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天大楼是不是少数大城市的专利?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会长陈秀山认为,这个问题应由市场说了算,最终也只有市场才能回答。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相继崛起了摩天大楼,高度的记录被不断刷新。不过,近年来,“高楼热”也席卷了不少二三线城市,远大集团拟在长沙市望城区建造的“世界第一高楼”天空城市只是其中之一。
陈秀山说,当企业提出要建一座摩天大楼,当地政府通常会全力支持且作为重点工程。“问题在于,人们在决策上的预期判断,是否符合当前及未来的市场需求?是否符合需求变化及城市建设的理念?”
陈秀山承认,从长远上看,二三线城市的确需要发展。但事实上,建造摩天大楼不仅是技术上的问题,也与资金来源、市场需求和城市规模密切相关。
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是,摩天大楼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加之其通常位于城市的黄金地段,必须有巨大的市场需求才较容易收回成本。陈秀山认为,如果项目的运转无法保持资金的良性循环,可能会拖垮一些企业,而如果没有企业接手这个楼盘,最后很可能形成一个“半拉子工程”,给城市带来严重的伤害。
“以长沙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天空城市的地理位置,我比较担心,它能不能租出去或卖出去?能不能收回它的成本,保持良性运转?”他说。
陈秀山把天空城市在望城区的地位称为“鹤立鸡群”。他认为,以望城区现有的条件,天空城市越高,其消防、抗震等安全风险越大,且消耗的能源也会越来越大。作为二三线城市,地方政府可能在把握摩天大楼建设方面缺乏合理有效的程序,容易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的代表之一,就是预期营销有没有足量的租户。“如果需求没有预见的那么好,一旦某方面出现问题,工程未来很难持续运营下去。”
“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实力不断壮大,城市化进程推进加快,城市之间存在着竞争。把高楼作为城市形象的一种标志,有可能推动‘高楼热’。”陈秀山说,但由于中国经济一直处于较快发展的过程中,近30年来都没有经历比较明显的衰退周期,所以无论从投资者层面或是从政府层面可能都会比较乐观,“心理比较膨胀。”
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陈秀山始终强调“市场能吃多少”是关键问题。他表示,在城市化过程中,企业化利用土地是一种选择,部分企业的确有资金、技术实力建摩天大楼,但建成之后能不能维持良性循环,这还有待观察。
事实上,二三线城市涌现的摩天大楼现象,被不少学者解读为“摩天泡沫的延伸”。其中存在的一个规律是,建造者需要去了解投资决策是否符合市场。作为企业,决策应该建立在对市场预期、对宏观经济及当地城市规模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预期有纰漏,建设难免有问题。
具体到长沙市的摩天大楼而言,长沙市现有写字楼的租金多少,摩天大楼的租金定在多少,卖价多少,能够吸引多少客户等,都需要非常详细的市场分析。陈秀山认为,如果仅是地方政府头脑发热,仅是相关企业拥有资金、技术实力就开始建摩天大楼,肯定多少有些盲目。
“从一些发达国家来看,大部分城市已经不再走‘高楼经济’这条发展道路了。”陈秀山说,摩天大楼毕竟只是外在的层面,一座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最终还是取决于城市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创新人才、科技教育及产业竞争力等方面。(邵艳)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