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按照会议安排,我根据省经信委党组研究的意见,讲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2012年工作回顾
2012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发展高端高质高效工业实体经济不动摇,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着力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经济和信息化发展呈现稳中有进的良好态势,工业经济平稳增长,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信息化建设全面推进,节约型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效。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3%以上。
(一)大力加强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工业回升向好势头进一步稳固。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党委政府把稳增长作为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工业实体经济发展“四个不动摇”(坚持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不动摇,坚持工业是发展实体经济的重中之重不动摇,坚持工业由大变强的发展目标不动摇,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动摇),及时调整充实工业经济运行指挥部,强化应对危机反应机制,进一步加强运行组织、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市场开拓、政策落实和企业帮扶,有力推动了工业稳增长和转调创。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深入实施结构性减税、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深化部省战略合作,积极创新太阳能建筑一体化、小型纯电动汽车管理试点和新能源汽车推广示范,借力政策推动生产企稳回升。加大市场开拓力度。深入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积极培育“名家、名企、名品”,举办和参与会展100多个,扩大了山东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保持在98%以上。抓好生产要素保障。预计全年全社会用电量3800亿千瓦时、增长4.5%,其中工业用电量2900亿千瓦时、增长3.4%。全年统调主力电厂电煤调运量达到1.2亿吨、库存稳定在20天用量以上安全水平,两大公司成品油销售量达到1500万吨。会同人民银行济南分行为713家重点企业落实流动资金贷款115亿元。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实施《山东省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开展企业减负专项行动,企业发展环境更加稳定宽松。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5万亿元、利润7200亿元、利税1.16万亿元。
(二)扎实做好转调创三篇文章,工业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全年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可达9000亿元,其中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分别占36%和32%以上。组织实施2012年千项重点技改项目1001项、总投资903.8亿元,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投资额分别占54.3%和48.4%,截至11月底项目开工率已达98.6%。编制出台了钢铁企业淘汰压缩落后产能、兼并重组、节能考核等3个实施方案,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扎实推进。培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信息产业,9家企业进入2012年度全国软件百强、5家企业进入电子百强。做强高端装备制造业,全年航空航天、石油页岩气装备等行业产值可增长30%以上。发展新医药产业,全年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可增长18%以上。培植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车产业,全年可新增太阳能光热建筑一体化面积1600万平方米,生产新能源汽车12万辆、增长70%。推进现代物流业,全年物流业增加值可增长12%,约占GDP的7.3%。提升工业设计产业,2项产品获得首届中国优秀工业设计奖十大金奖。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全年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额56.5亿元,增长30.4%。新培育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5家、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7家、行业技术中心3家,省级集成电路设计、射频识别(RFID)、半导体照明(LED)工程技术中心35家。新培育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73项。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3297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00项,23个项目列入“高档数控机床”、“核高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推荐设置企业领域“泰山学者”岗位9个、创新团队1个。新建企校共建工科专业14个、省级企业实训基地133家。
(三)积极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企业发展素质进一步强化。加快培育大型企业集团。以350户省重点工业企业为主体,支持大企业带头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预计全年350户省重点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占规模以上工业的30%左右,山东魏桥创业集团、山东能源集团进入世界500强。推动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扶持中小微企业政策措施,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年内新增授信523亿元、集合债券融资16亿元。深入开展“一企一技术”创新活动,新培育省级研发中心49家、创新企业50家。开展中小企业服务年活动,实施十大专项行动,新认定省级中小企业服务机构100家、公共服务示范平台13个。预计全年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提升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深入开展“管理效益年”活动,认真提炼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总结推广海尔集团、齐鲁石化等一批先进管理经验,引导广大企业挖潜降本、应对挑战。促进产业集中集聚发展。新培育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9家、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区12家、新能源汽车自主创新示范园区3家、信息技术产业园区12家。省里再集中投入4000万元支持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建设,目前已形成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368个、过100亿元的108个。
(四)深入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信息化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预计全年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万亿元、增长20%左右,其中软件业务收入1700亿元、增长30%。推进两化融合。开展两化融合评测,在全国率先建成两化融合评测中心,并完成652户重点企业的测评工作。加强试点示范,新培育深度融合示范工程12个、“四个一百”(到2015年,全省培育100个信息技术推广中心、100个数字化装备制造中心、100个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中心、100个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示范工程108个,重点推广两化融合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55项,青岛市顺利完成国家两化融合试验区试点任务。积极开展两化融合助企行动,圆满完成全国两化融合成果展参展任务。加强政府和社会信息化建设。启动开展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协调推进政务外网和科技防腐工程建设,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基本建成,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和人口基础信息共享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光纤到户,青岛市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正式开通实现商用。加快发展电子商务,两家企业新获国家预付卡、网上交易第三方支付机构牌照。积极开展“无线城市”试点,目前试点城市已达12个。组建信息化推进“三农”发展联盟,启动建设农村电子商务云服务平台,加快推进贫困村通信息工作。强化信息安全和无线电保障。省级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监测平台投入运行,灾难备份恢复中心初步建成,圆满完成第三届亚沙会、2012年高考等重大无线电保障任务。
(五)坚定不移推进节能降耗,资源节约利用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强目标考核和预警调控。严格兑现节能目标奖惩考核,建立节能情况晴雨表制度,督促重点区域加大调控力度。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实施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计划和节能技改财政奖励项目97个、省级节能产业化和技改项目167个,建成后年可节能130多万吨标准煤。推进重点企业节能。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抓好钢铁、化工、建材等行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圆满完成国家第二批资源产出率统计试点任务,新培育国家级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2个、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工程15个。积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预计全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3%以上。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清洁生产咨询服务机构达到55家,培训清洁生产从业人员1435人,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1000多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除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186户企业淘汰落后产能计划外,还有269户企业主动淘汰了落后产能。
当前,全省经济和信息化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仍然严峻复杂,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结构调整任务十分艰巨,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降耗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我们要坚持一分为二和“底线思维”,充分肯定成绩,保持清醒头脑,找准存在问题,深入分析原因,从最坏处准备,向最好处努力,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
二、2013年工作安排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的重要一年。全省经信工作总的要求是,深入学习和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牢牢咬住“2020年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能源消耗大幅下降”的宏伟目标,紧紧围绕主题主线,继续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结构调整、创新驱动、两化融合、节能降耗、运行保障为着力点,千方百计稳增长,坚定不移转调创,努力实现全省经济和信息化持续健康发展。2013年,力争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经济效益同步提高。
(一)实施“双轮驱动”,壮大服务产业,着力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深入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健康发展,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发展。
一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坚持投速、投量、投向、投效的有机统一,明年工业技改投资力争突破1万亿元。引导企业抓住国家对产能过剩行业进行调整的有利机遇,加快转型升级,进一步巩固和发挥传统产业优势。编制发布2013年重点技术改造项目导向计划,启动实施新一批千项重点技改项目,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数和投资额保持在50%以上。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新培育一批省级基地、争创一批国家级基地。推进技术改造立法,力争尽快出台《山东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条例》。
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入实施新兴产业倍增计划,通过强化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市场培育等措施,重点突破“四新一海”等产业领域。积极培育高端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稀土材料等深加工企业,着力抓好新医药50家重点企业和100个重点产品,继续培育好20家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和100家节能环保示范企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轨道交通、海洋工程装备、新能源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第三批省级高端装备产业基地(园区),抓好页岩油气30家重点企业和50个重点产品。搞好低空空域改革,推动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积极推进小型纯电动汽车管理试点,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加快发展新能源专用车,大力促进小型纯电动汽车创新升级。
三是壮大生产性服务业。鼓励企业从生产加工向研发设计、售后服务、使用全过程延伸,促进制造业企业加快剥离或外包非核心业务,实现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互动发展。面向重点工业行业和产业聚集区,启动建设20个生产性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深入拓展“山东物流卡”工程,重点培育100户综合物流企业和150户专业化物流企业,明年全社会物流总额力争增长9.5%以上。大力发展以功能设计、结构设计、形态及包装设计等为主的工业设计产业,新培育省级工业设计中心30家。
(二)强化技术创新,加快成果转化,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品牌创新、产业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一是加快突破关键技术。大力实施“核高基”、“高档数控机床”等重大专项,集中力量突破高端装备、关键材料、高端通用芯片、安全可控国产软件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着力提升关键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基础材料、基础制造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明年实施省级以上企业技术创新项目2500项,攻克重大关键技术100项,新培育重点领域首台套技术装备60项。
二是提升重点平台创新水平。加大政策措施力度,力争培育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明年新培育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以上、总数突破1000家,新培育一批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再实施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工程;指导企业用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重点企业技术中心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保持在5%以上。
三是深化产学研结合。实施产学研“三个一”工程,推动所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至少与1家高校或科研院所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至少与高校或科研院所有1项重大产学研合作项目,至少有1项高校或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在企业实现转化,明年力争转化重大技术创新成果100项。
四是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注重发挥企业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作用,新培育企业领域“泰山学者”6个以上。继续加强企校共建工科专业和企业实训基地建设,新培育一批企校合作培养人才示范基地,开展企业实训基地规范化建设年活动。
五是加强质量和标准化工作。深入推广工业先进质量管理方法,实施工业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培育工程。加快制定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技术标准,健全电子电气、关键零部件等工业产品标准,完善食品、化妆品、玩具等日用消费品安全标准,支持省内企业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新标准80项以上。
(三)抓好两个市场,打响山东品牌,着力拓展工业经济发展新空间。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提高我省产品在国内、省内市场占有率,明年工业产品销售率继续保持在98%以上。
一是拓展消费需求。紧紧抓住城镇化这一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用好用足国家各项促消费政策,积极培育一批拉动力强的消费增长点。深入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力争一个推广年度(2012年6月至2013年5月)我省入围企业节能家电销量达到4000万台、销售额1000亿元以上。抓好108个重点展会的主办和参与工作,组织优势产品北上、南下、西进,努力扩销促销。加强困难行业产销对接,以钢铁、水泥、玻璃、船舶、工程机械等行业为重点,引导企业与行业部门、重点项目对接,加大产品直供销售。
二是加强品牌建设。开展“品牌提升年”活动,进一步培育“名家、名企、名品”,提升鲁企、鲁商、鲁货形象,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启动“好品山东”产品网上行活动,实施覆盖十家网商平台、百家网上商城、千种工业品牌、万家鲁货商店的“十百千万”工程,打造全国知名的鲁货网销平台,进一步扩大我省网络消费市场。开展县域品牌建设试点,组织“县域工业品展示周”活动,提升县域品牌价值和营销创新能力。
三是开拓外需市场。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继续加强与发达国家在产业技术交流、境外上市、品牌建设、企业并购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资源合作,推动纺织服装、建材、机械、食品等行业开拓非洲、东欧、中美洲等新兴市场。抓好港澳台市场开拓,重点组织参加好“香港山东周”、“台湾山东周”等活动。
四是推进产业援疆援藏。推动山东优势产业与受援地优质资源相结合、产业援建与市场拓展相结合,促进与当地及周边国家地区的产销对接。
(四)积极抓大扶小,促进产业集聚,着力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新活力。大力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良好环境,促进形成大中小微企业合理分工、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增强市场活力。
一是提高大型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调度分析,搞好发展规划和风险管控,鼓励跨行业、跨区域开展联合重组,进一步做强大型骨干企业。2013年,350户省重点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实现利税等主要指标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力争保持在30%以上。
二是支持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认真落实中央和省有关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推进企业信用体系和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拓展各类直接融资渠道,推动中小企业进入各类产权交易市场,明年发行集合票据、集合债、集合信托5支以上。增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新培育一批“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和创新企业。提高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和集群发展水平。明年中小企业力争增加5万户,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增加值增长13%以上,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继续保持全国领先位置。
三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大力开展“企业管理提升年”活动,组织好第三届山东省企业管理奖,选树一批抓管理、降成本、促发展的典型企业,推动我省企业管理向现代科学管理转变。大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组织百家专业管理咨询和信息化服务机构,进入千家中小微企业开展管理服务,带动提升万家企业管理水平。加大专题培训培养,举办县市区工业结构调整专题培训班,培养一批六西格玛管理带头人和专业人才,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企业经营管理团队。
四是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提升蓝黄两区、省会城市群、沂蒙革命老区、中原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工业发展水平。认真落实钢铁产业结构调整试点任务,加快钢铁产业淘汰压缩落后产能和企业兼并重组。大力推进县域经济科学发展,整体提升综合实力。依托现有各类工业园区,培育形成一批过千亿元的产业集群和基地。积极落实好部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及时跟进,做好工作,推进全方位合作,努力形成促进经信发展的实际成果。
(五)拓宽运用领域,深化应用效果,着力培育信息化发展新优势。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健全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推进信息网络技术广泛运用。
一是完善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努力突破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高端软件等关键技术,继续加快建设济南中国软件名城。实施工业电子产品提升工程,提高汽车、船舶、机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有序促进物联网、云计算、3D打印等技术的研发应用,积极发展数字家庭、消费电子等产业。明年信息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达到1.2万亿元、增长20%,其中软件业务收入超过2000亿元、增长30%左右。
二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深化信息技术在工业领域的集成应用,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提高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过程、生产装备和经营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点、线、面”推进机制,点上深入实施综合集成应用、产业链协同等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线上抓好智能工业、数字农业、智能物流等重大示范工程建设;面上推广青岛市国家试点经验,创新推进区域两化融合建设。完善两化融合支撑体系,深入开展助企服务行动和融合水平评测,加快培育两化融合技术和产业。
三是深化政府和社会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服务业领域的全方位应用,加快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和装备与信息技术的融合,提升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实施电子商务百强企业培育计划,积极创建国家级电子商务聚集区、电子交易和结算中心。深化电子政务应用,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外网应用体系,加强教育、卫生、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提升省级电子政务综合服务平台功能,扩大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范围。深化“智慧山东”试点,全面实施城市“一卡通”工程,提升信息化服务民生能力。
四是构建先进适用的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重点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终端等领域的发展。总结青岛、济南试点经验,推动有条件的市有序开展三网融合,培育壮大三网融合相关产业和市场。推进城镇光纤到户,提高接入带宽速率和宽带普及率。完善贫困村网络通信基础设施,加快实现村村通信息。
五是抓好信息安全保障和无线电管理。深入开展政府部门信息安全检查,组建信息安全技术培训中心,推进信息安全灾难恢复体系建设,加强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理。完善无线电技术设施建设,规范无线电频率和台站管理,抓好频谱资源保护与利用,扎实做好重大任务无线电安全保障。
(六)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形成可持续发展新方式。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明年全省万元GDP能耗确保下降3.66%。
一是发展节约型产业。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实现节能目标的有效途径,继续加大投入、培育载体、优化环境、完善政策,努力做大做强服务业经济。把好产业政策关口,严格控制“两高”行业盲目扩张。加大太阳能开发利用力度,明年新推广太阳能光热与建筑一体化面积1000万平方米、在工业领域推广太阳能集热面积100万平方米。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业,积极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机制,重点支持300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加强节能灯、半导体照明、太阳能热水器、节能电机和变压器等节能产品认证。抓好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确保全面完成淘汰任务。
二是实施节能科技提效工程。开展重大节能技术产业化和技术改造,实施200个节能重点项目。公布推广第四批先进节能技术、装备和产品,提高重点行业、企业节能技术水平。落实好高效节能电机、低辐射镀膜玻璃、节能变压器等产品推广意见,加强锅炉节能管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是加强管理节能。开展千家企业节能低碳行动,严格考核,强化培训。加强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在建材、化工、钢铁、有色等行业建设20个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开展重点用能企业能源审计,对未完成年度节能任务的企业限期整改。组织能效对标活动,实行行业和区域条块结合,扩大对标范围。统筹推进交通、建筑、农业农村、商业民用以及公共机构等领域节能。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和水平。
四是壮大循环经济。积极培育重点工业循环经济先进模式,加快园区循环化改造,选树100家循环经济示范单位,创建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再制造试点以及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抓好清洁生产对标建设,明年力争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单位1000家,培训清洁生产审核人员1000人。加快资源综合利用步伐,重点抓好工业“三废”、矿产资源、再生资源、农林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明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力争达到83.5%以上。
五是抓好工业节水。以创建节水型企业和节水型城市为抓手,制定发布一批高耗水工艺、设备和产品目录,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
(七)加强运行调节,优化发展环境,着力开创工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新局面。坚持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监测保障,实施分类帮扶,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工业经济回升向好势头。
一是强化运行监测分析。坚持和完善以企业为中心的监测分析制度,加强对工业用电、交通物流、产品价格等跟踪分析,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密切关注投资、出口、消费等调控政策变化对工业经济的影响,深入基层和企业调查研究,积极帮助解决运行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指导帮扶。针对企业情况采取差异化帮扶措施,对产销两旺的重点企业,鼓励开足马力、加快生产。对暂时有困难的重点企业,帮助解决瓶颈制约,最大限度地发挥产能、稳定效益。对停产半停产的重点企业,帮助分析原因、制定措施,尽快恢复生产、摆脱困境。
三是抓好生产要素保障。实施电煤30天储备战略,切实抓好价格并轨后电煤资源的协调调运,有效保障发电用煤需求。精心组织电力生产运行,推进电力资源优化配置,抓好电力需求侧管理,加强电力设施和电能保护,做好迎峰度夏度冬、重大活动及节日期间的电力供应保障。加强成品油规范化管理,抓好生产调运和市场供应。深化银企合作,加大对工业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
四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落实好中央和省促进工业经济稳定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山东省企业权益保护条例》,探索建立企业减负长效机制,助推企业加快发展。
同志们,会上建国副省长还要作重要讲话,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努力做好各项工作,以出色成绩为十八大开局之年做出积极贡献。(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党组书记郭述禹同志在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文章来源:山东经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