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财经

  

国家治理新思维(声音·现场·直面时代问题 助力中国前行·特别策划)

九位书记的“新年汉字”

2014年01月27日05:41    来源: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村民在山坡上造地挖坑,扩大核桃种植。 
  本报记者 刘亮明摄

  大安市农业局送课到永庆村。 
  大安市宣传部供图

  西宁市城西区地税局派人上门向大学生创业者征求意见。
  本报记者 张志锋摄

  南昌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报到一切从简。 
  刘 铭摄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改革任务重大而艰巨。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在新的一年里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各地怎么抓、怎么干? 

  9位省市区“一把手”,用一个字概括——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北京市委书记郭金龙:

  筹

  全面深化改革是大势所趋、发展所需,是解决首都发展面临各种问题和挑战的唯一选择。要高标准、大尺度、深层次地筹划首都的深化改革。

  高标准,就是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一是思考在全面建成惠及13亿人的小康社会进程中,首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引领什么、承载什么、示范什么;二是从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已靠近世界舞台中心的高度,来审视新时期的首都工作。

  大尺度,就是要进一步开阔眼界,破除行政区划束缚,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融入首都经济圈、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视角审视首都工作,找到功能疏解的新空间,找到产业优化升级梯度转移的承接地,找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新起点。

  深层次,就是不回避面临的矛盾问题,在思考破解之策时从产业结构比例向功能定位深化,从政策条文向法规制度深化,从政府配置向市场决定深化,从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深化。

  本报记者 朱竞若整理 

  安徽省委书记张宝顺:

  创

  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安徽作为农村改革的发源地,要继续弘扬大包干精神,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再创体制机制新优势,进一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和动力。工作中,我们要突出一个“创”字。

  坚持创新驱动。紧紧抓住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的重大机遇,巩固和扩大合芜蚌自主创新试验区建设成果,坚定不移地走自主创新发展之路,推动经济与科技深度融合,为推动转型升级、建设美好安徽插上创新翅膀。

  坚持创业富民。用足用好三中全会释放的改革红利,着力激发各方面的创业热情,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潜力,形成浩浩荡荡的创业大军,使民营经济成为我省加快发展的主力军、增收富民的主渠道。

  坚持创优作风。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以贯之执行八项规定,坚定不移整治“四风”,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创新提升行动,真正以为民务实清廉的党风政风树形象、聚民心、促发展。

  本报记者 刘 杰整理

  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

  中

  河南话里,说“中”,就是说“好、能、肯定、行”的意思。新年说“中”,这是个好彩头。谋划河南未来的发展战略,我们不妨换个角度解读一下这个“中”字。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转型升级是河南爬坡过坎、攻坚转型的迫切要求。要转型升级、更好发展就必须打造比较优势,形成新的竞争力。河南身处“天地之中”,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用得好,将提升交通枢纽地位,构成发展的战略支点。通过完善高速公路网,打造“米”字形快速铁路网,建设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形成现代综合交通体系,河南将造就独特交通物流优势。

  做好“中”这篇文章,未来河南以大枢纽带动大物流,以大物流带动大产业,以大产业支撑中原城市群,形成区域经济增长极,从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新的一年、新的起点,河南重新审视自己,找准定位,加倍努力,以改革开放促进科学发展。

  河南一定“中”!

  本报记者 戴 鹏 王汉超整理

  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

  进

  准确理解中央“稳中求进、改革创新”总基调的科学内涵,中央讲“稳中求进”,不是求稳之稳,而是求优之稳、求质之稳、求高之稳、求远之稳。

  求优,就是优化经济结构、推动转型升级;求质,就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经济发展效益;求高,就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更高标准、更高水平的发展;求远,就是行稳致远,推动可持续发展,保持中国经济发展的持久延续。

  中央强调“改革创新”,是因为实现所有这些目标,都要通过改革创新来实现。因此,“稳中求进”是目标和方向,“改革创新”是实现“稳中求进”的路径和动力,两者是目标与路径的有机统一。其中,“稳中求进”包含了两个重要内涵:即转型升级要坚定不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坚定不移。

  基于这样的理解,湖北省委、省政府经过认真研究,决定将今年全省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确定为“竞进提质、升级增效”。

  本报记者 顾兆农整理 

  湖南省委书记徐守盛:

  责

  在《汉语大字典》中,“责”的释义之一是“责任,分内应做而且必须做好的事”。我的新年汉字,就是责任的“责”。

  作为在湖南工作的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扛在肩头的责任,既有党中央科学发展的谆谆嘱托,又有7200万湖南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的殷殷期望。守土一方,须造福一方。湖南是红色热土、毛主席的家乡,回应湖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把毛主席的家乡建设好,这份责任,格外重大。

  2014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我将同湖南的干部群众一道,立足省情,坚决贯彻落实中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促进“三量齐升”,推进“四化两型”。机遇十分难得,挑战不可忽视,我们会坚持一张好的蓝图干到底,不断增强大局意识、忧患意识、进取意识、责任意识,团结一心,求真务实,攻坚克难,为谱写中国梦的湖南篇章而努力奋斗。

  本报记者 吕明军整理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

  实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广西作为边疆民族地区,改革发展任务繁重,来不得半点虚功。

  脚踏实地谋发展。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保就业,优生态、强产业,兴教育、重人才,稳中求进。不简单以GDP论英雄,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实事。

  真枪实弹搞改革。以“革自己命”的勇气,动真格、出实招,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以改革实效取信于民。

  真抓实干扩开放。积极参与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对接粤港澳,打造新支点,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

  真情实意惠民生。多为群众着想,多听群众声音,多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党政机关过紧日子,让百姓过上好日子。

  新的一年,广西将在促改革上求突破,在抓落实上下功夫,敞开大门迎进来,迈开大步走出去,一心一意谋发展,咬定青山不放松。

  本报记者 王明浩 谢振华整理

  海南省委书记罗保铭:

  绿

  来海南“深呼吸”、晒太阳,享受满眼的郁郁葱葱,成为越来越多富裕起来国人的选择,也充分彰显了海南的绿色魅力。

  青山绿水、碧海蓝天是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最大本钱,必须倍加珍爱、精心呵护。我们在第六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了科学发展、绿色崛起的发展理念,强调实现绿色崛起最重要的前提是科学规划、最核心的支撑在于产业振兴、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开放改革、最基本的依托是悉心呵护海南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最有力的思想保障是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正确的政绩观、最终的目标就是打造中外游客的度假天堂和海南人民的幸福家园。

  实现绿色崛起重点要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我们将持续开展绿化宝岛行动,强力抓好节能减排。我们调整了考核评价指标,坚决破除“GDP英雄论”,树立“绿色政绩观”,让海南的优良环境真正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成为子孙后代的“金饭碗”。

  本报记者 马跃峰整理 

  贵州省委书记赵克志:

  同

  “同”,意指一样、相同,一齐、共同。

  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同心同德,同音共律,牢牢把握贫困落后主要矛盾和加快发展根本任务,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守住发展生态“两条底线”,努力实现加速发展、转型发展、跨越发展。

  我们将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同舟共济,同甘共苦,打好扶贫攻坚这场硬仗,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

  我们将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思想上同心同德、目标上同心同向、行动上同心同行,筑牢共同奋斗的思想政治基础,凝聚起改革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我们将坚持“忠实务实实干兴省,同心同苦同步小康”总载体,扎实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戮力同心,上下同欲,构筑“精神高地”,冲出“经济洼地”,把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描绘的蓝图写在贵州大地上。

  本报记者 汪志球整理

  甘肃省委书记王三运:

  转

  作为欠发达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甘肃必须盯紧把牢“转”字,精准发力、久久为功。

  我们将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不简单以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等战略思想,牢牢扭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稳中求进改革创新这一核心、提升发展质量效益这个中心——

  把转换观念作为前提,正确处理稳增长、转方式、调结构和惠民生的关系,在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中全面深化改革,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推动转型升级,在增强内生动力中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把转化机遇作为载体,抢抓政策和市场机遇,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推进经济文化生态战略平台建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把转变作风作为保障,深化教育实践活动,提升联村联户和效能风暴行动,为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提供坚强支撑。

  本报记者 林治波整理

         

  编辑视线

  求解当下中国的“问题与改革”

  如果要用一对词语来解读当下发展变化的中国,那么,问题与改革应该是合适的。“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问题”与“改革”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关键词。而对问题与改革关系的阐述,最深刻的概括是:“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

  过去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了新的起点。高级领导干部在关注什么、思考什么、推动什么?本报“声音”“现场”两个栏目刊发的近200篇稿件,可以作为生动的样本,而问题与改革,正是贯穿其中的主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三中全会《决定》的说明中指出:“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同时,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制度总是需要不断完善,因而改革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

  问题意识,是十八大以来中央对领导干部提要求使用的一个高频词。从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把握治国理政的根本遵循,到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整改问题,再到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攻坚克难、全面深化改革,中央都强调要增强问题意识、突出问题导向。

  找到真问题、抓准大问题,需要清醒的研判、战略的定力,更需要扎根群众,回应民意,从大局谋划,从要紧处着眼,从群众期待中汲取智慧和动力,切实解决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难点问题,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严峻课题。

  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以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从“问题意识”到“三种意识”,强调的是坚定不移实现改革部署的信心和决心。从落实的角度而言,进取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既是问题意识的递进延伸,也是其必然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不是变魔术,也没有捷径可走,只有不断增强“问题意识”与“三种意识”,攻坚克难,闯关夺隘,深化改革的决策部署才能真正落地,生根发芽。

  本期特别策划,不论是梳理分析、调查回访,还是约请九位书记说说他们心中的“新年汉字”,都是上下呼应、凝聚共识,都是对当下中国“问题与改革”的求解,从中不难窥见新的一年国家治理的新思维。期待这些思想的光焰激发行动的力量,建设性地回答时代的问题,将改革蓝图变为现实。

          

  专家点评

  通过传播平台

  展示执政品格

  领导干部发声需要传播平台,例如信息公开发布的平台、新闻媒体的平台。通过这样的平台,领导干部可以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特别是就某些具体问题阐明自己的看法,这都有助于群众更好地了解干部。知情促进参与,沟通凝聚共识,这将有助于缩小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从政治传播角度看,这也是一个展示执政品格的过程,也是一种表达、动员能力的体现。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 杨光斌 

  高级干部应该

  习惯公开言行

  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习惯于在公众视线下表达自己的观点、曝光自己的言行,很有必要。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官员与公众之间积极的、良性的互动。首先展示了自觉接受监督的意愿,而这种自觉是政务公开、阳光从政所需要的。我们乐意看到这种变化,但也更希望干部与公众的直接互动能够制度化、常态化。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范永茂

  获得民意支持

  不能“只做不说”

  党政干部公开发声,符合权力运行公开透明的要求。这有助于增强群众对党政机关及干部的信任度。产生误解甚至不信任,就是因为平时不了解、不熟悉。因此,领导干部应该调整埋头苦干、“只做不说”的思路。领导干部公开表达自己的施政理念,发表对于某些问题的看法立场,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获取民意支持,推动问题解决。这也是践行群众路线、开展群众工作的一种体现。

  中央党校政法调研部研究员 张 勇 

  报道领导干部

  改变只重“两头”

  长期以来,中央媒体有关领导干部的新闻报道比较关注“两头”,一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另一头是基层干部中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处于中间的省市领导干部的活动和声音比较少,而这“中间”层级的领导干部上对党和国家,下对一方百姓,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要靠他们来贯彻,改革发展要靠他们来推动落实,是非常重要的。人民日报的“现场”和“声音”栏目聚焦省部级领导干部,报道他们生动、鲜活、深刻的言论,近距离展示他们的活动,对有效塑造和传播领导干部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作平

  办实事别考虑

  “为形象加分”

  日常看到的省部级领导干部的新闻,多为会议、活动等工作报道,这主要不是媒体的问题,而是这些干部经常陷在会议和事务之中,没有多少深入实际的内容可报道。现在个性化的、鲜活的新闻多了,是新的变化。但应当注意的是,通过这样的报道“为自己的形象加分”,这种思路是不对的,领导就是服务,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作秀,而是要实实在在为民做事。改善形象,重点不在于表面化的事情。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要常态化,报道也要常态化,重在报道如何制度化地为老百姓办实事。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陈力丹

  本报记者 赵 兵 何 璐采访整理

        

  2013 省部级干部 关注什么?

  ——以 “声音”“现场”栏目188篇稿件为样本

  “声音”和“现场”,是本报以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含副省部级)为报道对象的两个栏目。

  “声音”栏目刊发领导干部的发言、谈话,真话、真情、真知,权威发言,百姓情怀,2013年发稿88篇。

  “现场”栏目主旨为“直面时代问题,助力中国前行”,现场特写,一线直击,报道领导干部的调研、会议等活动,2013年发稿100篇。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应对多重挑战,坚持稳中求进,实现良好开局,其中,用改革的办法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内生动力,成为鲜明特色。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中国的改革又站在新的起点上。

  省部级领导干部是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力量。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承上启下,推动落实,开拓创新,他们肩负着重大的使命和责任。

  分析省部级干部所关注的、思考的、推动的,不仅可以了解这个层级的高级领导干部的施政思维,更可以观察当下中国在求解“问题与改革”、在国家治理现代化方面的新趋势。“声音”、“现场”栏目刊发的188篇稿件,无疑是有价值的样本。

  通过对188篇稿件的话题领域分析可以发现,其中,干部队伍建设、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3个话题涉及最多,此外,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法治建设、民生服务和社会事业、意识形态工作、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也都谈到。这10多个领域,正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主要方面。其中谈得较多的几个话题,也体现出“一把手”工作的重心,同时,全面深化改革、群众路线和群众工作也印证了2013年两项重大的活动:召开三中全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声音”、“现场”栏目作为窗口,188篇稿件作为样本,呈现出统筹协调、上下呼应的改革方法论。顶层设计需要与基层创造相互激荡。走过2013年,步入2014年,我们有理由坚定信心、满怀期待。

  本报记者 朱卫禄 姚懿文整理 

    

  书记来了之后

  省长说过之后

  ——对“现场”栏目4篇报道的跟踪回访             

  “现场”栏目报道高级领导干部的调研、会议等活动,突出问题意识。讲了什么、做了什么,都要实实在在解决问题,杜绝作秀。

  对4篇报道的跟踪回访,也是一种“较真”。领导干部到现场是为了解决问题,我们更愿意看到通过扎实的调查研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推动制度建设,从根本上化解矛盾,使同类问题的解决程序化、规范化、常态化。

  书记来了之后、省长说过之后,变化发生了。而变化之后,是改革的深入推进。

     

  山西清徐县圪垛儿村脱贫谋发展

  “书记再来,肯定给个大惊喜”

  本报记者 刘亮明

  【新闻回放】

  2013年2月19日,山西省委书记袁纯清深入贫困山区太原市清徐县圪垛儿村调研,和村民共同探讨脱贫致富路子(见本报2013年2月21日11版“现场”栏目)。

  【回访调查】

  进入吕梁山,车子在山路上盘桓近一小时,圪垛儿村到了。数九隆冬,但山腰干果林地里仍随处可见管护劳作的村民。

  武有忠是村里红枣合作社的技术员,夏天,他和本家三叔武三绵跑了5趟山外的农贸市场,共卖了1000多斤葡萄,每斤卖了30多元,比在山里多卖了20多元,补回了冻灾损失,尝到了“跑市场的甜头”。省委书记袁纯清来调研时,留下的“因地制宜、科学种植、节水引水、市场经营”建议,成了去年一年全村的发展秘方。

  “袁书记嘱咐要多种核桃,耐旱。去年遭了冻灾,俺们没灰心,又整治山地种了60多亩核桃。”60岁的圪垛儿村核桃合作社负责人武三绵底气十足。武下生家老两口去年就加入了核桃合作社,4亩核桃都统一管理经营。71岁的女主人王反香快人快语:每亩有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米面有儿子给买,加上自己种的大白菜,过个庄户人家的日子没问题!

  年轻的大学生“村官”高旭斌介绍,去年,按照袁书记的嘱咐,村里一是在山上建了二级提水站,今年开春把管线一铺,灌溉就有了保障;二是通过扶持村上的能人,组成了2个核桃合作社、1个红枣合作社,为全村科学种植、管理做出了示范。

  说到愿望,乡亲们几乎异口同声,当紧的是两件:一是能把出山的5公里多山路修好,二是在建提水站的同时,再能把10多公里外养天池村的山泉水引过来,那圪垛儿村就有了百年基业。“地里的好东西产的多了,运出去也值钱了,观光采摘旅游呼呼就干起来了,还愁兜兜里钱少?如果袁书记再来,肯定能给他个大惊喜。”

  【当事者说】

  定下的水池子修好了,今年就能浇山上的核桃、红枣了,肯定能有好收成。回去替俺们好好感谢袁书记。

  核桃合作社社员 王反香 

  话都说在了关节上,因地制宜,科学种植,节水引水,市场经营。这一年,俺村就是这么干的。

  红枣合作社技术员 武有忠 

  吉林大安市安广镇永庆村科技助增收

  “专家到田头,发展不发愁”

  本报记者 刘文波

  【新闻回放】

  2013年8月22日,吉林省委书记王儒林来到大安市安广镇永庆村走访调研,坐在炕头上和农民唠实嗑,共商农村发展大计(见本报2013年9月4日11版“现场”栏目)。

  【回访调查】

  近5个月过去了,大家提的意见和建议落实了没有?村里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些什么变化呢?记者重返大安市安广镇永庆村回访。

  上次当着省委书记的面,有村民提议:除干部下乡外,还应多派些农业专家、畜牧专家下来指导生产。“这个建议迅速得到了落实。”永庆村党支部书记肖树芳说,大安市整合农业、畜牧、农机、科技等部门的农业专家、畜牧专家来到永庆村,集中指导、举办培训、入户传授。“利用冬闲更要推广农业科技。”春节前,农业局、畜牧局、科协还将“打捆”来永庆村进行技术培训。

  专家们带着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实实在在促进了村民增收。村民周保国对养羊这事,刚开始还很犹豫,畜牧专家入户传授技术后,他了解了羊的疾病防治、育肥等管理方法,增强了信心,试着买了10只羊,不久下了19只羊羔。“这几个月就把本都回来了,纯利润都到一万五啦。”他兴奋地说。

  想上项目,缺钱怎么办?大安加大了土地收益保证抵押贷款开展力度,将永庆村纳入重点扶持范围,积极组织166户群众进行申报,已帮助27户农民利用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53万元。

  上次王儒林还把省电力公司总经理一起带到永庆村,村民谈到抽水灌溉以柴油机作动力不如电机作动力省钱,希望进行“柴改电”。现在大安农电部门正在协调上级公司筹借设备和材料,确保在春耕生产前完成“柴改电”电力设施的架设安装任务。

  【当事者说】

  专家们来的次数非常多,我都数不清了。需要什么技术,就来什么技术。我挑头搞起了高光效种植专业合作社,推行了300亩高光效玉米种植,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秋收比上年增产了一成多。

  永庆村村民 吕红军 

  青海西宁市大学生创业困难开始解决

  “期待作风转变成常态”

  本报记者 张志锋

  【新闻回放】

  2013年9月2日上午,青海省委书记骆惠宁直奔西宁市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了解大学生创业的困难,特别是机关作风方面的问题,现场办公协调(见本报2013年9月3日11版“现场”栏目)。

  【回访调查】

  再次来到西宁市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大学生们脸上多了笑容,他们说:上次提的多数问题开始逐步解决。

  大学生创业者面临的共性难题是:小微企业没有有效抵押物,融资比较难。去年9月10日,青海省金融办派人到该中心,向大家推荐合适的贷款品种,西宁市金融机构已推出“爱心贷款”,通过爱心企业联合担保,帮助小微企业贷款。但是,每年放贷规模、名额有限。该中心都是小微企业,处于孵化期,特别需要“救急”。经严格审核,西宁景山会议会展中心等3家企业分别获得5万元贷款,银行很快就放贷。

  如今,一些个性化的问题也逐步得到解决。城西区个私协会派人上门逐一核对,征求企业负责人意见,退还此前收的会费。城西区地税局派人登门,与创业者朱莎等人进行沟通,解释说明一些税收优惠政策在青海全省的执行情况,消除误会,取得理解。青海省体育局对外合作处一位负责人与创业者张倩进行对接,还给张倩引见了群体处、省爬山协会负责人,初步谈成一些合作计划。张倩说:过去不知道去找哪个部门,找到了人家也不一定接待。

  多位大学生创业者反映:近几个月来,工商、税务等部门的服务意识和质量明显好转。

  变化令人欣慰,但一些大学生仍有担忧:书记来调研,让我们尝到了甜头。我们更希望,机关转变作风,依法依规办事能够成为常态,坚持长久。

  【当事者说】

  “爱心贷款”钱虽然不多,对我们可是雪中送炭。省金融办还组织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免费培训,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金融政策和信息,补了一课。

  西宁景山会议会展中心负责人 范志敏 

  一次到城西区国税局办事,已到下班时间,一家企业还有30多张表格要填,该局一位副局长就陪着填写。要在过去,很可能立刻下班走人,让你改天再来。

  大学生创业者 小 吴 

  江西改进会风

  “少了,短了,实了”

  本报记者 吴齐强

  【新闻回放】

  2013年1月10日,江西省省长鹿心社在省政府会议上要求,全省上下改进会风、转变作风,“会风不好,是作风不硬的表现,群众看在眼里、烦在心里”(见本报2013年1月11日11版“现场”栏目)。

  干部新体会

  不摆花草、没有宴请,会议天数同比减少过半

  去年年末,共青团江西省委书记曾萍参加了在南昌举行的江西省委十三届八次全体会议,会风的变化令她记忆犹新:“两天半的会期,中午就结束了,没参加过一次宴请,很多朋友一年没见,但大家自觉遵守八项规定,会场上见面打个招呼。”

  同样是会风转变,万载县机关事务局副局长张芜最有体会的是“不摆花草”。以前,每次会议花草的摆放问题让张芜很头痛,“一年大小1000多场会,先不算购花经费,光是花要怎么摆、摆多少、雇人搬花盆,都是会议准备工作中的苦差事,一年还要多花上四五万元。”现在,张芜轻松不少,会场不摆花,简单、大方和清新。

  据初步统计,截至2013年12月17日,以省政府名义召开的全省性工作会议57次,比2012年减少41.2%;参加会议总人数5520人,比2012年减少51.9%,会议总天数28天,比2012年减少56.6%。

  机关新时尚

  领导讲话变短、变实,“无会周”蔚然成风

  赣州市基层干部易雄辉所在的宽田乡,距离县城约40公里。以前他每次从乡下赶到县里开会,一开就是大半天,最多的时候同时接到3个会议通知,每当这时,他只恨自己分身无术。

  现在,“无会日”“无会周”已渐渐变成党政机关的新时尚。去年12月29日上午,正在古埠镇童埠村调研工作的镇长吴萍说,因为赶上县里的“无会周”,这一周没有参加过一次会议,几乎每天都在全镇各村之间穿梭,尽管有点辛苦,但心里非常踏实,把节省出来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基层调研、为民办事,对年尾收官、明年起步有着很大的帮助。

  “现在开会坐在台上的领导少了,领导讲话变短了,重复的话、无关紧要的话少了,在下面听会的精神多了,打瞌睡、随意接听电话、交头接耳的明显少了,会议效果大大提高了。”新建县大塘坪乡党委书记熊慎湖的看法代表了不少基层干部的观点,“现在开会随意性少了,从议程到组织,都更加务实高效。”

  评测新重点

  会议效果不在讲话长短,把时间用在会后落实上

  2013年9月10日,江西省政府召开森林防火、松材线虫病防控、国有林场改革暨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只用半天时间部署四方面工作,会议数量减少,市县领导叫好,避免了多次前往南昌开会。

  南昌正处于棚户区改造关键时刻,年初,记者在南昌海关旁边的一栋小楼里,看到南昌各县市区的主要负责同志和负责旧城改造、棚户区房屋拆迁的领导,加上市城建委、国土局、规划局、土储中心、财政局等单位负责人,足足40多位,几个会议套开,协调解决土地收储和房屋拆迁工作。

  江西省省长鹿心社认为,会议本身无对错,关键看内容,会议效果不在讲话长短,重点在落实。

  文风会风,反映党风政风。针对“文件多”“会议多”“检查多”“评比多”等顽疾,江西各地迅速出台评测实施意见,按照“提高会议实效,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的要求,严格控制会议数量、时间、规格。可开可不开的会不开,可合并开的会套开,必须开的会短开,明确发言人数、内容、时间,尽量做到“不开会,少开会,开短会”;切实提高会议质量,把时间用在会后落实上。

   

  版式设计:蔡华伟


  《 人民日报 》( 2014年01月27日 10 版)
(责编:李卓、王溪)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