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經濟之聲《天下公司》報道, 盡管早有心理准備,但當人們看到李寧公司去年巨虧20億的消息時,心裡多少還是為之一顫。這家國內的第一運動品牌,自上市八年來首次交出了一份不及格的成績單,公司興衰,行業冷暖,一目了然。
相比公眾的不解和驚愕,李寧公司倒心若止水,公司執行董事金珍君解釋,公司賠錢自然與市場大環境有關,但更主要的是,李寧去年實施了一項總額達18億元左右的復興計劃:這18億資金原可分年計提的,但長痛不如短痛,李寧選擇了一次性包圓,於是乎,原本“微虧”的報表,直接變成了扎眼“巨虧”,李寧可謂“壯士斷腕”。
李寧的這劑“復興”猛藥,能否真正的起到“刮骨療傷”的作用,我們還無從知曉,甚至李寧公司董事會主席李寧也承認,公司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但何時能夠扭虧為盈,還尚未得知。但是有一點,至少值得李寧慶幸,它已經取得了“輕裝上陣”的優勢,未來數年不再受財務數據的牽絆,這可能是其他國內運動品牌無法比擬的。
年報僅代表過去。放眼未來,李寧公司面對的又將是一個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一方面,去年以來的國內運動品牌收縮風,不僅沒有收緊,反而又愈刮愈烈的氣勢,無論是李寧,還是匹克、安踏、特步等運動品牌等公司,今年都無法回避“清庫存”和“關店潮”﹔再加上國際運動品牌巨頭耐克、阿迪的加入,今年的國內運動品牌市場必定又是一場血戰﹔另一方面,外部市場腥風血雨,李寧自身也面臨重塑品牌的挑戰,如何去繁就簡,將繁冗的多品牌化整為零,回歸體育本質。未來數年,李寧需要在一場聲勢浩大的暴風雨中,完成一次自我轉型。
好在李寧已經“利空出盡”。“輕裝上陣”的李寧,顯然有了前車之鑒之后,將更加明白專注的意義。隨著國內體育大環境的好轉,以及本土服裝品牌的好轉,李寧能否再度崛起,值得我們關注。
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就是,李寧巨虧20億元的消息公布之后的第二天,李寧股票上漲近5%,這算是市場對此最真實的反應嗎?(經濟之聲評論員雷佳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