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企稳回暖的迹象愈加明显以及世界主要经济体相继出台宽松的货币政策,中国物价重回上行周期的忧虑渐起。通胀是否会卷土重来将是今年两会上的重要议题。
今年1月,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2.0%,较去年12月2.5%的涨幅缩小0.5个百分点,但环比涨幅创近1年来最高至1%。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表示,春节错位导致1月CPI同比涨幅回落,而食品价格上涨则推动1月CPI环比增长较快,预计2月CPI的同比涨幅将高于1月。
“长期看,推动物价上涨的最主要因素是总需求的扩张,去年下半年,中国经济逐渐回暖,势必拉动需求增长,上一轮物价筑底阶段已经结束,全年通胀压力不可小视。”连平表示,通胀将在下半年显现,预计全年CPI将达到3%-3.5%,高于去年2.6%的水平。
数据显示,中国经济正在走出2011年开始的下行周期,回暖趋势明显。2012年第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9%,快于二季度的7.6%和三季度的7.4%。
今年1月,中国进出口总值同比增长26.7%,其中出口增长25%,创21个月以来新高,经季节调整剔除春节因素影响后,出口增长12.4%,仍然保持在两位数的较快水平。
今年初各地“两会”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也传递了经济升温的信号。全国31个省区市2013年经济增长目标中,24个省区市将GDP增长目标定在10%以上,而“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速目标是7%。
“应该警惕投资过热导致CPI上涨,时值换届之年,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可能出现,不应让投资过热引发的物价上涨成为调结构、扩大消费的压力。”连平表示。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将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同时,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连平表示,粗放式投资拉动的增长已经不符合中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由此引发的通货膨胀不仅影响百姓生活,还会有损经济增长的质量。
在中国银行战略规划部副总经理宗良看来,除了投资冲动蕴含的通胀风险,资源性产品与服务价格改革、劳动力成本上涨以及国际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偏高也将为中国的通胀形势增加不确定性。
宗良表示,国务院已经明确要求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今年资源产品价格改革仍将继续;同时,人口红利的终结也将导致人力成本上升,推动物价上涨。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2012年统计公报指出,2012年末,中国大陆15至59岁劳动年龄人口比上年末减少345万人,这是长时期以来劳动年龄人口绝对数量首次下降。
此外,国际主要经济体流动性偏高也对中国构成一定的输入性通胀风险。近日,美联储主席伯南克重申了坚持宽松货币政策不动摇的立场,日本也采取了大幅度贬值货币以刺激经济。宗良表示,国际市场的低利率环境有可能造成套利资金涌入中国,增加通胀风险。全球经济的回暖趋势也将推高大宗商品价格,导致国内物价上涨。
正值两会召开,分析人士预计今年的物价调控目标或将定在3.5%或4%,高于去年2.6%的实际增长值。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3日表示,今年的通胀率将比去年略高一些,央行有信心控制通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王晋斌表示:“面对物价上涨的形势,政府一定要做好民生工作,保证生产供应、管理好流通环节,同时还要继续推进收入分配改革,为扩大内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