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杭州11月12日电(记者张遥、韦慧)数亿人参与的“网购狂欢”以350亿元落幕,“新经济”的活力毋庸置疑。
不断攀升的交易额背后,支付系统涉险过关,而首次由大数据指导的全国13家快递公司能否完成首秀,尚需在未来4天的物流最高峰中进行考验。值得关注的是,传统商业时代难以一一记录的购买、运输行为,甚至需求预测,通过网络技术都轻松抓取、勾勒。
“双十一”的劲爆数据透露诸多信息需要解读。
支付系统涉险过关 物流能力尚待观察
11日全天网商产生快递订单约1.8亿件,各快递企业共处理6000多万件快件,是去年“双11”最高峰3500万件的1.7倍--国家邮政局12日公布的最新数据,似乎可以让“抢得到就怕收不到”的消费者稍稍舒一口气。
今年首次投入“双十一”的菜鸟网络,试图通过大数据整合指导快递企业协作,让8000多人一觉醒来收到了自己熬夜抢购的商品。不过,面对24小时产生的1.5亿个包裹,大面积爆仓会不会上演,至少需通过最高峰的4天观察期。
快递公司各条线路运送情况、是否有雨雪天气,占全国快递运力95%的13家快递公司数据共享,加上国家气象局的天气信息,阿里巴巴、银泰、复兴张罗的这张快递“天网”能发挥多大效力,仍然有待检验。
惊人的消费数据又一次让支付和网银系统经历了大考。11日当天,天猫、淘宝通过支付宝完成的成交笔数达到1.88亿笔,最高峰每分钟有79万笔交易同时进行--这几乎是2012年交易笔数的两倍。
尽管支付宝的后台系统已经在此前五个月的准备中扩容了一倍,甚至提前进行过数次模拟压力测试,但火爆开场的局面仍然让支付遭遇了一些迟缓。
供职于北京一家国有企业的王若勤在朋友圈说:“试了三遍还是买不了,没法支付,早点洗洗睡了。”对于移动端出现的支付受阻情况,支付宝方面也坦言,“一开始还是出现了拥堵,量太大了。”
相比去年几家商业银行轮番宕机瘫痪、无法支付的场面,今年“双十一”已经有明显提速。但零点过后从支付宝跳转至各大网银系统,仍然有排队等候的情况,银行页面响应时间过长、电话客服线路繁忙仍然引来网民“吐槽”。
数据勾勒你所不知的“中国消费习惯”
有观点认为,电商造节只是将线下销售额搬至线上,但事实并非如此。通过大数据的分析,中国消费者一些出人意料的行为方式和心理图谱浮出水面。
——“像买衣服一样上网理财”渐渐成为习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以最短时间销售额破亿元的,不是家电,也不是女装,而是首次参加“双十一”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开卖仅10分钟,淘宝理财“双十一”产品国华人寿华瑞2号成交金额1亿元。今年以来大热的互联网金融,在“双十一”舞台上表现抢眼。“双十一”网购狂欢时间过半,有8家店铺进入“亿元俱乐部”,而刚刚获准在网上发售的金融产品中就有3家互联网金融店铺销售过亿元,超越服装、电子产品成为电商“新宠”。
——服装仍是网购主力军。“双十一”卖出了约50亿元的服装,女装销量是男装的6倍,行业规模与格局也可以管窥一二。
——狂欢盛宴影响蔓延至海外。
首次开启的“双十一”网购海外专场上,港澳台及海外的总交易金额约2.2亿元人民币,国际转运平台处理5.4万笔订单。其中,台湾地区的成交金额同比上升189%,新加坡加马来西亚增长率为215%。“国际版淘宝”为中国低迷的外贸出口打开另一种思路。
“我们更关注数字背后的东西,通过数字我们怎么样去真正的理解市场的力量。把做五六百亿、做千亿、做万亿的能力,放到真正的帮助更多的企业转型升级上去,真正的让整个社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经济手段进行运转。”阿里巴巴集团执行主席马云在11日傍晚的媒体见面会上说。
狂欢效应凸显变革的可能
“双十一”凌晨,第一个收到包裹的买家,买的不是衣服、食品,而是家电。“提前生产、包装节约了时间,”菜鸟网络COO童文红说。在预售、按需定制的C2B模式下,海尔电器“双十一”成交额达到1.75亿元。
在电商行业流传的一个分析是,数据不等于数字,它不仅仅是每个月有多少订单、多少商品或二维码。假如你是在线下开实体店,你可以计算出一共有多少人逛过你的店,但却很难知道这些人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他们会不会再来,而在电商世界里,数据分析甚至可以告诉你,他会不会再来、为什么没有来。
从这次网购狂欢来看,线上线下合作融合似乎进入“快车道”。但是既有的商业模式总是希望衰退的过程减缓并采取多种方式阻击新模式,线下卖场自然不希望只成为线上消费的“试衣间”和体验店。已经有企业在尝试变革——今年打通线上线下参与“双十一”的商业地产企业银泰在寻找一种“双赢”
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副教授章学拯说,实体企业应该在电商新消费时点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想方设法去降低通过电子的方式降低供应链成本,这样才能让自身有足够的效益、以及更富用户粘性的售后服务保障。
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主任曹磊表示,“双十一”狂欢效应为拉动内需创造了机遇,也让物流、支付、零售业甚至制造业在数据背后看到变革的可能,新的消费时点期待商业体系再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