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在2010年明確規定,未取得預售許可的商品住房項目,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以認購、預訂、排號、發放VIP卡等方式收取定金等性質的費用。但開發商們對此視而不見。買賣房號、辦白金卡“參加搖號,憑號抽簽選房”等承諾比比皆是
法治周末記者 孫政華
房地產“國五條”細則即將實施,北京市民購買二手房踴躍,但相比之下,一手房的“搶購”趨勢更加明顯。
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和通州區之間的一個名為北京新世界的新樓盤開盤,雖然沒有大力宣傳,但是排號購房者早已上千。
開盤當日,僅半小時時間,北京新世界的255套房源就被全部認購。很多沒買到房子的客戶並不甘心,還在多方詢問,希望可以“撿到”退下來的房源。
法治周末記者調查發現,雖然北京很多樓盤的開盤售價尚未公布,但“一手新房”還是一路看漲,而已經開盤的開發商也都進行了較大幅度的提價。
北京還有一些樓盤更是出現了24小時排隊買房的現象,甚至一號難求。
房少人多的現實,讓很多業主抓住了購買“房號”的救命稻草。記者在網上發現了不少轉讓房號的、自稱是已購得房號的購房者。位於四環附近的一個房號要價已達七八十萬元,且由於緊俏,都標明“謝絕還價”。
一手房搶購趨勢明顯
3月2日“國五條”細則出台之后,各地的二手房交易都出現井噴。房產業內人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北京3月的二手房交易量最終很可能超過3萬套,將達到正常月份的3倍左右。
這樣的買房也催生了恐慌買房、激情交易、強買強賣、假離婚等諸多現象。而集中交易導致的房價升溫可能會招致更加嚴厲的調控,該業內人士表示。
相比之下,“一手房”的“搶購”趨勢更加明顯。
事實上,北京市新盤今年3月的開盤量原本預計共有36個,多數分布在大興、房山、通州等郊區。而直到今年3月已經過去了一半,實際的開盤量隻有7個。很顯然,大部分開發商都採取了捂盤惜售的銷售策略。
一手新房的房價也一路看漲。北京市門頭溝區北京新天地銷售人員告訴法治周末記者:“過完年到3月這段時間,北京新房平均每米都漲了2000元,我們當然也要漲,均價在3萬元左右。”據悉,這個樓盤2007年第一次開盤時的價格每平方米隻有5000元,而去年這個樓盤的銷售均價就已經達到了每平方米2.3萬元﹔2013年的3月15日,這個樓盤再次對外銷售時的均價已經達到了每平方米3萬元。
一位購房者曲女士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她家住南三環,很想就近為父母買一套房子以便照顧。二手房並不便宜,新開盤的房子是自己的首選。而太大的戶型價格承受不起,希望有個100平方米以內的最好。
但當她咨詢一位房產業內人士白先生時,被告知“北京現在在四環以內的一手房源幾乎是沒有了”,而地理位置符合她要求的是位於東二環、南三環之間的首開“璞?公館”,還有新房源在售,但都是200平方米以上的大戶型,均價在36000元左右。
白先生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很長時間以前,北京的一手房源就已經被搶光了。《北京市2011-2015年國有建設用地供應計劃》中有這樣的表述,北京“三環內將原則上不再新增供應住宅用地,四環內原則上不再新增供應集中建設的經適房項目用地”。所以房子相對會“越來越少”。
而在這個過程中,花錢買“房號”也開始普遍存在。
白先生解釋,“房號”的銷售形式多樣,最常見的是銷售各種“貴賓卡”,價位不等,有的貴賓卡價格甚至達到10萬元以上。而商家在銷售貴賓卡時就已經毫不含糊地承諾,擁有貴賓卡的客戶享有“優先選房權”。對於緊俏搶手的房源而言,其實貴賓卡價格就相當於“房號費”。
新開盤房源一號難求
媒體報道,此前的中信城銷售一手房源時就存在炒“房號”的現象。
一位中信城三期的購房者告訴法治周末記者,當時有中介索要20多萬元的號費,承諾“保証買到想要的”。
該業主在質疑其承諾“是否靠譜”的同時,也對其懷有希望,因為根據售樓人員的說法,在購房者連售樓處還沒看到的情況下,可以提前登記,領號排隊。據說領了號排著隊的人有幾千個。
法治周末記者在網上確實找到了當時購房者所說的“中介”的電話,因為時過境遷,該電話早已停機,該“中介”的身份也無從確定。“他們都是開發商的人,或者至少與之有著密切關聯。”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
當時,一位叫孫國棟的“房號”中介還對購房者稱:“(購買房號后)如果您考慮2號樓的話直接就可以簽約,如果考慮3號和4號樓的話開盤可以簽約……2號樓開盤前我們也都是這麼操作的,(購號者)全部都簽到了自己滿意的房子。”
房少人多的現實,讓很多業主抓住了購買“房號”的救命稻草。
有網友在網上留言:“中信城二環內,升值空間多少,您自己比誰都清楚……以后想買中信城,可以明確地告訴您,隻能買二手了……”所以這樣說來,能夠買到房號的購房者,還算是幸運者。
前述白先生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北京一些豪宅根本不用開售樓處,房源就從后門走了。這種現象並不鮮見。
更有甚者,法治周末記者在網上發現了不少轉讓“房號”的、自稱是已購得房號的購房者。位於四環附近的一個房號要價已達七八十萬元,且由於緊俏,都標明“謝絕還價”。
買賣房號令行不止
前述業內人士告訴記者,房號炒作者通過改“底單”的方式,將買房的權利交換出去。所謂底單,即《購房意向書》。購房者購房需要和開發商簽訂《購房意向書》,但離真正的《購房合同》簽訂,尚有一段的時間,且須在住建委網上備案之前進行操作。
但根據規定,商品住房嚴格實行購房實名制,認購后不得擅自更改購房者姓名。
而媒體報道,中信城炒房號確有其事。“想買中信城三期的房子,先交10萬元的誠意金,不成功,不收費。”一位工作人員表示,操作模式是,先交10萬元誠意金,中介負責聯絡購買權賣家。
據透露,一些有“背景”或者已經取得購買權的人,會將購買權拿到中介來交易。每套房子視戶型和房源加收40萬元到60萬元不等,而購房者的這筆資金是付給購買權賣家的。購房者需另付中介房屋總價3%的交易費。一旦房產商的預售許可証下發,開盤之際便可以操作認購書姓名更換。經過運作,購房者直接可以和開發商簽約。該中介還稱,中信地產的普通員工是拿不到房號的,能拿到房號的人都是有關系或者是有門路的人。
此前,國家住建部在2010年4月出台的《關於進一步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完善商品住房預售制度有關問題的通知》就明確規定:“未取得預售許可的商品住房項目,房地產開發企業不得進行預售,不得以認購、預訂、排號、發放VIP卡等方式向買受人收取或變相收取定金、預定款等性質的費用,不得參加任何展銷活動。”
而開發商們對此視而不見,不僅僅買賣房號,辦白金卡可以“交1萬頂3萬用”,還可以“參加搖號,憑號抽簽選房”等承諾比比皆是。
中國消費者協會指出,目前,有關辦理“白金卡”、“VIP卡”優惠卡購房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一是沒有取得預售許可証的項目違規通過辦卡方式變相銷售﹔二是辦卡開具的是“信息服務費”等,最后不能計入房款,一旦出現退房糾紛時,這部分財產權得不到保障﹔三是這種辦卡優惠的手法多是以電子商務模式出現,通過互聯網組織營銷,這些網商或沒有中介、居間資格,或涉嫌違反稅收有關規定。
著名的廣渠路36號地首城國際項目,也曾遭到哄搶,達到一房難求的地步。2010年12月12日,首城國際公布了一批房源,立即有中介加價30萬元叫賣房號。首城國際也曾經內購給一些關系戶,其中不乏政府背景人士。