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關於進一步推進新股發行體制改革的意見(征求意見稿)》正式結束征求意見。征求意見稿引起了業界的廣泛討論,人民網股票整理出較有代表性的媒體言論如下。
人民日報海外版:股市一聽新股就嚇得哆嗦
IPO重啟最大的傷害在於投資者情緒,短期內會沖擊股指的表現,但是隨后市場將會恢復原有的運行趨勢。從A股歷史上7次IPO重啟的情況來看,雖然IPO重啟當日的市場表現跌多漲少,但跌幅卻很有限,而從IPO重啟后的一個月內市場走勢來看,7次中有6次都出現一定幅度的上漲。因此,從中長期而言,隻要首發融資規模不是過大,IPO對市場的影響基本為中性。
人民網:IPO市場化改革尚需配套措施防利益輸送
在目前中國証券市場整體誠信體制還不成熟的基礎上,証監會將發審決定權也交還市場不具有可操作性,對於二級市場投資人的保護效果更差。而且核准制、發審委都是証券法規定的,在証券法未修改之前不能違背。但是,就意見稿的具體措施看,發行定價和節奏交給市場的同時,還需要為防止利益輸送制定一系列詳盡的配套監管措施,並在實踐中加強落實和核查。
証券時報:別光看到利空 IPO重啟積極因素也不少
在時機選擇上,管理層在股市低迷時發布IPO重啟的消息,而不是簡單地等A股炒起來再啟動IPO。有業內人士認為,那樣做可能在時間上損失,同時為了啟動投入的資源會非常多,有可能得不償失。這也許還體現了管理層的自信,管理層用了7個月的時間對發行辦法做了一個重新的完善,重點IPO的價格和大小非的鎖定時間與減持的價格都做了很大的改進。退一步講,即使短期對股價產生影響,但長期對市場發展也是有利的。
証券日報:IPO真正市場化的路還很長
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尤其是股票發行審批制度的改革,是一項涉及市場方方面面的根本性基礎性的制度改革,引起爭議,十分正常。此次征求意見稿不缺亮點,但客觀上講,僅憑一次改革是不可能解決根本性的全局性問題的。畢竟政策要講連續性,改革要言漸進性。畢其功於一役,既不客觀,也不現實。
人民網:重啟IPO應拉開資本市場新一輪改革大幕
必須正視、重視IPO重啟的問題。資本市場如果缺少一級市場的存在,那麼就是不完整的,而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恰恰是其最基本的功能之一。但是,僅僅強調融資功能而忽略投資者的回報和保護,就是本末倒置,這也是中國資本市場牛短熊長的根本原因。
中華工商時報:IPO改革須緊密圍繞市場化展開
新股發行市場化所體現的並非是簡單意義的招股說明書預先披露時點、其他股權形式或以股債結合的方式融資、發行人自主選擇等因素,實際上新股發行的市場化機制是一個非常廣泛的概念,它由發行體制、法律追溯、市場化接軌二級市場交易方式、機構公平競爭等諸多方面的結合。而市場化最為關鍵的是自由競爭、優勝劣汰機制與法律機制的真正結合,才可稱為嚴格意義的市場化機制。從目前來看,我國新股發行制度要實現真正市場化,不僅需要分清政府與市場的邊界,而且還要法制大環境相匹配。
上海証券報:IPO將告別“管價格 控節奏 切蛋糕”
本輪改革在新股發行端的市場化上可謂“跑步前進”,在詢定價、自主配售、發行窗口等方面徹底放開,給予市場自主空間的同時,將在客觀上推動各類主體逐步形成博弈的格局。在特定時期曾存在於發行市場的“管價格、控節奏、切蛋糕”現象將成為過去。
國際金融報:IPO重啟時間左右A股走勢
6月7日晚間發布的新股發行體制改革征求意見稿,雖然尚未對處於端午節休市的A股產生影響,但已經在証券業內激起了廣泛的討論。盡管征求意見稿在強化信息披露、穩定股價、加大監管執法力度等方面均有亮點,但更多的業內人士認為,改革方案並未觸及証券市場問題的本質。而對於股民而言,更多的擔憂來自於對IPO重啟即將到來的擔憂。
21世紀經濟報道: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應把釋放改革紅利放在首位
總之,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應把釋放改革紅利放在首位﹔過去20多年,証券市場改良多於改革,以至於市場的融資功能與股指不自覺地挂鉤了。其次,即便在不改變國家法律的情況下,單純以技術層面而言,監管制度的完善也大有空間。不管如何,與其把壓力留在監管部門,不如徹底放棄父愛主義,讓融資的壓力由企業及主承銷商去承擔﹔更關鍵的是,讓股市的融資功能真正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動力。
中國經營報:新股發行制度改革需要再徹底一些
這一次新股發行制度改革較之前的歷次改革有所進步,但仍然停留在“術”的層面,深層次的體制改革並未觸及,行政審批的權力發審並沒有實質性的改變,《征求意見稿》還算不上一個真正市場化的改革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