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实体经济新变革 业内聚焦“软件定义”创新活力
近日,工信部印发《“十四五”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到,重点加强政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做强做大创新载体,充分释放“软件定义”创新活力,加速模式创新、机制创新,构建协同联动、自主可控的产业创新体系。
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灵魂,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制造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关键支撑。据统计,“十三五”期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产业规模效益快速增长,业务收入从2015年的4.28万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8.16万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3.8%,占信息产业比重从2015年的28%增长到2020年的40%。
“软件定义”近年来广受关注,而此次《规划》也重点提及“软件定义”。《规划》认为,“软件定义”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特征和新标志,已成为驱动未来发展的重要力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软件定义”?“‘软件定义’就是用软件去定义系统的功能,用软件实现硬件系统运行效率和能量效率最大化。”在清华大学软件学院教授向东看来,“软件定义”的本质就是在硬件通过软件编程去实现虚拟化、灵活、多样和定制化的功能,实现软件与硬件的深度融合。
向东表示,“软件定义”应用十分广泛,大量应用于网络设计、存储系统设计及芯片设计及测试等。它还在卫星设计及汽车设计等领域普遍应用,主要体现在芯片设计上。此外,“软件定义”在通信系统也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通信系统举例,在2G、3G、4G时代,电信运营商在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只能通过大量采购各类专用通信设备完成建网,而各家专用设备形成的一个个“孤岛”,让运营商难以构建高效统一的网络及管理平台,无法对网络资源进行全面控制与调度。
其实,早在2015 年,国内三大运营商已开始运用“软件定义”重构网络,电信运营商基于“软件定义”的网络重构,催生了大量的通用服务器加虚拟化软件的需求,因此“软件定义”通信产品具备了广阔的应用市场。
我国“软件定义”通信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国内“软件定义”通信产品技术提供商较有代表性的新华三、赛特斯等。这些企业主要面向数据中心、通信网络和智能化运维等领域,提供新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与技术服务,提升件化和智能化水平。这些科创型公司通过“软件定义”技术与产品,帮助电信运营商建设更高效、更弹性、更智能的5G网络,有效促进了5G与千行百业深度融合,为整个社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可靠、敏捷的新型基础设施。
《规划》还提到,“软件定义”扩展了产品的功能,变革了产品的价值创造模式,催生了平台化设计、个性 化定制、网络化协同、智能化生产、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了平台经济、共享经济蓬勃兴起,已成为生产方式升级、生产关系变革、新型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长足发展的同时也仍然面临着很多挑战。专家表示,我国软件产业链供应链脆弱,存在断裂风险,产品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原始创新和协同创新能力亟需加强。软件与各领域融合应用的广度和深度需进一步深化,企业软件化能力较弱,制约数字化发展进程。
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司长谢少锋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进一步夯实开发环境、工具等产业链上游基础软件实力,提升工业软件、应用软件、平台软件、嵌入式软件等产业链中游的软件水平,增加产业链下游信息技术服务产品供给。
“软件定义”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为此,工信部信息技术发展司副司长江明涛表示,一方面要大力支持开展“软件定义”及泛在操作系统平台相关理论和技术研究,构建“软件定义”核心技术体系;另一方面要培育“软件定义”创新应用生态,建立面向高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智慧城市等典型行业领域的“软件定义”解决方案,组织开展试点示范,探索“软件定义”生态发展与运营模式。
“目前‘软件定义’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如‘软件定义’高性能互连技术,到底哪一种网络更适合哪种应用目前还在进一步讨论。”在向东看来,最重要的还是坚实的基础技术及基础算法,每一种网络架构都必须配置坚实的基础互连技术及基础高性能CPU或服务器,这样才能提高“软件定义”网络的性能。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推荐阅读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