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强经济学提出人谈其支柱: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

克强经济学提出人谈其支柱: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

蒋皓

2013年07月23日06:57    来源:东方财富网    手机看新闻

  “李克强经济学”的英文单词Likonomics是由时任海外投行巴克莱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提出的,用来指李克强为中国制定的经济增长计划。概念甫一诞生,便具有属于自己的旺盛生命力,所孕育的改革正能量令人期待。

  Likonomics开始全球传播,成为继“李克强指数”后又一个炙手可热的“中国制造”的财经名词。中国“放开膀子”搞改革的特殊时代背景、新总理李克强经济学博士的强大学术背景,赋予了这个词汇独特的魅力和想象空间。

  争议之声伴随着中国经济的波动四起。已经离开巴克莱全职回到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任教的黄益平教授日前接受了《中国企业报》记者的独家专访,回顾了提出“李克强经济学”这一思想火花的始末,并澄清了一些误读。

  “李克强经济学”不仅是学术界的头脑风暴,更是发生在中国当下活生生的现实。外界更关心的是,“李克强经济学”爆发的强大能量,将把中国的改革带向何方?

  从“李克强指数”

  到“李克强经济学”

  任职辽宁省省委书记时,李克强喜欢通过三个指标来追踪辽宁的经济动向:全省铁路货运量、用电量和银行已放贷款量,以挤掉统计数字的水分,减少对宏观经济的误判。2010年末,《经济学人》杂志推出了一项用于评估中国 GDP增长量的新指标——李克强指数 (Likeqiangindex).

  无独有偶,2013年中,“李克强经济学”( Likonomics)横空出世。黄益平教授回忆说:“6月底,我在写给巴克莱资本全球客户的最后一份‘北京明信片’中提出了Likonomics(即李克强经济学)这个新词,并简要讨论了其三大政策支柱:不刺激、去杠杆和搞改革。”

  “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和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是巴克莱版“李克强经济学”概念的三大支柱,巴克莱一份最新研究报告说:“李克强经济学正是中国所需要的,因为中国经济急需重回可持续增长的轨道。”

  《华尔街日报》称,考虑到财经词典里已经有了“希腊脱欧”(Grexit)、“扭转”(twist)、“逐步削减”(taper)以及安倍经济学(Abenomics)等术语,再增加一个“李克强经济学”可能就显得俗套了。但鉴于中国当前所从事事业的重要性,确实值得创造一个新词加以描述。简而言之,李克强经济学代表着用短痛换取长期的益处。

  巴克莱预计,去杠杆和再平衡的经济政策有可能把中国推向“临时硬着陆”,未来三年里也许会有某个季度的经济增速会降至3%附近,但这样的减速应该是暂时的,因为经济改革应该会提高整体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增长快速反弹。换句话说,波动相对较大的经济周期未来可能将成为中国经济的常态。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为“李克强经济学”增加了“不教条,有弹性”两个新特点。在7月16日召开的经济形势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宏观调控的“上限”和“下限”,被评价为“既有战略定力,又有底线思维”。“如果安倍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是不论任何阻力坚决贯彻下去的经济理念,那么李克强的管理更具灵活性。下半年,或许会有刺激增长的政策出台。不过,这种刺激相对‘温和’。”鲁政委表示。

  鲁政委幽默地评价,三大政策支柱之一的“去杠杆化”,不如说是“不加杠杆”。“举个例子,原来1块钱借2块钱,‘去杠杆化’就是今后1块钱只能借1块5,‘不加杠杆’则还是能借2块,但不能更多了。”

  瑞穗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沈建光将“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定义为“理顺要素价格、打破准入限制以及涉足改革深水区”。

  作为对市场化改革有卓越贡献的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的学生,李克强总理在其经济学理论形成之始便认可了市场在资源有效配置中的重要作用。沈建光表示,“李克强经济学”更类似供给学派,有别于仅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等宏观政策来调节需求端的传统凯恩斯学派。《南方周末》早在3月就撰文将“李克强经济学”的内涵简要概括为“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

  李克强总理百日新政后,释放出三大明确的政策信号:一是新一届政府绝不会出台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二是新一届政府对经济下滑的容忍度在不断提高;三是全面而坚定地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让“改革成为中国经济的最大红利”,透过这些政策信号我们已经找寻到了“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和理论逻辑。

  黄益平对《中国企业报》记者坦陈,目前尚未听到李克强总理本人对“李克强经济学”的看法。不过,国内外各界大多是认同李克强总理最近几个月一再宣示的政策意向的,认为这些新的政策方向终于有可能让中国经济摆脱目前这个不协调、不平衡、低效率和不可持续的增长模式,从而走上长期可持续增长的道路。而“李克强经济学”恰恰是通过总结这些政策意向而得出的。至于其他媒体总结的“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有些是基于不同的解读,但更多的只是表述不同而已。

  澄清误读,破除“硬着陆”恐惧

  黄益平告诉《中国企业报》记者,目前对“李克强经济学”需要澄清两个非常明显的误解:第一,“李克强经济学”其实并非指经济学理论,而是泛指“李克强经济政策框架”或者“政策思路”,这个其实是有先例的,就像里根经济学和安倍经济学,因此不要随便往理论上扯。第二,“李克强经济学”并非“休克疗法”,中国的经济改革从来就没有实施过真正意义上的休克疗法。

  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误解是“李克强经济学”鼓励甚至推动经济“硬着陆”。“我确实低估了市场在面对硬着陆风险时的心灵脆弱度。”黄益平说。

  但他认为当前存在的“硬着陆”恐惧症其实也是过去长期实施保增长政策后遗症之一,增长速度稍有波动,市场便一片恐慌。

  他认为应该打破对经济周期下行的恐惧症,并提出了三点看法:第一,“硬着陆”其实是一个很主观的判断问题,今天我们认为是硬着陆的减速,明天可能不一定。过去我们特别担心GDP增速滑到8%以下,现在8%以下的增速已经成为常态。第二,从逻辑上看未来几年GDP增速发生明显下降,有一定的必然性。我们所说的“硬着陆”增长减速,在其他新兴市场经济确实是稀松平常的事情。第三,经济周期包括增长下行,其实是挤出劣质投资项目、提高经济质量的必要过程。即便如此,黄益平也从来不认为任何政府应该或者可以听任经济增长发生“硬着陆”,也没有任何政府可以完全不顾经济增长状况。

  “李克强经济学”与中国实际吻合度有多高?黄益平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三大支柱——“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政策、适度去杠杆控制金融风险和全面推动结构改革”, 不仅是学者做的总结和概括,更来自中国政府非常清楚的经济决策和政策意向。

  黄益平表示,新政府执政以来所采取的新的政策方向十分清晰,包括李克强总理本人曾经一再重申一些重要的政策信号,例如“政府主导的投资难以持续”、“用好增量、盘活存量”和“改革是最大的红利”等。自去年年底以来,经济增速不断放缓,市场上要求政府重回刺激政策老路的呼声一浪压过一浪。但政府一直非常冷静地判断经济局势,没有采取过激的政策。政府上下各部门都在集中精力筹划多方面的改革方案。

  黄益平说,“不刺激”,准确地说是“不再采取大规模的刺激措施支持经济增长”,或者“不过度刺激”,这和“稳增长”并不矛盾。黄益平一再重申,不要混淆现在“稳增长”和过去“保增长”之间的本质区别。他表示,任何政府都会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美国是这样,中国也是如此。当然,过去是“保增长”,以举国体制把GDP增长率推到9%甚至更高的水平。现在“稳增长”,是以财政或者货币政策手段放缓增速下滑的速度,让GDP增长率逐步稳定在新的增长潜力附近。李克强总理最近划出GDP增长下限,7%甚至更低一些,其实已经把“稳增长”与过去“保增长”的区别表述得清清楚楚。

  构建之中的首脑经济学

  回顾里根经济学、撒切尔经济学,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命名的经济学,不仅在于其名,更在于其施政的成效——从这个意义来说,“李克强经济学”尚在构建之中。

  中国经济行至年中,李克强划定的经济“下限”隐约可见。工信部官员称,从数据上看,目前宏观经济的指标不太乐观,大部分在底限区间的下半部分,个别指标踩在了底限边缘线上,甚至已经溜出了底限区间,而且还在继续往下走。7月17日的年中经济分析会上,以国家发改委为首的各部委共同向李克强总理提交了一份下半年调控措施的书面材料。这份侧重稳增长的报告以局部刺激政策为主。

  中国下半年经济政策调控的主要措施,将是李克强面对中国经济不断下滑态势出手干预的第一份政策草案。现在到了检验李克强对存在诸多矛盾和不确定性的中国经济微调的时刻。

  随着相关动作的频频出手,“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有没有变化?黄益平说,“李克强经济学”是一个政策框架,这是一个起码要管未来五到十年的思路。“我们判断一个政策方向,自然不能因为几个局部的、短期的措施匆忙下结论。部委动向更多的是应对短期经济波动,不同的政府部门的工作也各有侧重,发改委想多上项目,商务部想多支持出口,向来如此。”

  黄益平表示,判断“李克强经济学”的核心思想有没有改变,一是看会不会像2008年那样推出全面的刺激政策举国保增长,二是看从现在到三中全会期间会不会酝酿、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判断,7月19日央行决定放开贷款利率下限,就是政府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实现增长模式转型的一个重要宣示。如果政策目标真的变成了“保增长”,央行完全可以直接下调贷款利率并放水银行信贷。而放开贷款利率的下限,是作为利率改革甚至金融开放的重要步骤。

  有媒体总结,“李克强经济学”核心要点之一是——中国政府向市场放权让利,随着国务院会议的召开,持续推进制度创新,不断释放改革红利、激发市场活力,促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尽管海外对于“李克强经济学”有各种各样的猜想,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政府向市场放权让利的改革不会停滞。改革驶入深水区,中国带着阵痛加速转型。“李克强经济学”并不完全属于个人,其代表的不仅是新一届领导集体的治国理念与经济智慧,更是对3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践的总结与反思的结果。

  (责任编辑:DF070)

(责编:杨翼、蒋琪)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