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管理“盛宴”暗藏隐忧--财经--人民网
人民网>>财经>>股票频道>>股票频道滚动新闻

资产管理“盛宴”暗藏隐忧

2012年11月26日13:37    来源:中国证券报    手机看新闻

  “资产管理”恐怕是当下最热门的金融术语。几乎所有的金融机构,银行、信托、券商、基金、保险甚至期货公司都在大力宣传要为客户做资产管家、财富管家。

  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后的几十年间,居民收入增加,很多家庭积累了一定的闲置资金。而我国一直实行管制利率,不能体现真实的资金市场价格,存款利率长期低于实际通货膨胀率,居民存在旺盛的理财需求。应当说是投资者对固定收益类理财产品的旺盛需求造就了目前资产管理的热潮。

  无利不早起。金融机构热衷资产管理,自然与旺盛的市场需求有关。而通过资产管理业务,金融机构能够得到丰厚的回报也是不争的事实。

  换个角度来看,金融机构是否能做到毫无私心地为客户着想,站在客户的角度做资产管理?答案恐怕不那么乐观。

  先说这两年资产管理业务“一户独大”的银行。股市低迷、房产调控持续,让银行理财产品一下子备受追捧。有这样一组数据,2009年,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不到6000款,2010年突破了1万款,发行规模达到7万亿元。而在2011年,银行共发行理财产品2.38万款,发行规模达到16.49万亿元。到2012年11月20日,商业银行就已经发行了逾2.8万款人民币理财产品。

  仔细分析一下,2011年高达16.49万亿元的理财产品,银行是如何管理的?都投资了哪些领域?给投资者的回报几何?银行又从中收益多少?恐怕很难有人说清楚。

  还有,近年来随着银行理财产品而大行其道的“资金池”业务更是广受诟病。“银行的资金池对外界而言就像一个黑匣子。”某基金公司的产品总监如是评价。

  此外,银行精心设计的理财产品能够让理财资金在月末、季末的几天作为“活期存款”趴在账上。表面上年化收益有4%-5%,可产品募集期、产品到期后几天都只能算做活期存款,这样“掐头去尾”一算,收益率其实和一年定期所差无几,而银行如此设计却巧妙地满足了监管要求。银行如此理财究竟是为谁着想?

  再说信托。本轮房地产调控以来,信托公司借开发商资金饥渴之际发行了大量房地产信托,年收益率大概在10%以上。这个收益率恐怕是目前所有信托产品中最高的。但手头只有十几万闲钱的小白领基本别想投资信托,因为大多数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的门槛是100万元。

  有个独特的现象也格外值得关注。非银行金融机构迈出的“资产管理”第一步往往是和银行合作。原因很简单,银行不仅手握天量的储蓄,近两年规模就达十多万亿元的理财资金更是机构们资产管理的对象。信托公司因为“傍”上了银行这个大佬,其信托资产规模迅速突破6.3万亿元,超越保险成为资产管理市场上的“二把手”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有专家指出,我国资产管理市场的扭曲就在于信托、券商、基金等都在围着银行转,争当银行的“通道”,帮助银行建立起一个“二元结构”,很可能使银行得以隐瞒风险、逃避监管,而与真正的资产管理无关。

  抛开这些质疑不论,从更高一个层面讲,当资产管理遍地开花的时候,银行称理财是遵循《商业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管理办法》等文件,信托公司则依据《信托法》,基金公司表示按《基金法》来办事……同样的理财行为依据的法律法规各不相同。怎样界定资产管理,怎样用统一的规范约束资产管理值得业界深思。只有将基本的法律关系理顺,才能让资产管理对投资者而言更加公平,才能让资产管理业务真正兴旺发达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 高改芳

(来源:中国证券报)


相关专题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