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个人不良信息保存不超过五年--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国务院公布《征信业管理条例》

国务院:个人不良信息保存不超过五年

2013年01月30日08:22    来源:中国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国务院1月29日公布《征信业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将于2013年3月15日起施行。为了在征信业务活动中切实保护个人信息安全,《条例》做出了相应规定。

  国务院法制办、中国人民银行负责人表示,我国的征信机构作为提供信用信息服务的企业,既可为防范信用风险、保障交易安全创造条件,又可使具有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和个人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获得较多的交易机会;而缺乏良好信用记录的企业或个人则相反,从而促进形成“诚信受益,失信惩戒”的社会环境。但是我国的征信经营活动缺乏统一遵循的制度规范和监管依据,难以获取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的现象与不当采集和滥用公民、法人信息,侵犯其合法权益的现象并存,影响了征信业的健康发展。

  《条例》严格规范了个人征信业务规则:除依法公开的个人信息外,采集个人信息应当经信息主体本人同意,未经同意不得采集;向征信机构提供个人不良信息的,应当事先告知信息主体本人;他人向征信机构查询个人信息的,应当取得信息主体本人的书面同意并约定用途,征信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提供个人信息。

  另外,《条例》明确规定禁止和限制征信机构采集的个人信息,包括:禁止采集个人的宗教信仰、基因、指纹、血型、疾病和病史信息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禁止采集的其他个人信息;征信机构不得采集个人的收入、存款、有价证券、不动产的信息和纳税数额信息,但征信机构明确告知信息主体提供该信息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并取得其书面同意采集的除外。

  《条例》还规定了个人对本人信息享有查询、异议和投诉等权利:个人可以每年免费两次向征信机构查询自己的信用报告;个人认为信息错误、遗漏的,可以向征信机构或信息提供者提出异议,异议受理部门应当在规定时限内处理;个人认为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可以向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征信业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及时核查处理并限期答复。个人对违反《条例》规定,侵犯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还可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条例》草案公开征求意见时,有不少公众和专家提出,应当对不良信息设定一定的保存期限,且期限不宜太长。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并借鉴国际惯例,《条例》将不良信息的保存时限设定为5年,超过5年的应当删除。

  规定不良信用信息保存期限的目的在于,促使个人改正并保持良好的信用记录。期限过长,信息主体信用重建的成本过高;期限太短,对信息主体的约束力不够。(王亦君)

(责任编辑:聂丛笑、刘阳)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