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正在进行,初裁即将于6月6日出炉。届时,中国输欧光伏产品有可能被征收税率为37%至68%的临时惩罚性关税。
这或将成为中欧迄今为止最大的贸易摩擦、全球涉案金额最大的贸易争端。2011年,中国向欧盟出口了总价值210亿欧元(约合1665亿元人民币)的太阳能面板和相关部件,出口量占中国光伏制造业总产量的70%,占中欧贸易总额的7%左右。
贸易大战一触即发,作为攻方的欧盟,却临阵起了内讧。
5月24日,成员国就欧盟对华光伏反倾销建议案进行投票。当天,吸引更多舆论目光的则是,代表欧洲1000多家光伏企业的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公开抗议,称欧盟正在葬送欧洲20多万个工作岗位。值得注意的还有,最初提起对华光伏反倾销申请的是德国企业,但德国总理默克尔却多次在公开场合表示,将不遗余力阻止欧盟向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
中欧此次贸易纠纷的形势非常复杂,硝烟弥漫的战场笼罩层层迷雾——无论是商务部专家,还是受邀赴欧盟谈判的中国行业商会,以及光伏企业,都向《中国经济周刊》反映了欧盟在反倾销程序上、决策上的不透明。
“欧盟对中国光伏反倾销仍待走完程序,如果一旦欧方决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方一定会有对应的报复性措施。贸易战是中方不愿意看到的情形,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亚欧合作研究中心主任李钢说,“如果最后中方不得不应对,使中欧双方利益都受损,欧盟愿意看到吗?”
“‘双反’也救不了它”
2012年9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启动对中国出口的所有光伏组件和部件进行反倾销调查。欧盟认为,中国光伏产业对欧盟产业造成损害,并披露了100多家欧盟认为对其产业造成损害的中国企业。
按照欧盟的司法程序,反倾销案的初裁最后期限是今年6月6日。如果初裁通过,欧盟立时就将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临时惩罚性关税,直至今年12月对该案进行最终裁定。在这6个月内,中欧双方可以继续磋商,寻找争端的解决办法。最终裁定时,这项临时惩罚性关税可能延长为有效期5年的中长期措施,当然,结果也可能向好,税率被降低,或者终止征收。
反倾销调查的最初申请方是德国企业Solar World。为了向中国开展“反倾销”诉讼,达到欧盟要求的“代表行业至少25%的企业”,Solar World还发起成立了行业组织EU ProSun,联合了20多家欧洲的太阳能面板和部件生产企业。Solar World同时还提起了对中国光伏产品的反补贴申请,将在今年8月进行初裁。
“Solar World在前几年无论是规模,还是销售额,一直名列世界前茅。但是,光伏行业发展非常快,Solar World在技术更新、市场开拓、成本控制等方面,动作太慢了,跟不上中国光伏企业发展的步伐,也跟不上全球光伏市场的反应速度,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它有了生存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双反’。”国内光伏企业阿特斯(CSI.NSDQ)全球市场高级总监张含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说实话,‘双反’也救不了它。”
根据欧盟反倾销法,企业提出反倾销调查的申请,有相应证据,欧盟委员会有义务立案调查。但在李钢看来,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原因是多层次的。“欧洲至今还没有从欧债危机中真正走出来,拖累了经济增长。2012年前后,德国等欧洲国家取消或者减少了对光伏产业、光伏产品的补贴,由此造成今天的局面。欧盟反过来对中国企业采取措施,是不公正的。”李钢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不透明、不公正的反倾销
更让中国企业诟病的,是这次反倾销调查过程中的不透明、不公正。
“由于欧盟暂时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要选用第三方替代国(地区)的数据来裁定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是否为倾销。”代表中国光伏行业前往欧盟谈判的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下称“机电商会”)有关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第三方替代国(地区),一开始欧盟选的是美国,在中方提出抗辩意见后,选用了印度。“选用第三方替代国(地区)数据,也需要在当地找到企业配合。开始我们也提了中国台湾地区,但台湾地区没有企业配合。不过,即便印度企业愿意配合,但在欧盟调查过程中,对印度企业的问卷,连非保密卷我们都没有看到,里面的数据会不会有问题,我们不太清楚。”上述机电商会人士说。
这一点同样遭到了中国光伏企业的不满。对华光伏反倾销立案后,欧盟从应诉的150家中国光伏企业中抽取了7家抽样企业,英利是其中之一。英利绿色能源控股有限公司法务总监樊振华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作为抽样企业,他们向欧盟提交了调查问卷,并接受了现场核查。“欧盟采用了印度一家公司的相关数据,作为第三方替代国(地区)数据,来计算所谓的倾销幅度,但是,现在程序上欧盟还没有把这些信息向企业披露。”
樊振华还认为,选用印度作为第三方替代国(地区),本身就是反倾销调查的一个瑕疵。“因为印度太阳能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技术革新、规模效应等跟中国企业都要差很多,所以它的成本是比较高的,这样比较对于中国企业是很吃亏的。采用印度企业数据算出来的中国光伏产品倾销幅度,那可能就是比较高了。”樊振华说。
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的税额,目前还没有官方说法,但外媒披露的一份欧盟委员会文件副本显示,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税的计划共涉及100多家光伏企业,对它们征税的税率不等,浮动范围在37%至68%之间,平均税率为47.6%。
该份文件副本还显示,尚德电力、赛维LDK、天合光能、晶澳太阳能将分别被征收48.6%、55.9%、51.5%、58.7%的关税。
“目前根据媒体报道,欧盟给英利的税率是最低的,37.3%。但这没有经过官方证实。”樊振华说。据樊振华介绍,100多家应诉的中国企业中,7家抽样企业会各自得到适用的单独税率,从37%到68%不等。非抽样的应诉企业,适用抽样企业的平均税率。
而根据此前美国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的经验,那些没有应诉的中国光伏企业,最后很可能被课以最高税率68%。“征税有可能会追溯3个月,但现在情况不明朗。”上述机电商会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欧盟反倾销“损人不利己”?
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不仅引起了中国光伏企业的强烈反弹,也遭到了欧盟企业的谴责。
欧洲平价太阳能联盟发起的致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卡雷尔·德古特的公开信,得到了欧洲20多个国家的700多家光伏企业、1024名企业高管的联名签署。后发表声明称,制裁中国光伏企业将“摧毁”整个欧盟的光伏市场。
公开信强调,欧盟市场上光伏供应链的价值70%在欧洲创造,上下游供应商创造的产值约400亿欧元,贡献了26.5万个工作岗位。而主张制裁中国光伏产品的那些企业,最多创造不过8000个工作岗位。
他们还引用欧洲独立经济研究机构“预测研究所”近日所做的一项调查说,如果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20%的惩罚性关税,将导致欧盟在此后3年内失去17.55万个就业岗位,损失184亿欧元的光伏产业增加值;如果惩罚性关税达到60%,3年内将失去24.2万个就业岗位,以及272亿欧元的光伏产业增加值。
“他们代表两个利益阵营。”李钢说,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对欧盟光伏产业链上前端的零部件供应方,以及最终的用户,都是有损害的。只有和中国企业同样从事太阳能面板制造的企业,要求制裁中国光伏产品。
机电商会也就此发表声明称,对中国产品设限将伤及欧盟广泛的上下游企业。中国光伏生产企业所使用的原材料、设备及生产技术大部分由欧美进口;中国光伏电池和组件的出口为当地下游产业如光伏发电安装业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岗位。
机电商会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从德国进口多晶硅7.64亿美元,占中国同类产品进口额的20%;进口银浆3.6亿美元。此外,几年来,中国累计从德国、瑞士等欧洲国家采购约180亿元的光伏生产设备。这极大地推动了欧洲上下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在相关领域的欧洲就业人数高达30万人。
“德国计划到2020年,再生能源发电量占到20%。但是,政府对光伏产业的补贴在下降,要完成20%的指标,唯一途径就是让成本降下来。如果对中国产品课以重税,一定会使成本急剧上升。这也是导致德国强烈反对制裁中国产品的原因。”张含冰说。
欧盟“算小账”的潜在风险
李钢用“一团雾水”来形容欧盟成员国对中国光伏反倾销建议案的投票。“表决是不公开的,不知道谁支持,谁反对。”不过,由于欧盟实行统一的贸易政策,各成员国的投票结果不一定会影响欧盟的决定。而且,在他看来,这一次欧盟对华反倾销显得“一意孤行”。
机电商会赴欧谈判的遭遇也能印证这一点。本来,经过中国政府与欧盟委员会多次沟通磋商,双方同意由机电商会代表中国光伏产业就该案价格承诺问题与欧盟委员会进行谈判,但机电商会表示,他们在提出务实可行的价格承诺方案后,欧方直接回绝了谈判方案,也不回应谈判工作组提出的问题和解释。“由于欧方完全没有表现出通过磋商解决问题的诚意,导致首轮谈判无果而终,宣告破裂。”机电商会在随后发表的声明中说。
对此,欧盟贸易司发言人在回应中国媒体时,否认了“首轮谈判破裂”的说法,他说,按照欧盟的程序,正式的实质性的谈判只会在初裁之后进行,现在中欧之间仅是技术性磋商。
阿特斯在欧洲的律师团队也持这样的看法。据他们在欧洲了解到的信息,针对中国光伏产品的临时惩罚性关税一定会开征。“从6月6日初裁到12月份终裁出台,这个期间一定是个很艰难的谈判过程。”张含冰对《中国经济周刊》说。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事实上,欧盟委员会根本无心与我国机电商会谈判,光伏反倾销的谈判,不仅局限在光伏行业,谈判更多的是在两国政府层面。
路透社5月22日披露的一份文件显示,欧盟监管方加大对中国当局的施压力度,威胁对中国太阳能面板和电信设备征税,意图将中欧投资协定、中欧自贸区协定等内容捆绑在一起谈判,以实现让中国开放更多市场的深层次目标。
“对于光伏反倾销,现在技术性的谈判已经不重要了,眼前的核心问题是,如果欧盟执意要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惩罚性关税,中方会采取相应的反制性措施,涉及多少金额会是对等的?下一步,贸易摩擦会不会由光伏产业延伸到其他产业,欧盟对短期的经济账过于算计,会不会影响中欧经贸领域的深度合作?经过这个事件,要让欧盟也有一个反思。”李钢说。
据了解,中国商务部去年11月1日决定对原产于欧盟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进行反倾销和反补贴立案调查。这是在欧盟对华光伏产品进行“双反”立案的背景下,中国国家层面支持中国光伏企业的反制措施。另外,近日有消息称,中国酒业协会已将葡萄酒反倾销申请递交商务部,商务部将对进口葡萄酒进行反倾销调查。
寻求欧盟以外的市场
尽管高层已经就光伏反倾销一案展开磋商,但一些中国光伏企业还是难掩悲观。有分析认为,欧盟“双反案”裁决之后,中国光伏产业将面临生死抉择,甚至一半企业将破产。
“所谓损人不利己,是在安慰大家,控制悲观情绪蔓延,然后再慢慢想办法。”一位光伏企业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自今年3月份以来,中国光伏产品出口欧盟几乎已停滞。“由于有征收关税的风声,欧盟国内的进口商要求中国企业押货款30%,以备将来缴税。3月份以来,中国企业基本没有出货了。因为本来就不挣钱,只想回笼资金。押货款30%,怕拿不回来,就算拿得回来,也押不起。自2011年以来,由于中国光伏产品产能过剩,有些企业出于回笼资金的需要,本来就是低于成本销售的。”
欧盟这次反倾销,对中国企业的影响,比上次美国反倾销要大得多。首先在涉案金额上,2011年,中国光伏产品对美国出口金额约为31亿美元,而这次欧盟反倾销案中涉案金额达210亿欧元。此外,美国反倾销针对的是中国生产的太阳能电池片,中国企业采购非中国生产的电池片就可以规避。但这次欧盟反倾销范围更广,阻断了中国企业曲线救市之路。
“抵制欧盟反倾销,和中国光伏企业反思自己的问题,是两码事。”上述光伏企业负责人说。
樊振华对记者说,从英利方面,不论是否存在反倾销的影响,企业都要不断进行革新,控制成本;另外要不断拓展新兴市场,包括东南亚、南美、非洲市场,同时也在培育中国市场。
“从政府层面,也要有宏观的把握,如果过多地把资源投入到某一个行业中,就会出现产能远远高于市场需求这种局面。”张含冰说。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