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态文明建设擦亮美好生活底色 湖南省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近日,人民网记者跟随自然资源部组织的采访团走进湖南省常德、郴州等城市,见证潇湘大地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动人故事。
在湖南省常德市,一剂生态治理“良方”让曾经的“臭水沟”变身城市“金腰带”。
穿紫河是流经常德市城区的一条千年古运河,全长17.3公里,流域面积27.97平方公里。1952年,因水系改道,穿紫河被迫切断了水源补给,变成了无法自净的“断头河”。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河道因城市扩张被分割成多段水体,周边居民区、养殖场、工厂产生的生活垃圾、废水过量排放,使穿紫河水体污染加剧、流域生态环境恶化……
2006年,为治理穿紫河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提高流域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常德市启动了穿紫河生态修复治理工作,开展了中欧合作的穿紫河流域海绵城市“水生态、水安全、水环境、水文化、水资源”五位一体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一剂生态治理“良方”助力穿紫河由曾经的“臭水沟”转变为集“文化河”、“商业河”和“旅游河”于一体的城市生态系统和生态价值实现平台,为整座城市和居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态产品和综合效益,成为了城市的“金腰带”。
穿紫河上,“水上巴士”正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新选择。人民网记者 车柯蒙摄
“如今,随着穿紫河生态修复治理成效的显现和‘水上巴士’项目、沿河商业产业的发展,以穿紫河为中心的常德特色旅游线路逐渐形成,中断近40年的穿紫河航道得以恢复,穿紫河两岸文化、旅游、娱乐等相关产业每年实现收入3000万元以上。依托穿紫河良好的生态环境,带动沿岸商圈和高档住宅的综合开发,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赢。”常德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少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
十月,正值晚稻收割的季节。一幅秋收画卷在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稻田公园”内徐徐展开:这边,一台台水稻收割机在稻浪中穿梭;那边,农人们在收割后的稻田中施肥,准备种植油菜,为来年开春的油菜花节做准备。
湖南省郴州市安仁县“稻田公园”内,农人们在收割后的稻田中施肥。人民网记者 车柯蒙摄
安仁县是湖南省的传统农业大县,也是典型的水稻之乡。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安仁县“稻田公园”是湖南省2013年在永乐江镇龙市乡连片推进农村土地整治项目的一个区域,整个公园面积达5万余亩,连片稻田1.4万余亩。
据安仁县自然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家元介绍,为充分保护耕地,提高水稻亩产,安仁县自然资源局对稻田公园核心区的水利设施进行了重点改造,在公园内普及具有景观、生态、经济三重价值的“稻稻油(两季稻子一季油菜)”种植模式。
土地是生命之基,是农业发展、农村兴旺、农民富足的制胜法宝,是乡村振兴发展的最基本保障。“‘稻田公园’的建成不仅美化了环境,提高了农田生产能力,还将实现对城市周边基本农田的永久保护。”张家元说。
农业转型发展的进程中,稻田正成为生态湿地和美景。如今,“稻田公园”接待全国游客已突破千万人次,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农副产品的销售收入更是逐年增加。
“公园建成后,我们种点小果园、弄点小夜宵,一年还可以赚个十多万。”一名村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安仁县委书记王洪灿表示,下一步,安仁县将坚持以铁的底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统筹抓好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让每一寸耕地都成为丰收的沃土。
汝城县,隶属湖南省郴州市,1934年,红军长征路过汝城县文明瑶族乡沙洲瑶族村,留下了“半条被子”等感人故事,为汝城讲好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发展红色旅游奠定了坚实基础。
汝城县自然资源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蔡海明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为建好湖南沙洲红色旅游景区,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补短板,汝城县自然资源局重点做好了沙洲重点项目建设、产业发展在土规调整和用地报批等土地要素保障工作。
如今的沙洲村,古色古香的民居错落有致、菜园围篱绿意葱葱、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我们沙洲村变成了4A红色旅游景区后,大家都吃上了‘旅游饭’,日子越过越红火。”当地村民朱新说。
城市的“金腰带”穿紫河、为村民谋福利的“稻田公园”、红色旅游景区沙洲村,正是湖南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展现新作为的生动缩影。
据介绍,湖南省自然资源系统始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保护与保障,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决走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如今的潇湘大地,生态文明建设正融入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文化建设各方面,探索出了一批“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模式,一条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和谐发展道路正铺开。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