平都会骑上电动车离开家到工厂上班,只用12分钟。

  而7年前,当他走出家乡河南省民权县城关镇大陈庄,成为浙江慈溪市香雪海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流水线上的一名工人时,从家里到公司,却需要整整12个小时。

  “那时候坐长途卧铺车一年要往返河南和浙江之间四五趟,每趟就得花销600多元。”王建平说。夫妻二人在浙江一月的打工收入有5000元左右,其中一半左右都花在房租、餐费和其他生活费用上。

  事情在两年前发生了变化。随着东南沿海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2010年年底,王建平所在的香雪海电器集团有限公司把厂区整体搬迁到了民权县产业聚集区内,夫妻二人回到了家乡。

  “现在在家门口上班,省掉了往返的路费和生活费用,即使工资还跟在浙江一样,实际到手的钱也增加了不少。”王建平说,“我的很多工友都回来了。”

  跟王建平一样,43岁的城关镇屈庄村村民赵青丽也在民权县产业聚集区内找到了工作;4年前,赵青丽成为民权龙邑葡萄酒有限公司的一名工人,现在拿着一个月2000元左右的工资。

  由于产业聚集区的不断扩建,赵青丽家的土地全被征用,不过她好像并没有对此表示忧虑。

  “小家小户种地收入太少,到工厂上班拿固定工资,工作也挺稳定,收入反而有保障。”赵青丽说。

  工资已经成为王建平和赵青丽最主要的收入来源,而这一变化是与商丘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趋势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数据显示,商丘近年来大量劳动力被从土地中转移出来。根据商丘市农业局的统计,2011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230万,近3年新增农村务工人员8万余人。

  近年,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速度不断加快,商丘当地工业发展一再提速,而政府推动工业化的具体措施就是强力建设产业聚集区。

  目前,商丘全市已建成 11个产业集聚区,累计投资千亿元以上,入驻企业1096家,吸纳就业人员30多万人。

  其中有15万人,跟王建平和赵青丽一样,都是就近就业的农民。

              

  失地农民如何无忧

  确保有房住、有班上,增加财产性收入

  53岁的王申玲马上就要搬进位于民权县产业聚集区周边的南华社区。在产业聚集区内的工厂上班,又要住在居民社区内,王申玲觉得自己越来越不像个农民。

  南华社区是商丘市规划建设的100个新兴农村社区之一,安置了因产业聚集区建设失去土地的近1.3万农民。

  王申玲是通过房屋置换的方式,在南华社区得到的住房。去年因产业聚集区内的道路扩建,王申玲位于城关镇耿家村的房屋被拆迁。经过丈量测算,王申玲家宅基地上的房屋,主房按照1∶1面积比例、厨房等配房按照1∶0.6的面积比例,合计置换安置房155.208平方米。按照南华社区房屋的户型种类,王申玲可以获得两套住房。此外,王申玲家被征收的宅基地则按照土地面积给予了货币补偿。

  同样即将住进南华社区的张玉敏则表现出了一些担忧。

  张玉敏家的宅基地上盖起了两层小楼,房屋面积超过250平方米,按照目前南华社区房屋每平方米1050元左右的价格,张玉敏家置换的房屋在价值上与原有住房的价值接近,张玉敏主要担忧宅基地没了会不会影响将来。

  群众的担忧,便是政府的考虑。记者从民权县了解到,政府除了给这些新兴农村社区配建幼儿园、九年制学校、社区医院和老年中心等生活设施外,还制定了村民拆迁安置“7个1”政策,即为每户被征地农民在新型农村社区安置一套居住用房、安排一个公益性就业岗位、协调企业安排一名产业工人、培训一名技术工人、符合条件的农户分配一间商业门面房、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办理一份低保、符合条件的家庭成员在新农保缴费中给予补贴。

  通过这些政策,力争使群众短期生活水平不下降,长远生计不受影响,有条件的通过租赁、经营等手段,逐步增加财产性收入。

  去年,王申玲在当地政府的安置下,到附近一家制冷企业中做起了保洁,一个月收入有1400元左右。

  “现在就盼着企业效益能好,能安安稳稳地工作。”王申玲搓了搓双手,说道。

  置换给农民的房子能否拥有产权,可以像城里人的房子一样抵押、买卖,随房价上升而增值?记者了解到,商丘市将在法律法规的严格规定内,做进一步的探索。

(责任编辑:李海霞、崔雷)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