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①:“椰香公主”号邮轮 |
![]() |
扫描二维码 |
海口
海口,地处海南岛北部,北濒琼州海峡,自北宋开埠以来,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海南建省20多年里,省会城市海口已由一个边陲小镇发展成为风光秀丽、宜居宜游的绿色生态城市,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等10多个称号,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近年来,海口借助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东风大步前进,培育了以汽车制造、生物制药、食品饮料为支撑的新型工业,以热带果蔬、水产、花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以旅游、会展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在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指引下,作为环北部湾唯一的省会城市、我国经略南海的前沿城市,海口正朝着建设“宜居、宜业、宜学、宜游”“养眼、养身、养心”的首善之城目标迈进。
小小水巷口,竟是海口的“根”。
“帆樯之聚,森如立竹。”明代海南籍名臣丘濬曾这样描绘中外商船寄泊海口的盛况。1897年,海关记载往来海口港的外轮多达428艘。当时海口的航运码头就在水巷口。
从水巷口到秀英港,再到新港、马村港,海口的中心港区一路西迁、不断扩建。今天,海口港年集装箱吞吐量突破百万标箱,中转箱量占环北部湾港口总量的40%以上。
面对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号角,这座因海而生、因港而兴的城市,再次扬帆起航。“借助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契机,海口将大力发展航运、中转、物流等业务,建立完善的交通运输体系,努力打造成为背靠华南、面向南海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加工基地。”海口市市长倪强信心满满。
水巷口:从“下南洋”码头到骑楼文化名街
水巷口曾是海口最繁忙的码头。南来北往的商贩、进出中转的货物、驻足歇脚的旅客,云集于此,使海口成为面向南洋的商贸中心。
“当年,祖父带着13岁的父亲‘闯南洋’,就是从水巷口出发的。”55岁的马来西亚华人林明炳说,父亲在马来西亚娶妻生子,却一生不置产业,魂牵梦萦的是海南老家。
上世纪20年代初,海口拆城扩街,“下南洋”的海南人纷纷回乡置业,水巷口一带,一座座融合欧式建筑元素和本土文化的南洋骑楼应运而生,形成风情独特的街区。
骑楼,融会中西文明。龙凤呈祥、松鹤延年、福禄双喜等砖雕花饰图案,彰显中国祈福文化和海南本土风情;哥特式、古罗马券廊式、巴洛克式等建筑样式,呈现别样的异域风味。海口的骑楼建筑群现存600余座,占地约2.5万平方米。2009年,海口骑楼老街入选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骑楼老街,是海口作为通商口岸的历史佐证,是海口人引以为傲的文化名片,是海南籍华侨寄寓乡愁的精神家园。然而,由于历史变迁和年久失修,许多骑楼外墙剥落、花饰残缺,有些被肆意拆建,昔日繁华的商贸中心,一度演变成杂货店、菜市场扎堆的喧嚣市井。
2010年,投资2.9亿元的海口骑楼老街保护工程启动。“骑楼老街整修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努力保存历史印记与建筑风貌,挖掘文化内涵,而不是做假古董。”海口骑楼修缮顾问、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戴仕炳说。
经过3年多修缮,中山路、水巷口等几条百年老街焕发新生。“大亚旅社”“广惠药行”“远东公司”等60多个湮没于水泥墙壁、广告牌下的老字号门牌,再露真容。咖啡馆、工艺品店、炭画室等文化业态渐成气候。
听说骑楼老街重修,原本探亲的林明炳兴奋不已:“父亲在吉隆坡打拼,唯一的心愿就是挣了钱回家。我是带着祖父和父亲的心愿回来的。”他放弃吉隆坡一家知名超市的管理工作,在骑楼老街开了“林记”马来西亚风味餐馆。
餐馆里摆放着打字机、煤油灯等老物件,墙壁上悬挂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画、峇峇娘惹的图文资料,还有马来西亚各州的旗帜,向客人展示马来华人的生活。可口的椰丝糕点、地道的马来风味,使“林记”成为很多华人华侨的聚会点。
“这里有点像我们在马来的同乡会馆。漂泊在外,很多人把会馆当成了家,在那里终老。”在会馆浓浓的乡情中长大的林明炳说,希望自己能像当年下南洋的先辈一样,担当中国和马来西亚文化交流的使者。
登上骑楼露台,放眼北望,海甸溪对岸高楼林立,昔日繁忙的水巷口码头早已功成身退,化为车流不息的河堤大道。但码头的钟楼犹在,南洋风情的骑楼群犹在,它们无声地告诉人们,这里曾经是“海上丝路”的节点,也是海口港城的起点。
秀英港:从客货运码头到国际邮轮游艇母港
从水巷口出发,沿滨海大道西行8公里,便到秀英港。
“再过几年,这里将成为国际邮轮母港、游艇帆船基地。”海南港航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蔡汝贤说,适应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秀英港的功能将由客运、货运码头,逐步转型为邮轮游艇码头。
在海口港装卸作业第一线工作了20年的张陈慧说,刚到秀英港时,装卸作业区机械化程度不高,就连腐蚀性较强的水泥,也得靠装卸工人从40多摄氏度高温的船舱中一包包地扛出来。经过几代港航人的努力,扩建码头、改进装卸设备、发展集装箱中转业务,秀英港一跃成为百万标箱港口。
海口港28条内贸航线覆盖华南、华东、华北、东北沿海主要港口及长江水系主要港口,3条外贸航线通过香港、海防港、胡志明港辐射到世界各国主要港口。2005年至2013年,海口港口吞吐量年均增长14.8%。2013年,海口港进出岛旅客730万人次,约占全省的55%,进出岛车辆130万辆次,约占全省的70%。
然而,秀英港已“运不动”一个飞速发展的海口。观澜湖国际度假区、东寨港红树林湿地公园等一批优质旅游景区的兴起,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今年春节,海口旅游再创新高,接待游客人数同比增长52%。
海口港扩建扩能势在必行。适应海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海口港一分为三,功能定位更加明晰:新海港区将逐步承接秀英港区的汽车轮渡业务,承担海南绝大部分旅客及农产品和生产、生活、基建物资的进出岛,与粤海铁轮渡共同打造海南陆岛运输中心和现代化综合交通枢纽;秀英港则逐步转型为国际邮轮母港、游艇帆船基地;马村港将承接散杂货和集装箱业务,建设成为环北部湾集装箱中心枢纽港和面向东南亚的区域物流中心。
全新的港口布局,将使海口的“海上丝路”更加宽广。
马村港:新兴枢纽港区助力国际物流贸易和现代加工业
从秀英港向西40公里,一马平川的马村港与波澜不惊的海面融为一体,不远处的沙湾岛像一叶扁舟静静地守候和见证着海口未来中心港的“茁壮成长”。
今年4月13日17时10分,“茂油288”轮最后一根缆绳系妥,马村港中海油码头首次靠船作业成功并正式投入使用。这个能满足3000万立方米油当量产能的南海西部油田勘探、开发、生产等后勤支持中心码头,打响了海口建设综合性中心港区的头炮。
作为海口港未来的主体港区,新建的马村港能容纳四五十个2万至10万吨级深水泊位,预留发展岸线14公里,其后方规划港口物流、临港加工等产业用地约800公顷。
摆在美好愿景面前的,是海南经济总量偏小、原料与市场两头在外的岛屿型经济的现实,海口何来建设区域航运中心的底气?
蔡汝贤认为,最大的优势在于海口处在中国面向东盟的最前沿,是“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和联接中国大陆及辐射东南亚的桥头堡。
东盟已成为海南第一大贸易伙伴。2013年,海南对东盟的贸易额达到27.38亿美元,增长幅度达62.35%,增速位居全国沿海省市之首。
“经北部湾港口的货物通过海口港中转运往东南亚、东北亚地区,比起通过珠江口地区港口或湛江港中转,要缩短100多海里。建港口好比开饭馆,硬件设施齐全,服务质量提高,大船自然会进港。” 蔡汝贤说。
马村港区的建设,将产业园区纳入整体规划,形成园区支撑港口经济、港口推动临港经济发展的“区港联动”。
10月16日,在紧邻马村港的海口综合保税区,入驻企业正建设仓库和厂房。已落成的仓库里,堆满了从越南进口的固态橡胶。从事橡胶贸易的大印集团2012年入驻后,已累计完成350亿元的贸易额,上缴各项税收近1.6亿元。因为看好海口的贸易前景,该集团投资9亿元在海口综合保税区内建设17万平方米的仓库。
除了提供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保税区还开展红酒、珠宝钻石等高端商品展示交易、奢侈名品拍卖、免税品仓储分拨配送等业务。保税区内的国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今年5月开业后,已举办过多场酒类推介会和珠宝鉴赏会,交易额超过3000万元。
在临港片区内,另一座规划面积达60平方公里的科技新城建设已经启动,一期15平方公里的市政基础工程即将完成,明年将有企业入驻。项目负责人、海口高新区管委会主任朱东海认为,新的“海上丝绸之路”给绿色新型工业发展提供机遇,驱动我们着力打造健康、信息、医疗、教育等融合新型工业和高端服务业的产业体系。
新丝路、新港城、新产业、新文化,海口奔向新境界。
人民网链接地址:http://tv.people.com.cn/n/2014/1030/c364580-25940852.html
版式设计:张芳曼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4日 13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