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探访南水北调后续工程——
数字技术引进来 建设按下加速键(在现场)
在引江补汉工程施工现场,工人正在进行掘进始发前的设备调试。 |
机械手臂灵活摆动,数控钢筋剪切生产线自动运行……走进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补汉工程8标项目经理部综合加工厂,数字化的生产流水线马力全开,加工完的钢材将被用于引江补汉工程。
“过去钢材的加工主要依靠人力,现在有了数字生产线,不仅提高了效率,也提高了产品质量。”中国水利水电第十四工程局有限公司引江补汉工程8标项目经理部党支部副书记贺景超说,“比如,数控立式钢筋弯曲中心的投用,让钢筋的弯曲成型加工更加便利。传统弯曲设备需要四五个人操作,现在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加工精度也得到提高。”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建设的重大项目,输水线路总长194.7公里,预计2029年底实现贯通,建成后将连通三峡和丹江口两大水库。
引江补汉工程从地下穿行,隧洞埋深大、线路长、洞径大,施工挑战巨大。如何及时掌握工况、提高施工效率?
数字技术落地引江补汉工程,地下工程“搬”入屏。
“我们用高标准三维建筑信息模型建模和高精度倾斜摄影技术,把自然立体空间转化成虚拟空间,工况一目了然。”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信息机电部信息化处处长吴仕红说。地形、岩性、施工场景,一一映射在数字世界。
巨大的弧形屏幕上,几个虚拟人像正在移动。“这是隧洞里施工人员的定位轨迹。”贺景超指着屏幕,并掏出一个黑色方盒说:“这个叫超宽带定位技术人员定位器,施工人员随身佩戴,脉冲信号穿透地层传输数据,精准定位、反馈情况、一键呼叫。”
大数据“跑”起来,模型预演,决策更科学。“三维激光扫描仪,将隧洞开挖轮廓线、初支断面及衬砌断面转化成数字模型;炮孔布置、装药调整、光爆参数等动态化设计,提高施工效率,保障施工质量和安全。”吴仕红说。
大地之下,面对高地应力、高水压、高岩石强度,如何高效凿岩掘进?
刀盘飞转,削石如粉。12月2日,引江补汉工程首台硬岩掘进机在湖北省保康县掘进始发。
“这个大块头就是‘江汉先锋号’,目前国内引水隧洞项目中使用的最大直径单护盾硬岩掘进机,整机长度约160米,重约2800吨,开挖直径12.23米。”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引江补汉工程4标项目经理部党工委书记刘文友说。
大块头有“聪明大脑”。刘文友一一列举:“江汉先锋号”集成综合地质预报、刀具磨损及状态监测、护盾卡机预警及评估等系统,能有效应对沿线复杂地质难题;设备搭载了同步推拼技术模块,隧洞掘进和管片拼装同步进行。
目前,“江汉先锋号”硬岩掘进机正以月均进尺225米的速度向前推进。据了解,为了让硬岩掘进机早日投入使用,中国南水北调集团和相关单位协同攻关,推动步进机构、前盾、中盾、尾盾、刀盘焊接和组装有序开展,目前全线所使用的10台硬岩掘进机已有4台完成下线验收。
工程建设按下加速键。截至2024年12月4日,引江补汉工程主隧洞掘进已超过3.3公里,沿线施工支洞掘进总计超过15公里。“我们深入开展大洞径输水隧洞施工技术研究、加快推进智能建造,高质量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中国南水北调集团江汉水网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工程管理部主任尹建勋说。
《 人民日报 》( 2024年12月31日 04 版)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