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加大。在国际市场需求萎缩的背景下,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扩大消费需求,一条重要途径是扩大中等收入群体。
一般来说,高收入群体虽然收入高,但边际消费倾向较低,新增消费支出占新增收入的比例趋于下降。并且他们在基本消费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会转向奢侈品消费,而奢侈品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低收入群体消费愿望强烈,但支付能力不足,也无法形成大规模的有效需求。只有中等收入群体既有能力又有愿望扩大消费。中等收入群体消费意识和消费能力很强,收入比较稳定,同时消费又较为理性,具有可持续性的特点,是形成社会有效需求的重要力量。因此,如果中等收入群体占人口比例较高,就比较容易通过刺激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则难度很大。
目前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占总人口的比例偏低。有研究表明,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比例大致为23%—25%,规模约为3亿人。与发达国家同等发展阶段相比,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明显偏低。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初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中产家庭比重达到60%以上;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60%的日本人认为自己处于中等收入水平。因此,推动我国经济增长尽快转到主要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的轨道上来,迫切需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此,应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初次分配机制,使各种生产要素公平竞争、公平参与收益分配,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引导更多的人通过学习知识和技能提高获取收入的能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保护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强化税收调节收入的作用。充分发挥税收、转移支付手段在收入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税收调节力度,改革个人所得税,完善财产税,推进结构性减税,减轻中等收入者的税收负担。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成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增加中低收入群体的社会安全感和对未来的心理预期,同时增加中低收入阶层的可支配收入,从而起到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例的作用。应按照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不断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稳步提高保障水平,实行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障卡制度。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府应努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稳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制定公开透明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政策,探索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共同参与的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把有稳定劳动关系、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并按规定参加社会保险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重点解决举家迁徙及新生代农民工的落户问题,促进农业转移人口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中等收入群体的新成员。
促进农民合理分享土地增值收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保证农民获得流转收益。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征地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合法权益,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
(作者单位:华东政法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