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春节长假,电影版《爸爸去哪儿》成为不可忽视的热门话题。该片上映8天揽入5亿元,在市场和观众追捧之余,“拍摄周期太短、不能叫做电影、扰乱电影市场”等质疑声层出不穷。该片监制滕华涛近日接受了京华时报记者电话专访,他认为,对于《爸爸去哪儿》是不是电影的质疑可以商榷,但“扰乱电影市场”的罪名有点大,“这样一部电影不会改变整个电影格局,也许会出现一些习惯性的跟风和复制,但不可能对整个格局产生改变,大家不用这么紧张。”
□《爸爸》爆红
争议声中黑马奔跑
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一期播出后,5对星爸萌娃一夜之间萌翻全国。第一季节目结束后,制作方趁势拍摄了同名电影版。该片自去年11月底立项,12月初开拍,今年1月31日正式公映,拍摄时间5天,后期制作时间一个多月。
上映之前,许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个春节档虽然不乏大片,但《爸爸去哪儿》会是一匹黑马,但没想到这匹黑马会这么狠。连日来,该片力压明星云集的《澳门风云》,与3D大制作《大闹天宫》分庭抗礼。截至2月7日,《爸爸去哪儿》累计票房已达5.09亿元,首周票房刷新了2D华语片纪录。
在受到市场青睐的同时,《爸爸去哪儿》也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质疑:“《爸爸去哪儿》彻底颠覆了电影的定义。”“一部花5天拍摄的综艺节目升级版居然这么火,这样的电影市场让人觉得悲哀。”影评人“暗夜骑士”表示:“电影市场居然要靠一个电视节目来喂饱,这说明中国电影工业本身已经差到无法满足市场需求了。”一些激进的影迷甚至在网络上喊出了“爸爸去哪儿滚出电影圈”,并形成微博热门话题。
□片方说法
“伪电影”照搬节目?
是不是电影可争论
《爸爸去哪儿》照搬节目模式,它究竟是不是电影?这成为业界议论的焦点。对此,滕华涛认为这点值得商榷,“从电影艺术上来说,它是否电影大家可以慢慢去争、去讨论。但从技术上来说,这是一部电影,因为它是用电影设备拍摄的,后期制作也是按电影程序来走,符合电影技术审查标准。”
滕华涛称,虽然电影是按栏目的结构形式走,但后期剪辑和声音做了一些调整,更强调事件性、悬念性、紧迫感等。
快速赶工趁热圈钱?
这是高强度的5天
《爸爸去哪儿》拍摄周期只有5天,从拍摄到上映不足两月。上映前,“趁热圈钱、粗制滥造”的质疑之声已不绝于耳,上映后更成为争议的重点。滕华涛坦承,当出品方天娱找他监制时,他也觉得这么短时间制作一部电影是不可能的事儿,“但我的性格特别喜欢做这种不可能的事儿,我想尝试一下,这个极限任务能不能完成?我觉得这对整个电影工业是有好处的。”
对于拍摄周期短的抨击,他说:“我相信这是假内行说的话,真正看过电影或者真正懂的人会觉得,5天内拍摄这么大量的素材,达到这样的技术标准,必定是高强度的5天。”他说,这个5天是靠庞大的400人摄制组支撑起来的,后期制作期间各个部门的时间都是按小时来计算。
对于“粗制滥造”的说辞,滕华涛认为,影片品质基本上达到了他自己要求,“一是不能有穿帮镜头,画面里不能出现工作人员和机器,这在电视上可以接受,但在大银幕上会影响观影。另外声音得符合影院放映的技术标准,其实同期录音的复杂性超过了很多电影,因为小孩不会给你第二次机会,不可能重拍。”
票房凭什么这么火?
坚持真人秀春节档
有人说,《爸爸去哪儿》票房的火爆让人看不懂,这是中国电影市场的悲哀。闻听此言,滕华涛笑了,他说自己从《失恋33天》以来,已经习惯了这些争议。他认为,《爸爸去哪儿》的票房成功有必然因素,“节目本身有基础,这样温情、正能量、有笑有泪的东西都会受到欢迎。另外档期合适,它不在春节档上就没有意义了。”
“用真人秀形式,大年初一上映”,这两点是滕华涛的坚持。“我起到最大的作用可能是坚持拍真人秀,他们原来是想拍固定的故事,我听他们讲了一天各种各样的故事,还有穿越版的。”这些故事都被滕华涛否决了,他解释说:“一是因为创作一个故事需要时间,天才也不可能在几天之内凑出一个好剧本,这不符合创作规律。我越听越觉得,如果我是一个观众,为什么要买票看这么一个莫名其妙的故事。二是因为我觉得观众喜欢《爸爸去哪儿》就是因为它是真人秀,爸爸和孩子的反应是记录形式的,而不是设计的,我们可以设计环节和任务,但不能设计他们的反应,小孩们的出乎意料的反应恰恰是最宝贵的,不能丢。”
扰乱中国电影市场?
不可能改变大格局
《爸爸去哪儿》的大卖引起了一些业内人士的担忧,有人认为这种赚快钱的电影会扰乱中国电影市场,令投机性的电影越来越多。对于这些意见,滕华涛直言:“我觉得他们过度紧张了,这样一部电影不会改变整个电影格局。也许会出现一些习惯性的跟风和复制,但很难复制成功。首先你要有这么火的一个节目,还得看是否有搬上大银幕的可能性。就算有,一年也就拍一部,不可能对整个格局产生改变,大家不用这么紧张。”
此前《中国好声音》也推出了电影版,但票房惨淡。滕华涛表示他没有看过《中国好声音》电影版,因此不好做评价,“可能因为《中国好声音》编了一个故事,观众为什么要进电影院去看一个编出来的《中国好声音》故事呢?”他建议说,如果有综艺节目想改拍电影,首先要寻找节目中最优秀的部分,在电影中保留、升级。
□业内观点
这是一次成功的游戏
知名评论人韩浩月昨天接受京华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虽然他个人并不能像很多观众一样懂得欣赏这部电影的欢乐和笑点,“但从市场行为来看,这是对市场分析透彻、定位准确的一部电影,它对春节档的观影需求有一个洞见性。”他认为,《爸爸去哪儿》无论票房成败都不会亏,“它的投资很小,演员又是现成的,哪怕票房不好,也是对电视栏目很好的宣传。”
他认为,《爸爸去哪儿》是在规则之内做了一个成功的游戏,“我想片方肯定是带着投机心理,但说它扰乱市场这个罪名有点大了。它对市场造不成干扰,可能只会影响到其他综艺节目跟风去做几部这样的电影,对整体的电影发展产生不了任何影响。”
对于未来有可能出现的跟风之作,韩浩月建议跟风要趁热,“时机特别重要,还要掌握好档期。《爸爸去哪儿》票房这么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还在热度上,第一季刚播完,话题正热,又赶上春节档的家庭观影需求。比如《最强大脑》之类的节目要拍电影,一定要趁热。像之前的《中国好声音》过了大半年,热度已经过去,再上映的话就没人去看了。”
(来源: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