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低调行事的裘国根,长久以来默默地积累着个人的财富,但是当2008年9月重阳投资第一只阳光私募成立运作开始,他渐渐为公众熟悉并认可。而无论是招商证券的上市和还是新一年度福布斯富豪榜的揭晓,都让外界对他们的理念和财富观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外界对裘国根并不像对吕俊、石波那般熟稔,直到他与李旭利携手后,两个人的“新重阳”正逐渐成为中国阳光私募领域的一个新的模本。
上海重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重阳”)虽然是2009年6月份刚刚成立,但是近40亿元的管理资产规模已经跻身国内最大的阳光私募机构之列。而这完全得益于裘国根对于中国资产管理行业发展的精准判断,他曾表示,目前中国私人财富管理行业高速发展的时间窗口已经打开,因此无论是与昔日校友李旭利的共同创业,还是与招商银行合作推出的航母级阳光私募产品“重阳3期”,都体现出其一贯的大局把控能力。面对波诡云谲的资本市场,裘国根全凭“独立”二字小心驾驭,他未来的人生目标是为世人创造更多的财富。
2010年要降低期望收益率
2009年12月最后几周的股市,就像天气一样阴晴不定,刚刚经历了大面积的寒潮,很快就又开始显露冬日的阳光明媚。
尽管众多机构看好跨年度行情,力挺明年一季度的股指走势,但重阳投资却很谨慎。据公司高级副总经理朱军介绍,重阳投资认为既然这么多机构都看好明年一季度的行情,很有可能一季度的行情会让他们失望。对于明年的市场,很可能呈现出平衡实况的特征,甚至不排除是弱平衡市,整体上风险多于机会。
“原因就在于,往往在经济复苏的初期,国家采取的是危机政策,各个公司采取的也是危机政策,每个行业,每家公司都有投资机会。然而迈过经济复苏的初期,国家2010年很可能采取常规政策,各个公司也可能采取常规政策,这样看来,并不是每个行业和每家公司都有赚钱的机会,只有个别行业和个别公司能‘鹤立鸡群’。”
不熟悉裘国根的人,往往以为他的风格很激进,而对他有了充分理解之后,却往往觉得他更多的时候想到的是安全。如果说投资是一门艺术,那本质上也是对风险和收益进行有效权衡的艺术。对裘国根来说,16年的投资生涯并不算漫长,两轮完整的牛熊轮回,让他多次面对盈利的诱惑和风险的考验,而他逐渐认识到,不学会生存的投资者不可能有持续的发展,要在漫长而多变的投资历程中生存下来,关键是做好在各种情景模式下的应变准备,切忌单向思维和孤注一掷。
1987年,中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代。18岁的他,带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迈入了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的大门。1991年,他继续攻读经济学研究生并师从投资经济系主任郎荣燊教授。
而在此前的1990年底,尉文渊敲响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第一锣”,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职业投资者,大量的金融领域人员和青年才俊进入到这个新兴的领域。正式在这个背景下,市场上迫切需要一本纲领性的股票市场全书。
也就在这个时候,裘国根在导师的带领下,开始《股票债券全书》的编撰工作,从查资料到撰文,5个月的时间,他完成了100万字的书稿。可以说,他对证券市场的真正了解,也来源于此。命运有时候就是这么难以琢磨,当一个20多岁的年轻人每天起早贪黑地编撰证券书籍时,他尚不知道自己和证券市场的不解之缘就此注定。即使是在他到深圳闯荡世界时,依然没有想到要进入证券这个行业,“那个时候,人的价值观很单一,都希望投身有政府背景的公司。”
在邓小平南巡之后的1993年,去深圳发展似乎是每个有事业心的年轻人最大的梦想,任何一家深圳公司的背后都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创立不久的君安证券也正求贤若渴,而裘国根这个有较好金融投资背景的年轻人硬是被截留到了君安。
正是在那里,潜藏在裘国根性格深处的投资天赋被发掘了出来,过去书本上的知识让他的视野更广阔,君安的良好氛围让他的实战能力迅速得到提升,而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环境也给予了他黄金般的机会。但更重要的是潜藏在这个浙江年轻人内心中的独有品质,一步步被证券市场的特性所激发,他的投资风格和特征也在那个年代逐渐走向成型。
裘国根早年曾在股票和期货市场双向狙击,毕业仅仅一年的裘国根,凭借着“独立”的性格和对投资的独特理解,从5万元起家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00万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已是一笔不菲的财富。
爱股权胜过现金
在常人来看,创业是一步难走的棋,在纵横交错的“棋场”上,似乎只有逗号相伴,永远难以找到终点。但是在遍地是金的深圳,裘国根却很坚实的迈出了下一步,1995年裘国根决定辞职创业,并和太太骆奕创立衣马投资公司,步入“人生滚雪球”的第二阶段。
熟悉裘国根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一个目标达到之后,又会去寻求另一个目标。而对于已经获得财务自由的裘国根来说,这个阶段仍就是不断学习投资理论,不断探索投资的本质,在这个阶段他的财富迅速积累,但更重要的是他的投资理念在牛熊轮回之间开始形成。出身于交易员的他,除了对价格变化异常敏感,对于投资者的情绪和市场博弈关系也原来越洞悉。在1996年至1997年的牛市中,他开始大量挖掘价值低估的公司,一旦相中就毫不犹豫地介入,他曾投资过深发展等个股,两年时间财富获得近20倍的增长。
然而,深圳的发展空间毕竟有限,特别是读过了创业阶段之后。2001年,裘国根阔别工作8年的深圳,举家迁移到上海,成立“上海一格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那时的股市在常人看来已是陷阱遍布,而裘国根仍能凭借着天赋的灵感和不断学习“嗅”出价值的味道,因为只有承受风险才能获得盈利,对于市场的变化只有持久地置身其中才能把握,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总能找到价值低估的股票,所以我希望股票胜过现金。”
那个时候,他已经形成一套基于基本面研究的选股模式。2003年至2005年,出口的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动力,和出口相关的港口等行业随之受益。裘国根一眼相中了深赤湾A,并亲自调研以验证自己的判断,“溜达”一趟之后发现,不仅订单相当饱满,而且企业效益增长有着长久的保证,于是就果断“重磅出击”。
顺着这个思路,他还发现了深中集等公司,“只要突发灵感想到的公司,即使是午夜2、3点,都会爬起来看报告,只要是决定大笔投资的公司,都会去亲自调研。”据熟悉他的人介绍,裘国根的财富故事并不像很多人凭着牛市中发掘几个牛股而鹊起,也没有在1998年至2005年的震荡和低迷中为人淡忘,“天赋+方法+努力”几个关键要素使得他的投资理念和能力不断成熟。
在这场被常人看做的“创业迷局”中,裘国根自身的总结却无甚精彩之处,凭的不过是“复合增长”。 他自己曾算过一笔账,如果投资可以保持每年复合增长30%,40年就是1万倍,一万元最终变成1个亿。难的不是开始的1万元,而是40年的复合增长如何保持。就像中国股市,以前的年代或许机会很多,市场平均收益率很高;但是未来的市场不断成熟,资本容量也越来越大,就要靠投资者自身的不断完善和持久的努力。
带着“复合增长”的感悟,2006年,“上海一格”改名为“上海重阳投资有限公司”,就在同一年随着对招商证券和国泰君安金融企业的股权投资,裘国根的事业也不知不觉中开始发生转型。
复合增长中的“新重阳”
投资曾是裘国根唯一的事业,当财富对于他已经不那么重要,他开始重新思考投资和事业的关系。2008年9月华润深国投重阳1期信托产品的推出,也标志着他决心从一个成功的投资者转变成一个优秀的资产管理者。随着招商证券的上市,裘国根的投资经历和理念变得更加透明,已经在公众关注下运营了15个月的重阳一期也进一步印证了裘国根的投资能力。
如今,“打造新重阳”已成为裘国根对自己的挑战。
2009年,“各路人马”在新重阳会师,比裘国根小4岁的系友——李旭利和他组成业内羡慕的“双基金经理”组合,李旭利曾经是交银施罗德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资总监,创造过不少骄人的业绩,他的加入,让重阳投资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提高。而一个主管研究,一个主管交易,共同投资决策的模式,最大幅度地减小了单独决策的风险,隐隐已经有了些伯克希尔公司的巴菲特和芒格完美合作的味道。
在裘国根看来,新重阳实现了从管理内部资产到管理客户资产的转化,当管理内部资产时,可以对一家重点公司“孤注一掷”,即使股价出现再大的波动,只要终点远远高于起点,就能放心大胆地登山、滑雪;但是管理客户的资产情况也复杂得多,即便自己能承受住“心电图”的折腾,但是客户却很难经受,所以保证管理资产的平稳运行是比单纯投资结果好更大的挑战。
也许,就是这种对企业、对客户的责任感,让这场挑战变得分外诱惑。纵观裘国根去年9月开始“主刀”的“重阳一期”,已经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演绎出净值增长131.59%的出色成绩,这其中虽然股市曾有较大起落,但重阳1期的变现整体上比较平稳,让客户免除了“心电图”之痛。
在裘国根看来,这一切却是性格使然。“一个投资人的成长就像一个士兵到将军的成长过程,有些士兵愿意按部就班,而有些士兵却愿意积极向上,我就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
和他喜欢挑战的性格一样,拨开投资的面纱,他更愿意沉浸于自由自在的生活,享受“一览众山小”的惬意,体会加拿大惠斯勒滑雪场的疯狂,感受驾驭快艇的乐趣。这一切,都是投资生活的“营养品”。
虽然在国内投资界知名度越来越高,但他还是希望能保持一贯的低调,无论是做人还是做投资,性格上的特质早就注定。“做投资,不仅性格和方法重要,更需要做好各种情景下的准备,我不善亦步亦趋,喜欢独立地思考和研究,喜欢特立独行,喜欢游离于群体之外。”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