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在“生产性保护”中焕发生机--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非遗在“生产性保护”中焕发生机

2013年06月18日10:23    来源:新华网    手机看新闻

  新华网成都6月18日电(记者 陈健) 一根根细如毛发的竹丝在四川青神竹编大师陈云华的妙手之中来回穿梭,一幅惟妙惟肖的人物画卷渐渐成形……17日,在第四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这些传承千年的技艺焕发出夺目的光彩。陈云华说:“编一幅画通常要用上数万根竹丝,并且一点都不能走神,编错一根整幅画就报废了。”

  四川眉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杨宇介绍,青神竹编工艺需用岷江东岸生长的特种竹子,经锯竹、刮青、去黄、分层、晾干、刮薄、三防处理、染色、开丝、编织、整理、装裱等十余道工序完成。

  然而,记者了解到,非遗节上的“热闹”背后,不少非遗项目在现实中却面临“濒临灭绝、几近失传”的困境。国家对非遗传承人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如给予生活补贴,改善传承人的工作生活条件,对传承人授徒传艺给予扶持等。但是,这些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陈云华痛心地说:“在许多地方,从事非遗的人员减少,老者离世,后继无人,仅靠政府补贴度日不是长久之计!”

  眉山市文化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局局长田禾说,很多非遗项目濒临失传,一是由于城镇化进程加快,而民间技艺多在农村,尤其是展演性的非遗项目严重缺乏平台,传承人不再靠此谋生;二是由于没有走向市场,没有产业化。

  针对这种情况,近些年,一些地方对非遗采取了“生产性保护”的方式,将其打造成特色产业,增强其自身“造血”功能。这样不但解决了非遗传承、发展难题,还扩大了农村就业门路。

  34岁的残疾妇女兰和平是青神县南城镇百花村村民,幼时患小儿麻痹症,双腿落下终生残疾。以前,她多次务工被拒。去年,通过政府免费培训,兰和平学到一手竹编技艺,当上了竹编工人。“现在坐在家里搞竹编,每月能挣1000多元,这是我们残疾人就业的出路!”兰和平说。

  “通过‘生产性保护’,竹编成为解决就业、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杨宇说,青神竹编从业人员从2000年的200人发展到3万多人,带动全县农村从事竹编及竹制品加工业专业户5000多户,解决2万多名留守妇女及残疾人等就业问题,年人均纯收入3万元。

  田禾认为,青神竹编的成功经验有几个:一是有好的带头人;二是传统竹制生产生活用具被现代化产品替代后,走竹编艺术品的路子,迎合了现代消费者更高层次需求;三是有较完善的传承体系,包括师带徒、博物馆、传承场所等;四是最重要的产业化,有生产基地,有经济效益,带动了大批农民从事竹编生产,人才不断涌现,技艺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陈云华告诉记者:“现在,老百姓从事竹编生产的人多了,出现了不少大师水平的人才,再也不用愁青神竹编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发展。”

(来源:新华网)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