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强拆事件反思:历史名城如何破解“拆与建”迷局【2】--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财经频道滚动新闻

广州强拆事件反思:历史名城如何破解“拆与建”迷局【2】

2013年06月27日09:19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利益层面

  出让地块前应增设“文物影响评估”门槛

  【很多时候政府在出让土地之前,应该提前对该地块的“文物保护”风险进行评估;如果将可能面对“文物保护”的风险转嫁给开发商,开发商很可能铤而走险。】

  与金陵台、妙高台同样牵动人心的是,萝岗区5座先秦古墓被地铁六号线施工方以钩机挖毁。是什么原因,让施工方敢于铤而走险公然破坏文物?

  郑力鹏分析说,最直接的一个原因是,很多时候政府在出让土地之前,应该提前对该地块的“文物保护”风险进行评估,并知会开发商;如果将可能面对“文物保护”的风险转嫁给开发商,开发商很可能铤而走险破坏文物。

  两起破坏事件,都使舆论将矛头直指开发商与施工方,甚至建言政府不惜回收地块以示惩戒。然而,房地产开发商也表示自己很“受伤”。广州中原地产代理有限公司项目总经理黄韬认为,开发商同样是金陵台事件的受害者,“许多开发商买地时,并不知道这些房子是不能拆的。然而,政府一纸禁令下来就不让开发,也没有补偿,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工期延误会给开发商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曾有业内人士算过一笔账:一个总投资上百亿元的项目,每停工一天损失的资金成本高达50万元。此外,他们还要承担建筑方案修改后大幅增加的施工成本。

  “在历史文化名城进行开发,这自然是要承担风险的。”汤国华对开发商的自辩却不苟同。他认为,将文物列入风险评估是开发商事前就应做好的功课。发生问题后,开发商也有责任改变开发方案,造成的损失不应由政府单独买单。“当然,政府也应事先做好调研,预先知会开发商买地存在的风险。”他补充道。

  而郑力鹏则提出一个折中方案:政府在出让土地之前,应提前对出让地块进行文物和历史建筑的排查,评估地块的“文物保护”风险,然后在出让土地的条款中知会开发商要负责保护。

  在杭州以及国外一些城市,已经在尝试这种做法。政府会先主动进行文物探测与发掘,将土地“三通一平”后才移交开发商。

  而汤国华则提议,政府在审批建设项目时,可参照“环境影响评估”增设一道“文物影响评估”的门槛。“文物影响评估既牵涉到外部施工可能对历史建筑带来的威胁,也会涉及改造利用这些历史建筑可能造成的破坏”,只有通过“文物影响评估”才能批准立项,或能将损失降到最低。

  目前,广州市规划局已经启动针对已批项目地块的历史建筑普查。去年对1038个(实际是994个)已批项目地块普查时发现,共有173个地块内有历史建筑建议保留。但这也意味着,与金陵台类似,可能被一夜铲掉的历史建筑还有许多。

  事实上,近年来广州市对已出让地块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也付出了不小代价:2012年,政府从万科手中收回大元帅府地块,为此付出了至少7亿元;按《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压低了农讲所对面地块建筑物的高度,为此付出了至少5亿元……

  为避免金陵台类似事件再次发生,广州市有关部门现已紧急推出新规:凡送市规委会审议的重大平台项目,都必须附上历史建筑评价报告。由市规划局牵头,在前期已完成的历史城区内已批未建地块2万栋旧建筑普查基础上,再次开启对全市尤其是已批项目、在建项目的历史建筑的地毯式排查。

  发展层面

  旧城改造应以历史文化名城意识为首

  【“旧城改造的目的究竟是不是为了产生经济效益?这是问题的根源。”】

  “文化历史街区大多处于城市旧城区,它们就像是老人家。老人已经病了,不治,还要让他去赚钱,这不是加速它的死亡吗?”一位文物专家如是说。要破解历史文化名城“拆”字迷局,最关键的一环还在于“旧城改造”何去何从。

  “旧城改造,涉及的是价值判断的问题。”郑力鹏告诉记者。

  “旧城改造的目的究竟是不是为了产生经济效益?这是问题的根源。”汤国华认为,旧城“改造”应该成为“改善”更合适。改造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旧城居民的生活环境,而不是推倒重来,将旧城的居民全部赶走,重新进行房地产开发。当人们将旧城空间变成一棵“摇钱树”来开发时,这种做法已经和当初的用意背道而驰。

  是否让开发商参与旧城改造,是其中的一个争论焦点。“在开发商的眼中,历史建筑、老房子是没有价值的,它们紧紧盯住的是老房子下面的地皮。”郑力鹏表示。汤国华也认为旧城改造不能走开发商为主导的路线:“开发商肯定要在旧城兴建高层建筑,这势必对街区风貌构成破坏。”

  汤国华认为,旧城改善应更多依靠居民自身,政府有义务为居民提供修缮与重建的指导意见。而现实发生的一切,却让汤国华感到困惑。一些开发商主导的旧城改造项目被搁置后,街区环境反而日趋恶化,甚至连卫生、房屋的日常维护也无人问津。好端端的历史建筑里堆满了垃圾,小偷越来越多,居民们守不下去便只好搬走。

  眼下的类似问题几乎所有大城市都在共同面对,开发商越来越多参与到旧城改造项目也已成定局。“很少有城市能将其整体保护下来,必然要对旧城进行适度的改造利用。”郑力鹏说:“如果政府要兼顾旧城区的社会文化价值,就必须牺牲掉短期的经济价值,而这就需要改变唯GDP发展论。”

  汤国华也指出,针对旧城改造,国内外不少大城市在急速发展期都走过弯路,比如东京,很多是拆完重建,最后只能做一些假的历史建筑。而香港也如此,以致今天连一条完整的骑楼街也没有保留下来。但近年来,痛定思痛后,香港历史建筑的保护力度明显加强,不少成功活化利用历史建筑的案例值得借鉴。

  “如今,香港历史建筑普查也走在了广州前面,目前已经公布超过1400栋历史建筑了。”汤国华介绍,香港不仅有清晰的历史建筑保护名录,相关的监督机制也十分完善。发展局专门统筹文保事宜,任何历史建筑或文物古迹的改建或拆除,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相关部门及时联动,一致核查通过后方能执行,监察力度非常强。“香港对于历史建筑的活化,每一部门都会作出细致的规定,园林、消防、水务等部门都会从各自领域出发,针对每一个历史建筑作出专门的规划指引,非常具体、专业,可操作性强。”

  旧城改造应将历史文化名城的意识置于首位,成为受访专家的一致意见。汤国华表示,这首先应该反映在对开发商的资质要求上。“广州只能让那些文保意识较强、同时也愿意承担改善居民生活之责任的开发商进入。”而至于资金的筹措方面,有人建议启动广州文保修复基金,将社会各方,包括政府、开发商、民间人士的资本都吸纳进来,以备不时之需。一旦出现文保与开发之间的冲突时,就可以通过积极运作进行修缮与补偿。基金的设置也能推进社会大众的名城意识的提高与对文保事业的参与度。

  “保护历史建筑,必须是两种人,有心人和有钱人,有心没钱、有钱没心都不行。”在汤国华眼中,已提出建设“世界文化名城”蓝图的广州,正处在新与旧、去与留、拆与建的节点上,机遇与挑战并存。(记者 李培 杨逸 实习生 黎金鑫)

(来源:南方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