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人马蔚华:日程表精确到以10分钟为单位--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铁人马蔚华:日程表精确到以10分钟为单位

一飞

2013年06月01日09:19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一个人成就了一家银行,还是一家银行将个人的尊崇带上了顶峰。对于招行和马蔚华来说,其本身的界限就非常模糊。在过去15年中,马蔚华的名字已经和招行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招行被打上了明显的马氏烙印。

  事业未竟,但英雄迟暮。一次颇为突然的人事变动,马蔚华的离去以及建行北京分行行长田惠宇的接任,为招行未来的转型之路增添了新的变数。

  招行机缘

  马蔚华拥有丰富多彩的职业经历。

  作为知青下过乡,回城当过铁路工人,后来进机关成为干部,再后来成了央行官员。

  1998年,时任央行海南省分行行长的马蔚华受命解决海南发展银行破产清理工作,主持“中国商业银行破产第一案”。马蔚华曾表示,亲眼见证海南发展银行的由盛至衰,至今仍痛心疾首,难以忘记。

  作为官至正厅级官员,正当前程似锦时,他却突然来了个大转身,在招行时任行长王世桢的力邀下毅然南下,与招行结缘,成为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老总。

  马蔚华最早接触招行时,意外发现这是一家连招牌都找不到的银行。马蔚华曾回忆当时的尴尬经历:1989年秋,以央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的身份前来调研,他们的车按照招行给的地址转来转去绕了好几圈都找不到,打电话问行里的同志,对方说:“没错啊,你们已经在门口了。”

  “抬头一看,招牌是那么不起眼。当时心里真是一凉。”但马蔚华考察的结果却出人意料。这家小银行当时所表现出的市场化的优良基因、与众不同的创新精神以及超前的服务意识,让作为监管者的马蔚华感到耳目一新,触动很大。

  从此,招行便开始进入马蔚华的视野。而当时任招行行长王世桢主动找到马蔚华时,马蔚华更是表达了到招行工作的想法。就这样,1998年后,马蔚华和招行,在漫长的时间中双方形成了密切的交集。

  但是马蔚华到招行并非一帆风顺。上任伊始,马蔚华就为两件事头痛。

  上任第一天马蔚华接到招行沈阳分行发生大规模“挤兑”事件的消息,当时每天有3亿至5亿元的存款被提取。马蔚华在两天之内把17亿元巨款调往沈阳,银行24小时不间断营业,化解了这场事关招行生死存亡的挤兑风波。

  第二件事是1999年在亚洲金融危机造成国内银行离岸资产不良率大增的背景下,为防止系统性风险,央行准备下令银行停办离岸资产业务。招行的离岸业务规模在同业中最大,当时的离岸存款高达11.48亿美元,头寸却只有3亿美元左右,离岸贷款余额10.1亿美元,其中不良贷款6.8亿美元,占比高达67%。

  为避免发生挤兑,马蔚华利用在央行的“老关系”,将正式文件改由手抄件传达,正是有了这一细小的调整,让招行得以迅速将外币头寸扩大一倍,最终将危机化为无形。

  “他是这一代银行家中的一员,他们都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整个过程,他是转型比较快且转型比较成功的银行家之一。”广发银行董事长董建岳在媒体上公开评价道。

  此后马蔚华开始对招行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确立了主攻零售业务的发展战略。对于招行,马蔚华倾注了全部精力和深厚感情。“感情确实很深、很复杂,我刚来的时候招行还是个小银行,资产规模才1000多亿元。这十几年,看着她一点一点地做大,就像一个小孩子一样一点一点把她养大,全部的感情都倾注在她身上。”

  出色的推销员

  马蔚华是个铁人,这并不是秘密。他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30分到夜里11点,没有节假日。

  一位招行内部人士评价,出任招行行长兼首席执行官15年来,马蔚华把全副身心都扑到了招行的事业中,每年数十次在国内外出差,如果他在行里,很少能在夜里11点前回家,他的日程表常常精确到以10分钟为单位。

  经过多年实践,马蔚华为自己制定了一套“规矩”。每到一个地方,这些事儿都是必不可少的:省里领导会见、分行活动、给员工上课、与媒体见面、与客户吃饭。

  为了推动招行业务发展,自称为招商银行“首席营销官”的马蔚华可谓不遗余力。业内人士称,马蔚华每年要到北京参加两会,而在会议间隙,马蔚华也要见缝插针地为招商银行营销一把。他说,好多两会代表可都是招商银行的大客户。

  一位金融机构的高管如此评价马蔚华的行事风格,和华尔街那些古板低调的银行家不同,他翩翩风度,却又异常高调。招行的口号是“因您而变”,而马蔚华本身并非追求时尚的人,但是高端客户让他发生了改变。

  马蔚华自己也曾坦言,“什么葡萄酒、高尔夫之类的都是我的高端客户喜欢的,我必须了解它们。我最早并不太喜欢葡萄酒,也没什么兴趣。但现在跟高档客户在一块必须要有共同语言。他对你的信任基于跟你有共同语言。所以我有很多朋友,包括艺术家、导演、明星、作家、运动员、企业家,还有将军、官员,各行各业都有很多朋友。”

  2004年,马蔚华被英国《银行家》评为“年度希望之星”,该杂志这样评述:“中国的银行家大多是一群低调的、不为业外人士所知的政府官僚。不过马蔚华是个例外。”

  一位政府官员对他的印象是“做实事而不高调,很坚持,很强硬,但又深含不露”。以传统语汇评价,马难得地兼具了“中正平和”和“弘毅”的特质。这样的特质帮助他在中国语境下成为一位极为成功的推销员,向官员、客户和同行推销他的银行和他的理念。

  “马氏”烙印

  1987年4月8日,招商银行在偏僻的深圳蛇口呱呱坠地。

  马蔚华回忆当时的招行,虽然拿到了“中国第一家完全由企业法人持股的商业银行”的准生证,但招行规模小得只有1亿元资本金、30多名员工、一个网点,“连行长办公室都局促得放不下第二张坐椅”。

  沧海桑田、风云际会。谁又能想到,现在坐落于深南路大道的招行,这样一个后生晚辈在中国金融改革中掀起了巨浪,成为中国银行业改革的一块试验田。

  对于马蔚华任期的15年,很多人不吝给出积极评价。一家从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银行,发展成如今“中国大陆最优秀的零售银行”,招行用不断深化的改革创新一次次刷新着中国银行业发展的速度记录。

  业内人士称,马蔚华入主招行后,在人事制度、产权形式、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等方面开行业风气之先河。而此后的三次增资扩股,更是让招行驶上了一条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些都明显地带有“马氏烙印”。

  进入新世纪,伴随中国加入WTO、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利率汇率加速市场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银行作为社会融资中介和支付中介的地位受到挑战,中国银行业传统生存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作为一家小银行如何定位和发展,马蔚华在业内最早提出符合自身发展的经营战略调整,从一家对公业务为主的批发性银行转向个人理财为重点的零售银行,并提出“以服务立品牌”的口号。

  2004年,招行启动首次转型,致力于加快发展零售业务、中间业务和中小企业业务,优化业务结构、客户结构和收入结构,形成了有别于国内同业的独特的资产负债结构,同时率先开启国际化综合化经营,被境内外投资者视为国内最具成长性的银行。

  但招行的国际化道路探索却被外界质疑为一大败笔。2008年5月,招行以193亿港元收购永隆银行53.1%的股份,创下了自2001年新加坡星展银行收购道亨银行以来香港银行业最昂贵的一次收购。尖锐的质疑针对境外高价并购,错估市场价格。

  彼时,马蔚华确实背负较大压力,但他同时回应,不到大海游泳,就谈不上淹死。时间推进到2013年,结束五年整合期的永隆银行拿出了合格的成绩单:永隆银行的资产总额、存款总额、贷款总额年复合增长率分别超过15%、12.6%和23%,净利润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4%,各项指标均高于香港同业平均水平。

  知名财经评论人叶檀也在公开场合力挺马蔚华,称兼并永隆银行是战略上策,而永隆银行的业绩说明技术上已接近成功,所有银行界人士都看到了人民币国际化的市场机会,各种境外金融机构的并购层出不穷,并购永隆银行不贵。

  马蔚华领导的第一次转型让外界感受到了招行速度,而从2009年金融危机至今,是招行二次转型的时期。

  马蔚华给出的药方是:以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控制财务成本、增加价值客户和确保风险可控为目标,以小微企业业务为突破口,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改善投入产出与股本回报水平,让服务进入体系化、系统化阶段。二次转型深化了招行新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再次引领银行业的发展方向。

  面对全球债务危机蔓延、中国经济增速放缓、银行息差普遍收窄、中国版巴塞尔Ⅲ协议落地等新的内外部环境,可以预见,中国银行业前路将会更加艰难而崎岖。

  马蔚华表示,未来银行业单纯追求市场份额的风险资产扩张模式已经不可持续,竞争将让不同银行出现分化。战略定位精准,经营灵活,在某些领域拥有更强的实力,更好的产品,更多的财务、网点、技术和人力方面的资源,更顺畅的管理架构,更短的管理链条、流程等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银行,其竞争优势有望得到体现。

  在经营策略上,招行的每一次转型都刻着马氏烙印,而在公司文化上,马蔚华对招行的影响亦非常深刻。

  一个在招行广为流传的故事是:在一位普通员工的结婚典礼上,行长马蔚华不请自到,在众人惊讶的同时,马蔚华亲自主持了整个婚礼,并为年轻人送上了祝福。

  此外,马蔚华还是新知的狂热追求者。他每年会向员工推荐50本有关管理的新书,每天会到互联网上浏览新的行业信息,有时候事情太多,他只能将报纸保存下来以备以后阅读。他说,对手有一点闪光的地方就值得学习,而自己有压力的地方也是应该向别人学习的地方。

  一位业内人士高度评价,作为招行的名片,马蔚华的付出和取得的成绩,都配得上称为中国最优秀的银行家。

  转型未竟

  壮志未酬,招行的二次转型刚刚开了头,但作为转型的主要舵手却先期离开。

  今年3月初两会政协经济界别小组讨论会上,众委员问及马蔚华,“招行到底是民营的还是国企的?你的任职是否受年龄限制?”马蔚华自嘲道:“我就是聘用的职业经理人,职业行长,就是打工的吧。”

  一家企业如果制度完善和文化传承做得好,“谁当行长都能健康发展”。话虽如此,但是对于招行的二次转型,马蔚华显然希望继续掌舵。

  只要股东和董事会愿意,我会一直干下去。”今年3月,马蔚华还毫不掩饰地向媒体表达留任的壮志雄心。

  而事实也在向着马留任的方向推进。3月28日,招商银行召开董事会,审议并通过第九届董事会董事候选人名单,马蔚华、张光华、李浩成为候选执行董事。

  但时过境迁,风云突变。短短40余天后,我们看到的就是马蔚华转身离去背影,招商银行迎来了新任行长,原建设银行北京市分行行长田惠宇。

  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此次的人士变动,二次转型的成果尚未显现,小微业务不良率却明显恶化。从最近几年的发展中,招行速度正在下滑,民生、兴业等银行正在对招行发起挑战。

  一位分析人士表示,2009年以来招行就陷入了“零售模式困境”。2008年9月之后的降息周期中,招行暴露了弱点。零售银行的特点是活期存款占比较大,而在现有人民币利率管理政策下,活期存款利率的变化频率和变化基点均小于其它存贷款利率,因此,在加息环境下,招商银行的利润可观,而在降息环境下,招行的净息差缩水更大。

  所以2009年,招商银行业绩下滑,净利润同比下降13.48%;净利差从上年的3.24%下降为2.15%。招商银行由此成为当年的上市商业银行中唯一盈利倒退的银行。

  招商内部人士透露,二次转型后无论是客户还是员工都没有太大的感受,马蔚华好像已经江郎才尽,应对乏善可陈。

  有批评者一针见血地质疑,马蔚华辗转于各大论坛,穿梭于各种会议,在不断增加自己的曝光率的同时,是否有精力和时间投入到行里的工作?

  近些年招行取得的赞誉铺天盖地,马蔚华的个人声望也已经达到顶峰,但是这几年,不难发现招行的竞争优势却逐渐丧失,颓势已经显现,马蔚华和他的团队似乎已经缺乏了继续改革的斗志。有外界更是直指马蔚华现在的状态是,廉颇老矣。

  时间到了2012年,招行不良资产双升,不良资产覆盖率也从400%下降到352%,贷款拨备率从2.26%下降到2.14%,净利差从2.94%下降到2.87%,显示招商银行盈利能力下降。而在兴业银行、民生银行赶超下,可能就在今年中期,招商银行股份制老大的交椅就将易主。

  而在这之间,马蔚华和招行一些高管经营上的分歧和裂痕也在渐渐加大。业内人士透露,作为招行董事长傅育宁和马蔚华相比更为年轻化,他显然希望招行能在激烈地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并更具进攻性。

  “马蔚华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商业银行行长,招商银行取得的进步与他个人的贡献、个人魅力都有很大的关系。”招商银行董事长傅育宁在该行2012年股东大会上曾表示,“但是从银行发展的角度来看,一个优秀的银行首先要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有一个运行有效的董事会,有一个优秀的行领导班子,因此招商银行董事会与马行长一起,关注高水平管理团队的培养。”

  有分析人士称,从傅育宁的表述既有对马蔚华贡献的总结,同时也表露出惜别之意。一位内部人士称,傅育宁已经在考虑招行的换帅问题,只是碍于人员的遴选没有到位,所以马蔚华才得以继续掌舵。

  有券商分析人士私下表示,换帅对于马蔚华来说看似失落,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作为银行业转型的时机来说,多年的零售主导已经让招行习惯于在原有轨迹上高速行驶,对于招行的二次转型就像一次高速过程中的变轨实验,其风险之大,操作阻力更是显现。此时的离场,恰好是一个好的时点。

  作为马蔚华的继任者,有着海外背景和务实风格的年轻少帅田惠宇在“接棒”马蔚华后,未来的道路不会平坦。业内人士预计,从此前多家银行领导更替的经验判断,招行新一轮人事洗牌将在所难免,更多建行系人马有望加盟招行。

  履 历

  马蔚华 1982年吉林大学经济系本科毕业,1986年获吉林大学经济学硕士学位,1999年获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美国南加州大学荣誉博士。

  1982年-1985年,在辽宁省计委工作,历任副处长、副秘书长。

  1985年-1986年,在辽宁省委办公厅工作。

  1986年-1988年,在中共安徽省委办公厅工作。

  1988年-1990年,任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副主任。

  1990年-1992年,任中国人民银行计划资金司副司长。

  1992年-1998年,任中国人民银行海南省分行行长兼国家外汇管理局海南分局局长。

  1999年3月-2013年5月8日,任招商银行行长。

  2013年5月8日 卸任招商银行行长职务。(记者 一飞)

(责编:罗知之、傅小康)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